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一代战神,纵横大漠,勇冠三军,封冠军侯,却在23岁最美好的年纪,突然死去,令人惋惜,战神的时代才开启,就匆匆结束了。感觉他就是为抗击匈奴而来,击垮匈奴后溘然离去。
1)急待展翅的鹰
十七翩翩少年郎,因未满十八周岁,不能随舅舅卫青出征抗击匈奴,在汉武帝面前几次提及,达到年岁,一定让他出击匈奴,武帝也承诺绝对满足他的愿望。十八虚岁还有三个月才到十八周岁,主动请缨北抗匈奴,武帝心想别想糊弄我,你还差三个月满十八岁,霍去病只能等待时间快点过去。
卫青为了锻炼霍去病,把他带到建章宫里,建章宫是刘彻设立专门用来培养良将勇士的地方,卫青就是出自这里。霍去病在建章宫的表现,令汉武帝大为惊喜,当即封骑郎,骑郎平时是皇宫护卫,皇帝出行是侍卫。霍去病的这个英气不凡的少年深的皇帝喜爱,每每出行必带在身边。
2)“帝国双璧”,所向披靡
元朔六年,四月,不甘失败的匈奴伊稚斜单于继续来犯,汉武帝当即封霍去病为嫖姚校尉,领八百精锐骑兵。独自深入敌后,奸其精锐,一日两捷,取匈奴两千首级。伊稚斜单于不得不退兵。首战告捷封“冠军侯”。
之后焉支山一战赢的战争主动权,而不是以前敌来我打,敌去我守的局面。主动出击,北征祁连山,匈奴唱悲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接着匈奴各王纷纷投降。元狩四年(前119)与匈奴决战的时刻到了,卫青霍去病领十万大军出击,匈奴大败远遁,自此四海清平,匈奴已除。
3)无形的朝堂政治
班师回朝,武斗结束,文斗又开始了,朝堂政治斗争即使远在蜀道也会波及,更何况声名大躁,立下不世之功,闪耀人群的少年。也许霍去病在生命的最后才明白一切吧!
很多电视,电影里是说霍去病是得传染病或者瘟疫死去,才突然死去,瘟疫或者传染病过了潜伏期会有个爆发期,肯定会有大规模防治行动,尤其是军队里,不会没有动静的就霍去病一个人去世,古代医疗条件也不好,一旦瘟疫,必然死很多人,却未见任何记载。所以瘟疫而死的说法不太可信。那么能瞬间击垮身体素质上好的战神的是什么呢?
首先霍去病死前都发生了哪些事呢?
公元前119年漠北大战之后,“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的李广自杀,众军哭泣这个曾经的军队灵魂,李广儿子李敢认为其父被逼自刎而刺伤卫青。
公元前118年官拜丞相的李蔡,李广的弟弟,以侵占皇陵地畏罪自杀,李氏家族自此没落。李蔡死后,太子太傅庄青翟继任了丞相之位。
公元前118年,在甘泉宫狩猎霍去病当着汉武帝的面射杀李敢,竟因为一年前李敢行刺卫青的事。
公元前117年,霍去病一再上书请求汉武帝刘彻封立三位皇子为王迁到封地,武帝无奈只得册立,武帝宠姬王夫人病死。同年九月霍去病去世,官宣因病而死。
4)死因解读
从公元前119年到117年,霍去病的所作所为与己没有多大好处,射死李敢,上书册封皇子,可以说对自己没有半毛钱利益。到像是别人的棋子,指哪打哪。
卫青被李敢刺伤,一直隐瞒,直到一年后,霍去病突然知道此事,才对李敢动手。霍去病如此反应说明卫青在他心里是多重要,霍去病从小缺少亲情,性格孤僻,不爱说话,就舅舅卫青对他最好,是他人生的风向标。李敢也是关内侯九卿之一,霍去病没有决定其生死的权力,而且在武帝面前公然如此如何向众人交代。可见霍去病是适合打仗,却是心无谋略的一介武夫。皇子封不封王更是不关他什么事,为什么挑起头?惹来朝堂一阵风波。
这一系列事件的利益归谁?那就是以卫青,卫子夫,卫太子为首的集团。
卫青对霍去病的性格掌控十分准确,从霍去病的行为可以看出,以卫青马首是瞻,某种程度上,卫青是霍去病的内心的依靠,精神支柱,是全部的亲情。卫青利用霍去病这把剑铲除李氏家族,消除太子和卫子夫的威胁。武帝启用霍去病是用来制衡卫青,希望成为他手里的剑,却到头来成为卫青的帮手,定然不会让这个局面持续下去。所以霍去病必须铲除,待羽翼丰满,阅历丰富之时,不知道天下听谁的?
“上兵伐谋,攻心为上”,能击垮战神的不是刀光剑影,兵戈铁马,而是心灵的打击,让他知道卫青只是利用他,武帝也是利用他,足矣击垮内心情感脆弱,阅历尚浅的霍去病。
一心为卫氏集团筹谋的卫青岂能看不清霍去病的角色,武帝不容他,擅自射死李敢就是犯上,自古君王的大忌,可以平庸,但是绝不可以功高震主,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以他的带兵打仗的能力,自己也不能容他。漠北大战回来,卫青大将军府门可罗雀,所有人都围着皇帝的宠儿霍去病转。
结语
杀死战神的无需汤药,人言可畏,比刀剑更狠毒。霍去病死在极端的性格,死在缺乏政治斗争经验。过早崭露头角,太年轻。
以上是个人观点,欢迎指正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