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安身为开国大将,一生当中戎马无数,
可在1955年的全军大授衔当中,王建安并没有授衔。
反而是在两年后,王建安才被授予了开国上将的军衔。
王建安性格耿直,从不会说什么弯弯道道的话。
某天,他在和江青吃饭时,服务员端来了一碗香气喷喷,冒着热气儿的红烧肉。
看着眼前这盘让人垂涎欲滴的红烧肉,王建安大声地对江青说道:
“江青同志,这红烧肉啊,不能总是吃。”
那么,王建安为何说这碗红烧肉不能吃?他的一生又经历了怎样的事情?
金戈铁马踏疆场
王建安原名王见安,1907年出生在湖北省一个十分偏远的小山村里。
因为家境贫穷,王建安在很小的时候便跟着父母一块上街乞讨。靠着乞讨来的食物,王建安渐渐长到了14岁。
这一年,王建安的父母见一户地主家有钱,便把他送去给地主放牛,盼望着王建安能够过上好日子。
可没想到来到地主家后,王建安经常收到地主的打骂欺辱,有的时候甚至还吃不上饭。
1924年10月的一天,王建安外出放牛,
因为回来的时候有些晚了,便遭到了地主的殴打欺辱。
忍无可忍的王建安,趁着地主一家晚上睡觉,一把火将地主家的房子全都烧光。
随后,王建安便离开了地主家,来到了武汉报名参军,并将自己的名字改成“王建安”,打算在战场上做出一番了不起的事业。
然而在参军不久后,王建安便发现队伍当中有许多人经常仗着手里有枪,欺压无辜的百姓,搜刮民脂民膏。
无法忍受军中恶习的王建忠,最终在1926年的时候逃回了家乡,
召集了一支由60多个贫苦老百姓组成的武装队伍。
不久后,王建安与黄安县的其他地方组织取得联系,并了解到了共产党。
王建安觉得只有共产党才能够拯救中国,拯救老百姓,于是在1927年的时候,王建安选择加入共产党,并带领着60人的队伍参加了“黄麻起义”。
此后,王建安又跟随革命队伍先后参加了多个战役,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1932年12月,党组织任命王建安为红四方面军第十师第三十团政委,参加反三路围攻战役。
王建安在这次战役中,带领战士们勇猛作战,将敌人击退,摧毁了敌人的阴谋诡计。
一年后,王建安又指挥队伍进行反六路围攻。
在这个过程当中,师长王烈山壮烈牺牲,王建安心中虽然悲痛,但很快便恢复过来,担任起师长和政委两个重要职位,指挥队伍继续作战。
经历了几天的作战后,王建安出色地完成了党组织交给他的任务。
而经此一役后,王建安也被称为“军政双全”的指挥员,足以见得他的才能。
1934年的秋天,王建安担任了红四军的政委,并与红四军的军长许世友成为了好朋友。
之后,王建安进入了抗大学习,学到了更多的知识,为他往后在战场上的指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8年5月,王建安从抗大毕业时,正是日军对中国发起全面侵略的时刻。党中央决定让他担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津浦支队的指挥,率领军队挺进翼鲁边平原,协助
中共冀鲁边特委领导的抗日武装队伍,共同开展游击战。
日军入侵山东后,山东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发起了武装起义。
而随着日军的不断入侵,武装起义的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截止到1938年的夏天,队伍的人数已经达到了4万人。
为了统一指挥这支抗日武装队伍,党中央将其整合成立了一支纵队,并让王建安担任队伍的副指挥。
在山东纵队成立之处,击杀了不少日军,并缴获了许多先枪支弹药。对此,日军并没有放在心上,只派出了一小部分人前来,试图将这支刚刚发展起来的队伍扼杀在摇篮当中。
然而,日军忽略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山东纵队的力量在不断发展壮大,连续攻下了日军好几个据点后,才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为了彻底消灭山东纵队,日军从正面战场上调回了大批兵力,开始了疯狂的扫荡,不少战士都因此而牺牲。
王建安见状,便与队伍中其他人制定好计划,决定采取军民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反日军“扫荡”行动
。
在王建安的指挥带领下,山东纵队多次多次击败了日军,并缴获了大批武器。
除了要跟日军交战之外,王建安还要对付国民党的顽固派,防止他们趁着队伍与日军作战时,发起突然进攻。
不死心的日军,调来了更多的兵力,准备全歼山东纵队。
1939年的6月初到7月中旬,日军调来了2万多人的兵力,对山东地区的抗日队伍进行了大规模的“扫荡”。
王建安得知这一消息后,
立即决定将兵力一分为二,一部分留下与国民党的顽固派进行斗争,另外的主力部分则是进行分散活动,与日军进行交战。
在与日军的这次交战当中,王建安带领队伍先后作战20多次,击毙日军上千人,迫使日军不得不停止对山东抗日队伍的“扫荡”。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国民党顽固派趁着根据地兵力空缺,对我军发起了突然袭击,制造了震惊全国的“太河惨案”,导致我军团级干部以下死伤200多人。
毛泽东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严肃指出:
“往后,对于一切顽固分子的无理攻击,我们必须以严肃的态度对待。”
随后,王建安抽调队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指挥部发起突然袭击,狠狠地打击了他们的嚣张气焰。
一生清廉爱民
1941年的冬天,日军调集5万人的兵力,对我军在沂蒙山的抗日根据地进行惨无人道的“大扫荡”。
日军下令实行“三光”政策,指使无数的中国老百姓死亡。
不仅如此,日军还派人修建临时公路,妄图将
沂蒙山
区控制在自己手中。
面对日军的一系列行为,山东纵队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牺牲,被迫向外转移。
为了尽快恢复鲁中抗日根据地,让鲁山和
沂蒙山之间取得联系,
王建安率领队伍在1942年1月2日,对日军的发起了反封锁战役。
经过20多天的战斗,我军攻克了日军的14处据点,歼灭日伪军1000多人,摧毁了日军的阴谋。
在之后的解放战争当中,王建安也是多次立下了功劳。
1948年7月,王建安被任命为山东兵团的副司令员,负责参与指挥济南战役。
随后,王建安在西柏坡先后见到了毛主席和周恩来。
周恩来向王建安详细询问了作战计划,并问道:“15天的时间,有没有把握顺利拿下济南?”
王建安低头沉思了一会儿,抬头说道:
“如果队伍进行连续作战,并且没有遇到什么太大的困难,15天拿下济南,我应该有这个把握。”
周恩来听到王建安的回答后,满意地点了点头。
紧接着,周恩来又按照毛主席的作战方针,对王建安做了具体的指示。
战役打响后,王建安也没有辜负周恩来和毛主席的期望,在最短的时间内,成功解放了济南,为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打下了基础。
而这样一位战功显赫的将军,在
日常的生活当中却是平易近人,甚至还被称为“草帽司令”。
由于出身贫穷,王建安总是舍不得买新衣服,身上穿的衣服总是带着补丁。
衣服就算是破了,
他也从不麻烦别人,而是自己拿着针线缝补,动作十分娴熟。
新中国成立后,王建安经常会来到部队进行视察。
由于不喜欢前呼后拥,因此王建安连招呼都不打一声,便直接来到了部队视察。
王建安来到部队视察的内容非常广泛,除了重点观察中央军委的政策是否落实之外,还要对干部队伍的建设、教育和训练后勤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视察。
每次来到军区部队之前,
王建安会提前半个小时来到部队的食堂,看看战士们吃的什么,吃得好不好,吃得饱不饱。
王建安多次对炊事班的战士们说道:“咱们炊事班虽然不用上战场打仗,但是任务还是非常重要的,得用手里的大勺和菜刀做出营养可口的饭菜,让战士们吃饱。只有他们吃饱了,才能拿得起枪炮,跟敌人进行战斗。”
除此之外,王建安也十分关心战士们的身体健康和其他事情。
例如,战士们夏天没办法剪头发,连队文化活动没时间等等。
总之,王建安时刻关注战士们,有时还会和他们同吃同住。
由于生活清廉,再加上王建安身材高大,因此不少人都称他为“王清天”。
除了关心战士们的生活情况之外,王建安对待自己的工作也十分认真负责。由于性格耿直,王建安经常是有什么说什么,哪怕是自己多年的战友做错了事,他也照说不误。
王建安批评人常常不分场合,不留情面,尤其是对领导。
一天,王建安跟江青坐一起吃饭,服务员端上来一盘香喷喷还冒着热气儿的红烧肉。
彼时的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粮食短缺,不少百姓都吃不上饭,桌
子上的这盘红烧肉明显有些不太合适。
王建安放下自己的筷子,对江青大声说道
:“江青同志,你的样板戏搞得很好。但是就像这盘红烧肉一样,要是天天让我吃,肯定会腻的。”
江青听到这话,先是一愣,紧接着便哈哈大笑起来,立刻便明白了王建安的意思。
等吃完饭后,江青让人把内部的一些影片送给王建安,请他观看。
然而,王建安在看完之后,发现其中有一部片子的影视形象跟真实情况有很大出入,他便直接点了出来,这一行为引起了江青的不满。
有人对王建安的批评感到不满,便直接告到了叶剑英那里。
叶剑英也很清楚王建安的脾气,于是专门找到他,说道:“建安啊,有人找我告你的状,你知道不?”
闻言,王建安笑了笑,说道:
“当然知道,肯定是我批评过的那些人吧。”
听到王建安的话,叶剑英忍不住哈哈大笑,随后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你啊你,不愧是“王清天”啊。”
紧接着,
叶剑英便跟王建安照了一张相,以此来表示对王建安的支持。
晚年生活
从1976年开始,
王建安每年都要用近半年的时间外出调研。除了西藏地区之外,全国各个省、市个自治区都被他跑了个遍。
无论是部队,还是工厂和农村,王建安都会亲自去看一看,观察里面的情况,然后提出自己的建议。
在王建安晚年的生活时期里,他向中央提交了几十份具有重要价值的调查报告。
或许从小就是在农村长大,王建安对于农村有着一种很特殊的情感。
尤其是在看到村子里的孩子们时,王建安的脸上总是会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由于王建安经常来农村探望观察,村民们都称呼他为“王大爷”。只要他以来,所有的村民都会前来看望他。
当王建安向他们问起田里的收成如何时,村民们便会十分热情地带着他去田里查看。
王建安离开的时候,村民们还把自家粮食和鸡蛋送给他,并希望他下次再来。
面对村民们的好意,王建安不好拒绝,便只拿了一个鸡蛋,剩余的便让他们全都拿回去。
王建安一生清廉,不仅对自己严格要求,对自己的家人也有着同意严格的要求。
1980年7月份,王建安因为身体原因住进了医院,接受医生的治疗。
在这个过程当中,王建安对自己的家人说道:“
我走了之后,就不用办追悼会了,骨灰就直接撒在老家的田地上。”
这样的话,王建安跟家人们重复了多次,就连病重时也不忘嘱咐。
7月25日,王建安因病去世,他的家人遵照他的嘱咐,既没有办追悼会,也没有将他的骨灰葬在八宝山。
王建安一生清廉,两袖清风,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对待群众真诚热烈,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