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送心]
1935年6月13日,正在长征途中的中央红军即红军第一方面军,在四川达维与南下的第四方面军会师,这是毛主席与徐向前元帅的第二次见面。
这次见面,与他们第一次相见已经隔了11年之久,再加徐向前元帅的原名是徐象谦,当年也只是匆匆一见,毛主席并未留下什么印象,反倒是徐向前元帅对毛主席印象极深。
此时,徐向前元帅已经成长为红四方面军的高级将领,当毛主席告诉他,鉴于他在红四方面军所作出的巨大的贡献,毛主席代表中央军事委员会特授予他一枚一等红星奖章。
徐向前接过奖章之后,紧握着毛主席的手兴奋地说道:
“不知您是否还记得我,当年我在上海报考黄博军校时,可是您主持的复试,这么算来,我还是您的学生。”
“徐向前,徐象谦,莫非你就是当年的徐象谦?”
毛主席当年对一位叫徐象谦的年轻人印象颇深,听到徐向前提及此时,前后联想了一下,马上便反应过来,原来眼前这位红四方面军的将军,就是他曾在上海复试过的黄埔一期新生徐象谦。
看到徐向前不停地点头,毛主席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看来你我二人有缘嘛,时隔11年,竟能在此地重逢,而且我们还成了革命同志与战友。”
祖上总督却家道衰落高小退学
徐向前1901年出生在山西五台县,家中兄弟姐妹5人,在兄弟中徐向前排行第二,也正是因为他的排行,也成了让他走向革命的一个契机。
徐向前的家乡是五台山下的一个小村子,叫永安村,与之一河之隔,便是河边村,当时的河边村出了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即山西军阀阎锡山。
若是论起大户出身,早年的永安村的徐家,并不弱于河边村的阎家。
因为,徐向前的祖上曾做过大清朝的总督。
在清朝时期,全国一共才划分成9个总督区,而巡抚则有16个,可见总督所辖的区域还要大过巡抚,其职位也远在巡抚之上,都是直属朝廷管理。
到了徐向前祖父徐鹤林这一代,因为其志不在读书之上,以致仕途受阻,加上那时晋地崇商,晋商鼎盛一时,徐鹤林便弃仕而从商。
可他在经商一途一无经验,二无钻营之巧,不但未能从中获利,反倒将祖上积攒的家业都赔了进去,以至于在徐向前的父亲徐懋淮年仅13岁的时候,便郁郁而终,给徐家留下了一个烂摊子。
徐懋淮接受父亲的教训,但立志读书求仕,可寒窗苦读多年,只博了个秀才的虚名,多次乡试也未能中举,只好舍了上进的想法,隐于村中,安心当起私塾先生。
徐向前小时候同家中其他兄弟姐妹一样,都是由父亲亲手进行旧式的私塾教育,学习四书五经、八股文章之类。
待他稍年长时,清帝退位,时代进入到民国时期,旧式的私塾教育逐步被新式学堂所取代,在父亲的安排下,徐向前便被送到沱阳学校就读高小,开始接受了新式的教育。
即便到了这个时候,父亲徐懋淮对这个儿子的期望,仍是希望他走读书一途。
“无论如何改朝换代,读书才是正途,待这社会安定下来,仍旧需要读书才能入仕。”
徐懋淮的思想照旧停留在旧时代,他始终还是希望这个儿子能好好读书,以后在民国政府中通过学识而博取功名。
在父亲眼里,徐向前在几个子女中是较有读书天赋的一个,自幼虽算不得神童,也极为聪慧,记性好,才思敏捷,口才文章方面都有过人之处。
可是,已经衰落到底的徐家,又面临着多个子女的生活开销,家中的经济状况十分拮据,仅靠徐懋淮村中教书那点微薄收入,再加上仅剩的几亩薄田,经常入不敷出。
“如今的情况,几个儿子中,只能让一人继续上学,象谦就让他先从学堂中退学吧。”
徐懋淮眼见家中的情况连学费都凑不出,但与夫人商量了一下,将所有子女去新式学堂求学的名额压缩到一个。
对于带有旧式家族思想的徐家来说,长子为尊,自然要把这个唯一的名额留给大儿子。
这样一来,徐向前只得从沱阳高小中退出,回到家里帮衬父母干些农田里的活计。
弃文从武远赴上海报考黄埔一期
但是,徐家的田产因为徐鹤林的变卖,所剩下并不多,田里的活仅是父母二人加上其他几个未成年孩子便足以应付,于是父母便商量,让他另谋其他生计。
“村子里有户木匠人家,倒不如让他过去学门手艺,以后也愁吃穿用度。”
母亲的考虑比较现实,但父亲徐懋淮却不这么想。
“这孩子终究是要走读书一途的,如今家里困难,让他暂时休学做些事补贴家用,但我徐家的子孙,岂能终身以木匠活为生。”
徐懋淮对让儿子出去找些活干的事情,他并不反对,但从内心深处,他并不希望徐向前以后就安心当个木匠,所以对于妻子的说法,他是拒绝的。
后来,河北阜平县开书店的亲戚知道情况后,便让徐向前先来他的店里做做帮工,听闻此事的徐懋淮非常爽快地答应了。
虽说是一份收入并不多的工作,但终归是与书打交道,平日里还能看看书,对以后读书入仕是有助益的。
“你过去之后,除了日常帮着打理书店之外,一定不要忘记多抽些时间来看看书,增长些学识。”
在徐向前临走之际,徐懋淮仍不忘交代。
到了书店帮工的徐向前并没有忘记父亲的话,其实,他本就是爱读书的,如今面前有这么多的书可随便阅读,倒让他忘了每日工作的辛苦。
1919年的时候,已经毕业来到山西太原工作的大哥徐受谦写信给徐向前,提及阎锡山在太原创办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一事,希望他前来报考。
徐向前应兄长要求,辞去了书店的工作,返回山西,考虑到家里的经济状况,他并没有选择四年的正式班,而是报考了仅需两年便可毕业的速成班,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
父亲听闻此事,也是大为高兴,即便儿子以后做不了官,接受了这种新型的师范教育,回来在家乡的学堂中当一名教师,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
这种职业,也算是延续了徐家的书香之气。
果然未辜负父亲的期望,1921年从师范学校速成班毕业后,徐向前返回家乡,进入新式学堂,当起了教书先生。
那时的教书先生的待遇还是很好的,徐向前又是山西第一批从正规的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再加上他的学识与口才,很快便成为学校的明星教师,每个月有几十大洋的薪水。
当然,他的这些薪水并不能自己留下,而是要统统交到父亲手里,用于一家人的开支,有他的帮衬,家里终于走出了以往困窘的境地,甚至陆续开始有了积蓄,徐家的日子也一天天好了起来。
工作生活都比较安定的徐向前,在父母的操办下,与东冶县的朱香蝉成了亲,还有了女儿徐松枝,徐家愈发地热闹起来。
就在徐懋淮为徐家的安定与逐渐富足而满心欢喜之际,1924年初,他却突然发现一向老实本分的儿子徐向前竟不辞而别,只是给妻子留了句话,说是要去报考什么军事学校。
闻听此事的徐懋淮气得怒骂:
“这个不孝子,放着安稳的教师不做,偏偏要跑去考什么军校,这局势如此动荡,他这一走,前程危险不说,这一家大小也断了收入,还把妻女丢在家里。”
其实徐向前看起来一股子书生气,但骨子里,他却并安心在这五台山下的村子里以教书匠的身份过上一生。
正是因为他有文化、有思想,才让他认识到当时整个中国的现状,军阀割据,民生艰难,即便如他们徐家这般,也经历过如此困苦的生活,更不用说更底层的老百姓了。
在他的圈子里有几位较为熟悉的热血青年,每每提及当时的形势,总免不了为国家的未来、民众的未来而叹息。
当时,随着孙中山先生所发起的共和革命的思想与理念的传播,许多年轻人都十分认同中山先生的救国主张,并心向往之。
这一次,徐向前正是从一帮有着共同追求与目标的朋友那儿,听闻孙中山先生在广州的国民政府,着手创立了一所有着先进共和革命思想的军事学校,即黄埔军校,便生出了前往报考的意愿。
“靠躲在这儿教书,是救不了国、救不了民的,要想改变中国当前的局面,必须用革命的手段,而革命就需要有革命的武装力量,这是我们投笔从戎的大好机会。”
徐向前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自己对人生、对未来,以及对中国革命的看法,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同。
而通过他们内部得到的消息,这次黄埔军校的招考,是在几个区域都分设了考点,不用大老远地跑去广州。
而最近的考点,就设在上海。
徐向前来到上海的考点之后,分设了笔试与面试的环节,先是经历一次初试,接着便是一轮复试。
由于孙中山先生对黄埔招生的重视,再加上这是黄埔第一期的学员,所有人都没有经验,在考官的安排上,也动用了国共两方面的人才,不仅要求学识渊博,还要有识人的慧眼。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主席被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接着,又在2月份,到上海出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委员与组织部秘书要职。
正是因为他的优秀的资历、背景与身份,毛主席便成了被孙中山先生授命的上海黄埔军校招考点的复试官,并全面参与了整个上海考点的招考事务。
而此时来到上海的徐向前元帅在参加面试的复试时,便见到了毛主席,平易近人而又充满着智慧的毛主席,也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当然,徐向前元帅在复试时的综合表现,也让毛主席一眼便断定,这位热血青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优秀人才,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亲手为自己选中了一名后来的革命得力干将与军事元帅。
投奔革命让老父先怒后喜
徐向前元帅考入黄埔军校之后,成了为中国近现代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卓越军事将领的这所知名军校的首批学员。
这次选择,也彻底改变了徐向前元帅的人生与命运,让他从一介书生,变成了一名军人。
从在校期间到军校毕业后,他先后参加了许多重要的战斗,包括平定商团叛乱、东征陈炯明兵变、征讨滇系桂系军阀,以及北伐战争等。
随着大革命的失败,身为共产党员的徐向前元帅,在经历了多次的危险之后,不仅参与发动了广州起义,而且在起义失败后辗转进入大别山区,从事游击战争与根据地建设。
后来随着苏区红色根据地的扩大与建设,国民党加大了对根据地的“围剿”力度,徐向前元帅先生参加了多次的反“围剿”战争,由于他用兵如神,对国民党军队造成了重大的打击,保卫的根据地的安全。
后来,随着红四方面军的成立,徐向前元帅出任第四军军长,红四方面军东至中原,西入四川,牵制了国民党的众多兵力,给各地的根据地争取了时间与生存空间。
随后更是一路打到陕北,并创建了川陕根据地,红四方面军的队伍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红军的三大主力部队之一。
后因张国焘的错误领导,在中央红军北上陕北的时候,红四方面军却选择了南下,结果遭遇到国民党军队及地方反动武装的围追堵截,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徐向前元帅在此期间,与张国焘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并最终在毛主席的努力下,红四方面军得以北上,与红军其他主力部队会师。
其后,徐向前元帅又率西路军挺进河西走廊,本欲打通延安前往新疆的通道,却不料遭遇数倍于红军的马家军,以至西路军虽拼死奋战,却几乎全军覆没,在上级的指令下,徐向前元帅只得选择化装脱离马家军的包围,返回延安。
自他1924年离开家乡之后,1926年时曾有过一次返乡,自此之后,一直到了1937年,他就任八路军129师副师长时,因国共二次合作联合抗日,徐向前元帅才有了再一次的返乡机会。
父亲见到离家11年不归的儿子,十分生气,一度将徐向前元帅拒之门外,不允许他进入家门。
他一是怪儿子不听他言,偏要舍弃安稳的教书工作,去干这种时时冒着生命危险的革命;二是怪儿子一别十多年,在其母亲去世后,也未能回家与之送终。
心中既怒且悲。
而一向孝顺的徐向前元帅,又何尝不深深自责呢。
可是,这11年来,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统治下,他身为共产党人,根本有家不能回;而且,即便他偷偷回来,也会给家人带来危险。
因为,这么多年,不仅蒋介石不断派来抓捕他,还有阎锡山也时不时上门找他父亲徐懋淮要人。
徐向前元帅在父亲气稍微消下之后,便耐心跟他讲自己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意义,以及他与八路军正在抵抗日本侵略之事。
父亲徐懋淮骨子里是有着浓厚的旧式文人的民族气节的,知道自己的儿子参加革命是为了救国救命,而今更是一名重要的抗日将领,便又引以为傲,转怒为喜。
结语
徐向前元帅,本可以在家乡从事教师职业,生活稳定而富足,又可以陪伴妻女、孝敬父母,但是,他却选择了投笔从戎,参加了随时面临生命危险的革命事业,正是源于他救国救民的一腔热血。
因为革命,他无法陪伴妻女,导致妻子因病早逝;因为革命,他未能见母亲最后一面,也未能在父亲跟前尽孝。
他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牺牲了个人与家庭,从一介书生,成长为了一名统领千军万马的革命将领,并在1955年的大授衔仪式上,被授予开国元帅。
他用自己的一生,谱写了一曲革命传奇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