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不乏阴诡之事,阴诡之人。孙子云:“兵者,诡道也”。“诡”字道出了中国历史的狡诈,阴谋之事不绝于耳,此时阳谋孕育而生,“阳谋”是针对阴谋一词衍生出的相对立的词语。
对比”阴谋“来”阳谋“似乎说更容易被人们接受,认为是光明正大权谋的手段,是计谋光明正大的对决,更能够体现策划者的手段,也是通过光明真大的削弱、打击对手,而让对手毫无办法。“推恩令”,被大众称为千古第一“阳谋”,对此,笔者有不同的看法,因为一个人的出现,他所提出的“对策”“战法”,将颠覆人们的认知,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千古第一“阳谋”之争。
一、“推恩令”的始末
(一)“推恩令”的历史背景
汉武帝时期,武力强盛,但三大问题影响着国家的发展:
①诸侯王尚有一定的政治、军事势力,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
②土地兼并严重,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不断发展;
③匈奴不断入侵,两越不停制造事端,使得西汉王朝边境不宁。
汉武帝深知国家是从内部瓦解的道理,决心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避免祸起萧墙,自此,汉中央发布“推恩令”,以防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的局面再次出现。
(二)推恩令的政策及解读
推恩令在史料中多次出现,这里放置三条供大家参考:
1、政策内容:
据《
史记·
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载:
主父偃说上(武帝——引者)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史记·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记载:
“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邪臣计谋为淫乱,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以危其命,殒身亡国。”最严重的是景帝时吴王刘濞起头的“七国之乱”,国家调动大批军队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才把这一场叛乱镇压下去。至汉武帝时,“天子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由于“推恩令”的施行“齐国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馀焉”。
《
汉书·武帝纪
》记载:
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这些史料的记载,反映出汉武帝的政治才华和政治远见。
2、政策解读:
以上是各史料记载的“推恩令”内容,
元朔二年(前127年),朝臣
主父偃
上书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名义施德惠,实际削诸侯。巩固了中央集权,防止了武装反抗。
同年春正月,武帝颁布推恩令。推恩令下达后,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为列侯,王国也先后分为若干侯国。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因此,封地大的王国被分成封地较小的侯国,直接导致了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这样,晁错在汉景帝提出的削藩所造成的“七国之乱“严重场景,并未重蹈覆辙,间接的使得大的王国自己分崩离析了。在此之后,侯国辖地仅有数县,彻底解决王国封地威胁到中央集权的问题。
(三)“推恩令”的破解之法与对手实力
那被称为千古第一阳谋的“推恩令”真的是无懈可击吗?的确,这项政策的颁布正是瞄准了人的“贪欲“。
在破解法中有人想到:
首先,少生子,子嗣越少,权力、土地被分割的越少,但是放在一夫一妻多妾制、医疗水平并不高的古代来说,子嗣少确实很难的事情,诸侯会通过多生子嗣来保证自己的孩子不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事情夭折,造成无人继承,从这一点来说难度太大,那就更不必说子嗣间团结协作了,那史书哪里来的血迹斑斑?
其次,造反。在当时汉武帝时期的背景环境下,能够造反的诸侯,他们是否考虑过他们的实力是否能于强大的匈奴抗衡,卫青、霍去病、李广、李陵等,武帝时期从不缺乏能征惯战的将军。
“推恩令”的确很难以去破解,但它的的强大其实并不是政策的强,更多的是“文景之治”长期的稳定为汉武帝开创了盛世,“七国之乱”后诸侯国国力大大衰退,汉武帝强大的武力出现了双方实力的悬殊,如果不是实力的悬殊,我想明成祖朱棣的奉天靖难在千年前就已上演。
那真正的顶级阳谋是怎样的?在我心中只有一个,并且该阳谋的提出是以弱胜强,提出阳谋的人的出现也扭转了中华这片土的困境,开辟了新纪元,这个人就是
毛泽东
,他在对日战争中发表了旷古烁金的——
《论持久战》
。
二、《论持久战》
我们依旧从历史背景、战法内容与解读、破解之法与对手实力三个方面来解读。
(一)《论持久战》的历史背景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在此时,有这样几个论调,一是“中国必亡论”,一个是“中国速胜论”,这两个论调
引起人们思想上的混乱,消极与情敌的思想在当时的战场上交叉出现。危急存亡之秋,毛泽东同志汇集党中央集体的思想智慧,历时几日,终成《论持久战》痛斥亡国论,扫除速胜论,为中国对日作战指明了方向。
(二)《论持久战》核心观点
论持久战首先对“亡国论”“速胜论”进行了驳斥。
1、战争双方4个特点:
①敌强我弱;②敌小我大;③敌退步我进步;④敌寡助我多助。
第一个特点决定了日本的进攻能在中国横行一时,中国不能速胜,中国抗战是持久战。后三个特点决定了中国不会亡国,经过长期抗战,最后胜利是属于中国的。
2、战争经历3个经历:
①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
②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
③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
战略相持阶段是整个战争转变的枢纽。
3、战略核心:民兵是胜利之本。
毛泽东写道:
“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要胜利,就要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然而一切这些,离不开动员老百姓。”
(三)《论持久战》破解与评价
《论持久战》时候有破解之法,我想是有的,那就是日本得知的同时提前投降,以免造成更多人伤亡,还能保留自己的颜面。
该策略的提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客观的分析了当时的局势、对手、战略战法等,而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中国的胜利印证了《论持久战》战略的科学性。
各方对《论持久战》持有怎样的态度?
1、蒋介石:“倭寇军阀不倒,决无和平可言。惟有中国持久抗战,不与言和,乃可使倭阀失败,中国独立,方有和平之道也。”
2、“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白崇禧将《论持久战》精神进行了精炼的归纳。将《论持久战》作为全国抗战的指导思想。
3、陈诚邀请周总理来给大家做讲解。
4、日本天皇的弟弟三笠宫提出:日本军队是无法对抗中共的。
当时的历史背景是,
日本国内“历年所积蓄的资源,尤其军需原料已快用尽,产品已不足供应需要”,并且提出,“中国官方机关和土地、建筑物等,全部由我方接收,加以利用”的策略,
“以战养战以华制华”。
这一战略的失败,离不开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大规模的发动敌后人民群众的武装斗争,使得日本在占领区的征粮等掠夺行径得到了遏制,游击战争的广泛开展,使得道路交通被严重破坏,使得日寇完全无法整合和有效利用资源,也无法开展有效的统治,甚至为了肃清“治安”,日寇反而不得不在占领区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维持局面。到了抗战后期,日军已经完全控制不住占领区的形势,少量日军只能龟缩在城市之中,以战养战的政策彻底失败。
“论持久战”与“以战养战以华制华”的正面对抗,最终以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结束,中国最终笑到了最后。《论持久战》的提出很快的出现在日本军官的床头案前,日本每个人都看到了自己的未来,也随之配备了相对的战略对策,但依旧无法阻挡失败的车轮缓缓走来,亲眼目送自己的失败。
以弱胜强,最强“阳谋”,大家以为“推恩令”与“论持久战”谁是历史最强“阳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