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人有一部童话故事集《天方夜谭》,德国也有一部《格林童话》。可是与《天方夜谭》的故事多取材于民间不同,《格林童话》里有数不清的王子和公主的故事。德国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王子和公主呢?
这可就说到了德国人的伤心事。
曾经在上千年的历史中,德国都游离在主流世界之外,是不折不扣的一盘散沙。虽然挂着一个“神圣罗马帝国”的名头,但是就像伏尔泰所说,它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不是帝国。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的300多年,在欧洲兴起了一大堆的短命的王国。古罗马帝国的文明在这些蛮族国家的手中被摧毁殆尽,欧洲甚至要倒退回原始文明,直到一个叫做查理的人出现,建立起了查理曼帝国。
在源头上,德国、意大利、法国都衍生自查理曼帝国,可是与西法兰克原为查理曼帝国的本土不同,东法兰克是查理大帝在800年前后打下来的。为了镇压当地民众的反抗,查理大帝就像周武王一般封建了很多诸侯。可是查理大帝还没有完成帝国的整合就去世了,他的三个孙子瓜分了帝国各自发展,欧洲此后再也没有统一。
东法兰克因为地方诸侯势力太强,国君的集权统治一直不稳固。按照分家时的约定,罗马帝国皇帝的位子一直在东西法兰克国王之间轮流来坐。可是在911年东法兰克最后一个加洛林血统的君主孩童路易去世后,东法兰克的诸侯们没有再邀请西法兰克的加洛林君主来继承王位,而是选择拥戴了一个地方诸侯做皇帝。真正意义上的德意志国家的历史,是从这时候开始算的。
地方诸侯能被推举为共主皇帝,要么因为太强,要么因为太弱。不幸的是,德意志的皇位却是因为太弱才被推举为皇帝。当然,这种弱不是一开始就是如此,德国的皇帝曾经辉煌过一阵子,可是最终在和地方势力争斗的过程中还是败下阵来,形成了七国争雄的局面。最后,由教皇一锤定音,《黄金诏书》规定皇帝从七个选帝侯中推选产生。这意味着,德国有七个家族有资格继承皇帝位子。这个诏书确认的选侯选皇帝制后患无穷,是妨碍德国统一的一个重要因素。恩格斯就曾经指出:“皇帝要由选举决定,这就绝对不允许一个王朝的权力成为民族的体现,相反地只要各诸侯开始感到某皇室的权力变得十分强大,就经常引起王朝的更替。”
欧洲的地缘政治一直都很脆弱,而且欧洲地区没有一个有足够能量核心板块来提供统一所需要的能量,只在法国境内有一片相对广阔的地区利于发展农业。法国由此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实力,逐渐形成了统一的王权国家。当法国面对着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神圣罗马帝国,它采取了相当霸道的对外策略。
法国与德国千年来争斗的根源在于当年《亚琛条约》分家时中间的土地归属。由于德意志的体量太大,法国不能容忍德意志维持统一所释放的能量。所以,法国长期插手德国事务,使得德国越发分散,始终不能积聚起统一的势力应对外来威胁。
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原本是有能量统一德意志地区的,他们占据了大多数的德意志地区,还拥有西班牙海外领地,实力强大一时。可是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期间,法国极力搅弄风云,摧毁了奥地利试图统一德意志的努力。这使得法国维持了在欧洲大陆200多年的霸权。
德意志人由于分裂的现实政治,域外大国纷纷都在德意志国内施加影响,使得德意志国内的政治环境更是复杂。除了深受奥地利影响的南部德意志地区,还有瑞士周边的德意志诸侯唯法国马首是瞻,而在北海沿岸的德意志诸侯,则受制于西班牙帝国。德意志人生活在德意志土地上,却只能仰他国鼻息。千年以来,德意志人建立自己的统一帝国的一系列政治诉求,都被域外大国联手摧毁。德意志境内一直上演着中国春秋时期的列国争霸,作为周天子共主的,则是南部德意志诸侯盟主——哈布斯堡的奥地利公国。
德国人的统一的使命,是一次意外的雇佣兵经历。而这次做雇佣兵的,原本也不是德意志人,而是中世纪十字军中的条顿骑士团。由于十字军在中东地区的挫败,条顿骑士团不得不自谋生路。恰在此时,波兰国王受到古普鲁士人的侵扰,不胜其烦,因此就像周天子对秦非子承诺的一样,若能打跑古普鲁士人,就把那片土地作为奖赏。没有根基的条顿骑士团接下来了任务,通过了半个世纪的征服战争,成功地击败了古普鲁士人。波兰国王虽然兑现了承诺,可是在波兰国家兴盛的时候,条顿骑士团曾经两次被波兰军队击败,虽然保留了封地,却是成了不折不扣的波兰的小国。
条顿骑士团的最后一任团长,是神罗帝国七大选帝侯中的勃兰登堡公爵。直到这时,普鲁士才真正与德意志产生了联系。最终在1701年,随着波兰国家的控制力度减弱,普鲁士公国从波兰控制下独立出来,成了普鲁士王国。在腓特烈一世、威廉一世、腓特烈二世祖孙三代85年的励精图治下,终于把这个位于波罗的海边上名不见经传的小邦国变成了欧洲五强:英国、法国、奥地利、普鲁士、俄罗斯。
这是普鲁士用刀剑打出来的江湖地位。腓特烈二世跟三个女人打了一场世纪之战,一手把英国送上了日不落帝国。从1756年至1763年,欧洲爆发了七年战争。此次战争的起因说来也怪,原来是腓特烈三世歧视女人,讽刺了当时最有权势的三个国家的女性当权者,即奥地利大公特蕾莎、俄国沙皇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和法王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他在信中称她们是为“三条衬裙”,结果,导致普鲁士王国被恼怒的三大强国合伙痛打。
清朝的乾隆皇帝也被动参与了这场战争,即是平准战争。正是由于七年战争的爆发才使得俄罗斯无暇东顾,无力支援早有勾结的准格尔部,乾隆皇帝这才把康熙雍正两朝都未解决的准噶尔问题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这么说来,普鲁士腓特烈二世当年的壮举,反而成就了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
这场战争,普鲁士以一敌三,长期遭受敌方优势兵力的围攻。他几度想要自杀,然而还是凭借着坚强的韧性,熬到了战争胜利。其实也很难说战争胜利,因为战争结束后,普鲁士毫无所得,但是普鲁士能征善战的名声传遍了欧洲,腓特烈二世被称为腓特烈大帝,是当时欧洲第一名将将军。在战后,普鲁士策划了两次瓜分波兰的国际行动,他将波兰的领土划给俄国和奥地利,建立起与俄国与奥地利的友谊。
然而,七年战争的尾声还在继续,法国不断援助美国,最终国库被打空,爆发了大革命,拿破仑横空出世。在拿破仑帝国期间,普鲁士的国土面积一度损失三分之二,波兰复国。但是普鲁士也因此建立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向,此后开明专制成为普鲁士最大的特点。拿破仑战败后,英国不希望法国过度削弱,普鲁士执意弱化法国的努力被英国阻止。
拿破仑三世即位后,法国再次谋求霸权,并且在克里米亚战争后,法国再次如愿以偿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俄罗斯帝国由于战争失败,不得不把主要国防方向搬到了西线。由此,德意志再一次成为东西方对抗的前沿。经过拿破仑战争的洗礼,德意志的民族情绪高涨,各个邦国很有危机意识,他们组织了德意志统一代表大会。普鲁士王国的首相俾斯麦,通过铁血政策,最终以将奥地利和汉堡排除在外的小德意志方案统一了北德意志。
德国的统一在当时的欧洲被称作“天塌了”的事件,因为200多年来欧洲的均势平衡被打破了,各个国家都要重新调整自己的对外策略,来适应初生的德意志帝国。
德国统一的时间恰到好处,因为当时的国际政治已经从控制贸易的自由资本主义转向控制土地的金融帝国主义。
尼德兰率先开拓的贸易帝国的路线被英国发扬光大,他们已经从西班牙和葡萄牙直接控制土地的殖民帝国的模式中发展出来以贸易为帝国核心的殖民统治制度。控制土地,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基本的殖民地建设,才能够顺利地掠夺当地的物产。这对资本家来说,也是一种成本。他希望连这些成本都不用支出,而通过扶持代理人统治的方式,用贸易的形式获得更大的利润。英国人凭此建设了“日不落帝国”,在全球都有殖民地,最重要的是英国人控制了贸易线路。
可是随着殖民地剥削程度的加深,以及殖民地反抗程度的日渐增强,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建设更加强大的军队进行镇压。为了避免产生更多的反抗行为,殖民者在重要地区建设军事据点进行领土控制。国家的军事支出变得庞大起来,以国家为贷款对象的金融业蓬勃发展起来。原本应该要投入到新技术研发的资金被用到了金融领域,使得这些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形成了大量的中间食利阶层。他们在国内无所事事,挥霍无度,完全是靠着海外殖民地的利息收入来养活自己。如此一来,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工业领域逐渐空心化了。
更为致命的是,当老牌贸易型的殖民帝国逐渐过渡到领土型的殖民帝国,他们一方面要获得更多的利润要求他们开放市场,另一方面又要对殖民地的控制加深以获得稳定的金融收益。由此新旧殖民帝国在殖民地划分方面产生了重重矛盾,直接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德国统一的时间点,恰恰是在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从贸易型殖民帝国向金融型殖民帝国过渡的时期。同时间,在德国和美国兴起了以电力技术为基础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英法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他们的产业空心化已经形成,国家资本都用于掠夺殖民地的产出,在新技术领域投入远远不如新兴的德国。
而且,德国在此时,还恰到好处地借由教育改革,储备了足够多的人才。德国的教育改革涌现出的世界级牛人甚至一直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
这次教育改革被称为洪堡教育改革。在德国内忧外患(拿破仑战争)时期,洪堡在普鲁士王国上下奔走、力排众议,呼吁走科教兴国之路。他的诤言令原本无所作为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警醒,接受了他的建议,决定超常规猛增教育经费,筹建一所重点大学,并决定每年为该校拨款15万塔勒。受洪堡影响,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国王提出了他平生最英明的观点:“我们必须以精神来弥补国力的不足。穷则思变,必须大兴教育,以此来挽救国家,使德意志民族重新崛起。”
普鲁士在内忧外患下,坚持了“科教兴国”的战略,随着大量的投入,外表并不起眼的洪堡大学吸引和培养了无数精英人物,在相当漫长的时期内成为世界学术的中心,并使柏林成为当时欧洲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洪堡同时还主导了普鲁士义务教育制度的改革,让所有阶层的子女都有相同的机会接受教育,很多教育制度沿用至今。
德国的地缘政治环境可谓很差,是四战之地,获得统一实为侥幸。然而正是因为糟糕的地缘环境,才使得德国人的危机意识一直都很强,使得共同的民族意识得以形成。普鲁士王国的统一顺应了这种民意,使得德国以一个统一的国家出现在中欧地区。
统一之后的德国,遇到了英法殖民帝国产业空心化的历史进程,德国工业化的路径甚至没有受到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强烈竞争。德国糟糕的地缘环境,又逼使德国优先发展军事工业,使得德国重工业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在短时间内得以完成。
德国在统一前后执行的教育改革以及科教兴国的战略,使得德国在人才储备上始终名列各国之首。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工程师逐渐成为生产力的象征。德国以强大的技术人才储备,迅速崛起成为新兴的工业国,在1913年其年度国民工业生产总值已经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英国只是凭借着百多年来的积累,在总量上还胜德国一筹。
德国在普法战争中获得了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以当时的购买力,50亿法郎相当于7亿两白银,而法国人却在三年内就还掉了赔款,这使得德国的工业化有了充足的基本积累。
摩拳擦掌的德国想要获得阳光下的土地,并且它想要改变四战之地的地缘处境,借由发达的工业力量,还有现金的参谋本部的军事制度,他们挑起了战争,希望通过6个月的战争彻底改变德国的战略困局。始料未及的是,这场战争6个月后并没有结束,而是一直打了4年,直到俄罗斯、奥匈、德意志三个帝国因战争崩溃而结束,德国的国运也由此遭受巨大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