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一直在我国历史上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主要是由于其发展在当时世界上无可匹敌,人口数量、经济发展、艺术创作、国际交流等等,都走在当时世界的最前面。
一直将唐朝称为“盛唐”,那是因为当时的唐朝是真的富裕。
唐朝的贵族们过着至高无上、养尊处优的生活,衣食无忧的他们难免会养成一些寻常人难以想象的喜好。
比如他们为了追求享乐和刺激,获得更好的服侍,会寻找不一样的人种为自己服务。
他们喜欢三种“独特的享受”,并且美其名曰:昆仑奴、新罗婢、菩萨蛮。
唐朝贵族最忠诚的奴仆——昆仑奴
昆仑奴一词,是前不久一部很火的剧《长安十二时辰》中出现,也因此为众人所熟知。
关于昆仑奴,大家可能会根据字面意思,认为他们和昆仑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实并非如此。
昆仑奴一词,在唐朝时期是专门指的是肤色黝黑的人种,这部分人在唐朝时大多数是有钱人家的奴隶。
而“昆仑”在当时是黑颜色的意思,因此这部分人被统称为昆仑奴。
还有一种说法是,当时东南亚地区由一个国家名为昆仑国,因此普遍将这些来自东南亚地区的人称为昆仑奴。
昆仑奴的形象出现最多的就是唐朝的史料中,一些佛教典籍和文学作品中也会出现对于昆仑奴的描述。
这也从侧面体现出昆仑奴在唐朝时期多么受人欢迎,规模也十分庞大,所以在史料中的“出镜率”才会如此之高。
唐朝的昆仑奴大多数是南海黑人,也就是东南亚马来半岛、缅甸等地区的人。
当时那里的人肤色黝黑,几乎和非洲人差不多,并且唐朝的昆仑奴中还有少量的非洲黑人。
这些昆仑奴进入唐朝之后,主要从事十分低贱的下人工作,就是所谓的奴隶。
这些昆仑奴隶一般会分为两种,一种是官奴,一种是私奴。
官奴会在皇宫以及贵族的府邸中服役,私奴会被一些商人和富家子弟买到宅院中,作为奴隶使唤。
这些昆仑奴隶在唐朝主要以出卖劳力和技艺生存,因此社会地位十分卑微。
但是由于他们体力充沛,善于服侍,在唐朝非常受欢迎,因此分布也比较广泛。
大多数昆仑奴以男性为主,他们还在唐朝从事驯兽师、乐师、耕工、商人以及海盗等职业,对唐朝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昆仑奴在外形上和汉人有很大的区别,因此也是一张靓丽的名片,不过是他们主人靓丽的名片。
在唐朝,由于皇宫中经常会出现昆仑奴。
因此民间也会效仿,大家都以能够拥有昆仑奴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当然,这也是财富和身份的一种象征。
也正是因为这样,大多数的昆仑奴会被当作是主人的私有财产,他们的脸上会被刻上名字,以表明自己的所属。
昆仑奴肤色黝黑,头发卷曲,身材矮小,经常是上身不穿衣服,仅仅会斜披帛带,或者在腰间缠上横幅,下身穿着短裤,他们擅长游泳和潜水,水性极好,这与其生活在热带有很大的关系。
在唐人的眼中,他们认为昆仑奴十分听话乖巧,他们从来不会擅自做主,没有自己的想法,只会乖乖听从主人的指挥,他们的外表看似凶悍,但实际上脾气非常温顺,不会因为主人的过分对待而心生怨恨。
在五代十国时期,战争频繁,梁朝的军队中就会有大量的昆仑奴。
他们在作战的过程中会被安排在军队的最前面,充当军队的挡箭牌,由此可以看出昆仑奴在当时中国的地位十分卑微。
但即使这样危险的职业,还是会有大量的昆仑奴愿意去做。
明朝时有一个人描述昆仑奴,他说昆仑奴只听从主人的号令,非常忠诚,甚至主人下令让他们自杀,他们也会毫不犹豫用刀自刎。
通过这样的例子,就能看出昆仑奴是多么有“职业精神”,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才会受到唐朝贵族们的喜爱。
唐朝贵族最喜爱的奴婢——新罗婢
新罗婢实际上就是当时朝鲜半岛地区的新罗政权的百姓,为了生计,大部分在来到唐朝后,沦为了唐朝贵族的奴婢。
说起新罗,就不得不说当时朝鲜半岛其他两个政权高句丽和百济。
公元七世纪,三个政权挤在朝鲜半岛,属实有些喘不过气。
于是三家经常打仗,都想消灭对方,扩大地盘。
但是三家都没有这样的实力,只好相互打打嘴仗,时不时来两场小规模战斗,大家相安无事、和平共处这样的觉悟好像三家都不明白。
新罗就非常“聪明”。
他觉得既然自己没有能力消灭敌人,那不如就找一个帮手。
于是,新罗请求唐朝帮助,并许诺事成之后认唐朝为大哥。
唐朝欣然应允,帮助新罗消灭了百济和高句丽,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
对此,新罗非常骄傲和自豪,以大唐的诸侯国自居,对外都宣称自己是“大唐新罗国”。
新罗在和大唐的交往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定期会向唐朝进贡,并且还会送一些美女奴婢给唐朝皇室,新罗婢的“美名”也在唐朝逐渐被广为人知。
当然这是官方进贡的新罗婢,质量和素质都是上等的。
但是,这也在民间形成了一种风气,那就是奴婢以新罗为佳,因此新罗婢在唐朝非常有市场。
到了唐朝中后期,一些海贼开始做起了新罗婢的生意,他们将新罗的女子用诱骗甚至劫掠的手段运送到唐朝,然后在私下进行买卖,从中赚取大量的利润。
还有一些新罗百姓,为了能够过上优质的生活,开始跋山涉水,铤而走险,偷渡到大唐谋生,一些女人就沦为了奴婢。
当时新罗国内连年发生自然灾害,民不聊生,大多数农民都面临着饿死的境地,虽然新罗朝廷出手赈灾,但是仍然是杯水车薪,连年的自然灾害,颗粒无收。
为了生存,一些新罗百姓卖儿卖女,背井离乡,来到了大唐。
他们来到大唐之后,除了乞讨谋生,大部分都会卖身为奴,但是相比之下,新罗女人更容易一些,因为当时唐朝有用新罗婢的风气。
这些新罗女子来到大唐,会接受奴隶贩子组织的专门培训,要学会说汉语,行中国礼仪,还要学会做饭、打扫卫生、整理家务等等。
只要是奴婢需要做的事情,她们都会接受系统的培训。
正是具备这样的职业素质,在当时的唐朝,新罗婢的市场口碑和人气得到了唐朝贵族和有钱人家的认可。
新罗婢在唐朝的盛行,实际上背后有着一些黑暗的人口贩卖生意。
这些新罗女人被贩卖到大唐沦为奴婢,造成了新罗国内女性人口的急剧下降,紧接着就影响到了新罗国内的人口出生率,新罗国王这下就非常着急。
他给唐朝皇帝上书,请求唐朝皇帝出面,下令禁止新罗婢的私下贩卖。
唐朝皇帝也十分给新罗国王面子,他下令对新罗奴婢贸易实施禁断政策,并且要遣返那些流落在唐朝的新罗人。
不过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唐穆宗下令要采取自愿原则。
也就是这些新罗奴婢如果自愿归国,那么就会被安排遣返;如果不愿意,那么就可以留在大唐,并且可以自由寻找归宿。
这些在大唐沦为奴婢的新罗女子,实际上生活质量和在新罗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因此很少会有人自愿回到新罗。
这也使得,新罗婢在唐朝的热度一直没有衰减。
唐朝贵族和有钱人仍然争相买入新罗婢,新罗女子也愿意典身为奴,这种你情我愿的事情,实际上很难被禁止。
不过,这种现象也仅仅盛行于唐朝,随着中原政权的更迭以及新罗王朝的灭亡,新罗婢也很快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当中。
唐朝贵族最痴迷的女仆——菩萨蛮
提起菩萨蛮,有很多人以为它只是会出现在词牌名当中。
但实际上,在唐朝,它指的可是一个群体,一个让唐朝贵族痴迷不已的群体。
菩萨蛮和昆仑奴、新罗婢有着不一样的魅力。
她们在大唐可不仅仅是伺候达官显贵,而且凭借着自身特有的风姿,唱歌跳舞,才艺表演美不胜收,惹得达官显贵非常痴迷。
菩萨蛮主要是来自大唐边境少数部落的女子,拥有着和中原女子不一样的美妙面孔,她们身材苗条,声音动听,深得唐朝贵族的喜爱。
这些来自异域的长着特殊面孔的女子,大多是中亚、西亚地区的人种,充满着神秘色彩。
她们被自己所在的国家进献给大唐皇宫,装扮迷人,首饰金光灿灿,珠宝光彩夺目。
唐朝人看到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美女甚是好看,她们的装束就像是飞天的菩萨一般,于是为她们起名“菩萨”,以表达对她们的爱慕之情。
她们大多数来自“女蛮国”,因此又被称为“菩萨蛮”。
也有人说菩萨蛮一词是波斯语“穆斯林”的音译,这也能够说明这些女子来自东亚、中亚地区。
菩萨蛮进入大唐之后,对于宫廷音乐和舞蹈进行了创新,并且创造出了多种曲子和舞蹈,深得唐朝皇帝的喜爱。
由于这些女子数量不多,因此也只能在皇宫和贵族的府邸中才能看到,不像昆仑奴和新罗婢分布那样广泛。
她们将自己国家的乐曲和曲目带到了大唐,促进了大唐宫廷乐舞的繁荣和发展。
早在唐朝的开元盛世时期,唐玄宗就命人将菩萨蛮的舞曲进行改编,并且专门指派菩萨蛮们来进行跳舞,迷人的身姿,加上动听的舞曲,使得唐玄宗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李可及是唐朝著名的伶官,他编排的菩萨蛮乐曲十分受欢迎,唐懿宗经常会命令他率领一群菩萨蛮舞女进行表演。
她们表演时会戴上云冠,衣服多为绛红色,衣物多以窄细贴身为主,这些装扮在表演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呈现出菩萨蛮婀娜多姿的风采。
她们浑身上下会佩戴金属装饰品,配合音乐的旋律,会发出灵动的声音,这些优美的表演,迷人的样貌,使得菩萨蛮成为人们追捧的“明星”。
和昆仑奴与新罗婢不同,菩萨蛮对于唐朝文化的贡献十分突出,因此她们在艺术史上占据着昆仑奴、新罗婢无法达到的地位。
她们演绎的舞蹈被称为菩萨蛮舞,是一部极其成功的乐舞,促进了唐朝舞曲和舞蹈的创新和发展,丰富了唐朝人的文化艺术生活。
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待遇方面,菩萨蛮都优于昆仑奴和新罗婢,并且受到了唐朝人的追捧。
与其说她们是唐朝贵族的仆人,不如说她们是唐朝人追捧的“明星”。
当然,这与她们的美貌是分不开的。
忠诚朴实的昆仑奴、温顺体贴的新罗婢、光彩夺目的菩萨蛮,他们为唐朝的贵族提供了优质的服务,满足了唐朝贵族的精神文化需求,拥有他们,是唐朝贵族一生引以为傲的资本。
他们的存在,见证了那个时代的开放、包容、繁华,也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神秘的一个重要群体。
虽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他们为那个时代所贡献的价值不可磨灭,也一直影响着历史的发展。
纵然是贵族的奴仆,也无法抹去他们在盛唐留下的足迹和价值。
参考文献
《太平广记》
《资治通鉴》
《昆仑之谜》
《旧唐书》
《唐会要》
《中国历史上的新罗奴问题始末》
《中国宫廷舞蹈发展的历史轨迹及其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