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有个人可说是知名度极高,那就是刘备的儿子,蜀汉的第二任国君也是亡国之君刘禅。他任蜀国皇帝时,一事无成,蜀国灭亡后又乐不思蜀,因他小名阿斗,在民间,故有“扶不起的阿斗”的歇后语。刘禅,也成为庸君的典型代表。
那么既然如此,三国时期,诸葛亮在病逝后,刘禅又是为什么能稳坐30年之久的江山呢?秘密全在这件事上。我们知道,蜀国有一对宝,诸葛亮和阿斗,诸葛亮代表聪明,阿斗代表愚蠢。事实上刘禅其实不傻,也不是没心肝。
追溯历史,从历史记载中重新解读刘禅形象,我们发现,刘禅非但不是懦弱无能之辈,其一生的表现更可以说是一种大智慧,是一种大智若愚的人生。刘禅以亡国之君而得以善终,实属难得。他只是才具平平,心气也平平。他老子让他听诸葛亮的话,他照办了。
诸葛亮病逝后,他按照诸葛亮的吩咐,按既定方针办,一点都不走样。作为一个守城之主,做到这个份上,你还要他怎么样呢?而他之所以名声不好,被小说家趁机漫画涂抹,原因在于一个胸无大志的接班君主,偏偏落在一帮胸有太大志气的人堆里了。
以小小西蜀之力,居然有那么多人想东伐中原,一统天下。而刘禅审时度势,顺应潮流。毕竟蜀汉政权国弱民穷,人才匮乏,内部矛盾重重,已是积重难返。刘备、诸葛亮所坚持的治国方针的影响在政权内部已经根深蒂固,靠个人力量根本无法改变。
全国走向统一、士族地主取代贵族地主掌握国家领导权这一历史的必然趋势无法改变。因而蜀汉的灭亡也就在所难免了。当公元263年,魏国的军队势如破竹,杀到成都大门口的时候,刘禅君臣无一人反对投降,只是担心人家不愿意受降。后谯周拍着胸脯保证不会有事,刘禅很快就俯首系颈,投降了曹魏。
这是因为刘禅自己对自己的政权都没了信心,与其劳心劳力,苟延残喘,做无谓的抗争,还不如早早投降,过平淡快乐的日子。这客观上也让益州的百姓免除了生灵涂炭之苦,早些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这说明刘禅能够审时度势,顺应历史潮流。
人常说“识时务者为俊杰”,所以关凤历史认为刘禅是一位“智者”,他只是胸无大志。而他也并非是无能之辈。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就废除了以往的宰相制度。任用蒋琬为司马,主管行政军事,任用费祎为蜀汉大将军主管军事行政。这一举使他们的权力互相制衡互相配合。
可以说就连诸葛亮看到这一举措后都会自叹不如。此外,刘禅又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当司马懿率大军征伐辽东公孙渊而后方空虚时。刘禅唯恐蒋琬犯诸葛亮老毛病,专门下诏告诫蒋琬不要轻举妄动。蒋琬死后,刘禅“乃自摄国事”,大权独揽。
一改以前诸葛亮在世时蜀国多年“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的局面。试想,能做出这样一种政治安排的人难道会是庸劣之主吗?再加之蜀汉地处险地,而且人口也是三国时期最少的一个国家。姜维北伐以来蜀汉几乎是连年征战,这段时间内权力都不在刘禅手中。
但是国内却并没有爆发什么内乱等情况,而且刘禅还在动荡时期做到了军粮不断,这无不证明了刘禅的能力。所以说刘禅之所以能在诸葛亮病逝后,能稳坐30年江山和他的举措,也向众人证明了他并非真是一个“付不起的阿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