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时的西藏地区称作吐蕃,“吐”在藏语是大的意思,与同时期大唐似有争雄之意,“蕃”指从事农牧业的地区。吐蕃是青藏高原上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强盛之时领土面积远大于如今西藏,包括青海甘肃新疆一部,印度一部,大理南诏国也曾是其属国。
在大唐盛时,只有吐蕃能与之抗衡。很有意思的是,吐蕃似乎是伴随大唐而生的。吐蕃(618年~842年),唐朝(618~907年),两国相爱相杀纠缠不清,大仗不多小仗不断。自唐太宗文成公主进藏,续金城公主,有三十多年的和平时期。安史之乱时,唐将防守吐蕃的兵力调去平叛,吐蕃趁虚而入,占长安15天,后被郭子仪赶走。
主要争端区域集中在甘肃、青海、新疆接壤地带,冲突几乎覆盖吐蕃立国全程,双方互有胜负,那么唐朝为何不一举攻灭吐蕃,永绝边患呢?
一、吐蕃地区对于唐朝的战略意义不大。唐时曾出征高句丽、突厥、吐谷浑、薛延陀,可以看出大部分冲突集中在西域地区,西域是唐连接外界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必控之地。而吐蕃高原地区不适合大规模耕种和居住,亦非行商善地,对于盛唐来说,吸引力没那么大。
二、吐蕃主体部分是青藏高原,吐攻唐是顺势俯冲,唐攻吐是逆势仰攻,地势不利,加之路途遥远,供给线过长,高原地区的特殊性,令适于平原作战的唐军进展十分不易。薛仁贵曾率5万军与吐蕃四十万军激战青海大非川,全军覆没,因此对于全力攻灭吐蕃这件事上,需要倾尽大唐全国之力,代价过大。
三、两国之间亦存在和平时期,且大部分冲突规模有限,不致于撼动国本,只伤筋未动骨,算是可以承受的程度。在这样的相持对峙中,也不值得大唐耗尽国力去进行这场灭国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