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
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战国末年,秦国崛起
,以雷电之势迅速席卷天下,统一中国。
其间真称得上是跌宕起伏,气势磅礴。实际上,
从秦穆公开始,秦国就渐渐逐强大起来
,到了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登基,在铲除了自己的政敌之后,开始着手一统天下,万世而王的计划。
接下来,秦国的战争机器迅速开动了起来,
逐步攻灭东方六国——韩、赵、魏、齐、楚、燕
。
在这六国中,
其他五国的军队只要一碰秦军
,基本可以用溃不成军来形容。
但有一个国家却敢于死磕秦军
,即便在国势日衰之际,仍然能多次击败秦军,令秦军伤亡惨重。
这个国家就是——赵国。
在秦国的统一战争中,
韩国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所以第一个被灭。
公元前231-前230年,
仅用一年时间,秦军便占领都城新郑,韩国灭亡
。
其余几个国家,比如魏国、齐国,秦军也都用了一年时间就将其攻灭。
秦军灭亡燕国,花了五年时间。
最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楚国。
战国时期,这个诸侯国其实也很强,后来灭亡秦朝的项梁、项羽、刘邦等均来自楚国。楚王手下的一代名将项燕,曾一度打得秦将李信狼狈逃回。但是,仍然挡不住秦国的进攻,
仅仅坚持了两年,楚国灭亡
。
而秦国灭赵之战,则艰难得多。
整个过程跌宕曲折,令人惊心动魄。时间从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22年,历经这么长时间,秦国才完全攻灭赵国。
究竟是何原因,让秦国在灭赵进程中如此费力呢?
一、赵国杰出将领众多
从赵武灵王开始,
赵国名将辈出
,其中最著名的有
赵奢、廉颇、李牧、庞暖
等。
秦灭赵之战时,赵奢已经去世多年,廉颇也离开了赵国。但是
李牧、庞暖
等良将,依然能够多次挫败秦国的进攻。
我们以李牧为例。
李牧,赵国后期最杰出的统帅
。早年时期在赵国北部与匈奴作战,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在驻防边境时,
曾经大败匈奴
。
后来又击败东胡
,使得匈奴等游牧部落不敢南下侵袭赵国边境。
此后,赵国北方安宁了十几年。
李牧后来回到赵国朝中任职。当年廉颇因受猜忌投奔魏国之后,
李牧成了唯一深孚众望的国之柱石
,多次击败,重创秦军。他在作战中能知己知彼,指挥灵活,
是最令秦国头痛的赵国将领。
在秦赵肥之战中(公元前233年),赵军先坚守军营,不急于出战。秦军主力随即离开进攻肥下,军营中兵力较少,这时,
李牧指挥赵军突袭秦军大营,俘获大量军事物资和留守秦军。
秦军主力迅疾赶回来援救,
李牧立即部署部分军队正面抗击
,而将大部分兵力安排在两侧。秦军正面攻击赵军时,遭到两侧更多的赵军夹击,
最终秦军大败。
秦王当然不甘失败,
一年以后(公元前232年),又派秦军入侵赵国
,这次分为两路。其中一支路秦军进到现今河北省平山县附近(古称番吾),
又一次遭到李牧率领的赵军。
原来,李牧这次根据秦军的行进,采取南守北攻,各个击破的策略,集中有生力量,先将进攻番吾的秦军彻底击败,然后再派兵攻击南路敌军。
结果,秦军两路俱败,损失惨重。
最后,
秦王不得不派来了王翦
,这位可是秦国国内顶尖的军事将领。
可即便是王翦,在战场上也没占到什么便宜
,很是抑郁。他认为李牧不除,秦军难以获胜。
最后还是赵王自己的昏庸、多疑,中了反间计才杀死李牧
,
这结局真是令人惋惜。
二、赵武灵王的军事改革
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
,原名赵雍,战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胡服骑射”,就是他发起的。
这次的军事改革不仅对赵国,也对整个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假设没有出现骑兵,中原的政权如何保卫自己不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呢。
赵武灵王可谓中国古代骑兵的鼻祖。
在赵雍登位之初,赵国的军事实力并不强大,对外战争屡屡不利,还不时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因此当时赵国的“国际”地位不高,常受各个诸侯国的欺负。
赵国的地理位置也非常不理想。
北方有匈奴、东胡等骁勇善战的游牧民族,西边有强秦,东边是齐国,南边则是魏国,各个都不是善茬。这种位置,可谓四战之地,稍不小心就有可能亡国。
面对如此困境,
赵雍发愤图强,力排众议,提倡“胡服骑射”
。这场划时代的军事改革,发生于赵武灵王十九年,即公元前307年。
在此之前,赵国的军队一直被各国吊打。
在进行“胡服骑射”变革之后,军队开始骑马射箭的训练。
要知道,
那时中原各国没有骑兵
,有的是步兵,还有在马拉的战车上作战的车兵。马拉战车被称为“乘”。所谓“千乘之国”,就是用拥有的战车数量,来衡量国家实力。
马拉战车在战场上的缺点十分明显
,机动性与骑兵相比差得很多,战车还容易冲撞在一起,又显得很笨重。所以
“胡服骑射”后,骑兵的出现,直接导致了车兵的逐渐衰落,最终消失。
除了练习骑射,军服也进行了改革。
改革前军队的着装,都是较为宽大的战袍,但在“胡服骑射”之后,
军人改穿短装,束腰带,头戴武冠,上面插有鸟羽。
为了方便骑射,开始穿靴子。这些军装都具有胡服的特色。战马主要来自赵国以北的代地。
当然,这些变革在当时也不是很顺利的。
赵国内部很多人强烈反对“胡服骑射”。认为这样会“
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
”,但极具魄力的赵武灵王则针锋相对,以“
理世不必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来反驳那些保守论调。显示了其卓越的远见和坚定的变革决心。
赵武灵王的军事改革完成后,
赵国军队一跃而起,迅速开疆拓土
,不仅灭亡中山国,还北击匈奴、东胡,收复了林胡,成为了战国后期唯一一支可以与强秦一较高下的勇猛之师。
三、军民同仇敌忾的决心
赵国的衰亡,与长平之战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此战役中,赵国惨败。史载秦将白起,
杀死降卒四十五万人之多
。从此,两国结成了死仇。
长平之战的失败,令赵国元气大伤,从此以后再无法单独对付秦国了,而秦国能最终统一天下的迹象已经很明显了。
但另一方面,
赵国损失了四十余万军队,哀嚎遍地,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被杀害之人
,这样反而让整个赵国都对秦国产生了仇恨心理,为一年后邯郸之战秦国大败埋下了伏笔。
果然,公元前259年11月,
邯郸之战爆发
。
在这场战争中,赵国上下团结一气。
国都邯郸被围十二月的时间,城内粮草已尽
,平原君赵胜将自己府中物资拿来周济百姓,硬是扛过了这段艰难的时光。而且,
未见有记载这一年时间内邯郸城内有民众暴乱。
最终,
秦国兵败撤军,伤亡达数十万人
。秦国企图快速一统天下的计划破灭了。
而在此战结束后,
赵国还发动了收复失地的战争,虽然规模不大,知名度不高
,但却一度夺回了包括太原、汾城、新中等大片领土。
后来,秦想消灭赵国哪能那么轻松呢,
当年坑杀40万赵国士兵的血仇,依然存在赵国人们的脑海里
,再次遇到这个敌人,赵国怎么可能束手就擒?部分人肯定会血拼。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秦国用了长达十四年时间,才能完全灭亡赵国。
四、其他不可忽视的原因
前面提到过,赵国北面毗邻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
赵国国民长期与这些民族交往、混居,深受这些游牧民族的影响。
渐渐变得民风彪悍,勇武善战,所以将士都很勇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曾记载,廉颇逃至楚国后,仍然担任军官,但是仗打得不如在赵国时那么得心应手,他曾说:“
我思用赵人
”,可见赵国民风之彪悍勇猛,强于其他国家的人民。
另外,
赵国的经济较为发达。
尤其是在农业方面,
赵国采取了较为先进的农耕技术,加上较好的气候条件,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
。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也都有较大发展。赵国没有秦国那样重农抑商政策,所以经济呈现出多元化。打仗也是拼经济,拥有较好的经济条件,自然能继续长期的战争。
公元前228年
,赵都虽然被攻破,赵王被俘,但是赵国还没有亡。
赵国逃难的贵族和官员拥戴赵嘉为新赵王
,统治代地长达6年,仍然不投降秦国。
直到公元前222年,秦军攻略代地,赵嘉被俘。至此,赵国才算真正灭亡。
赵国虽亡,然十五年后,秦朝亦亡。历史就是这样,令人唏嘘,感慨!赵国虽亡,但是其顽强不屈,不畏艰难的精神却一代代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