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典故源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故事的主人公是赵括,他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自小学习兵法,谈起军事理论来头头是道,甚至能与父亲赵奢辩论而不落下风。然而,赵奢并不认为赵括真正理解战争的实质,他认为赵括只是纸上谈兵,缺乏实战经验,不能灵活应变。
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在长平发生激战。赵国初战失利后,由廉颇主将,他采取坚守策略,避免与秦军正面硬拼。但赵孝成王急于求胜,听信秦国散布的谣言,认为秦国最怕赵括,于是用赵括替换了廉颇。赵括到前线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策略,轻率地任用军官,按照兵书上的理论行事,结果中了秦军的埋伏。赵军四十余万被俘,后被秦将白起设计坑杀,赵国因此元气大伤,不久后被秦国所灭。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只会空谈理论,而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它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需要多思考、少空谈,多动手、少依赖理论。
THE END
来源:邯郸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王志强 张晨阳
审核:张 峰牛 瑞
- 欢迎将好的内容分享到朋友圈 -
一个有温度、有高度的“娘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