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秦昭襄王容不下他,而是白起自己要作死。
白起有“人屠”之称。伊阙之战,白起斩杀韩魏联军24万,华阳之战,杀魏军13万,打败赵将贾偃,将贾偃手下2万士兵沉于河中淹死。攻打韩国陉城,又杀了韩国士兵5万,而长平之战,坑杀赵国降军45万,以上是史书有明确记录的数字,共计89万,加上没有记录的,白起杀死六国士兵超过120万。
这是一个极为恐怖的数字。战国时期中国的人口总数,根据历史学家范文澜的考证,大约在3000万。而秦国占了约700万。
那么东方六国也只要2000多万人口,白起指挥秦国士兵就斩杀了120万。特别是秦赵长平之战,未请示秦昭襄王,就将赵卒45万坑杀。
当然打仗是要死人的,但白起打了胜仗,连投降了的人也屠杀殆尽,这种处置方式势必引起六国公愤,六国士卒唯有死战不降,这就增加了秦国统一六国的难度。
而秦国自秦孝公起,历代君王励精图治,以统一华夏为奋斗目标。按白起这种打法,是要把六国的青壮男人全部杀尽,那么秦国统一了六国,又有何用?
秦国历代君王励精图治目的是统一六国,再拓疆土,建立一个更为强大的秦朝。
如果将六国的青壮男子都杀尽,即使统一了六国也无力再用兵南越,更别说抵御北方的匈奴了。
显然白起的做法与秦昭襄王的政治理念相背。
在长平之战后,白起欲一鼓作气攻打赵国邯郸,将赵国灭掉。而赵国当时约有600万人口。长平战败,白起坑杀赵国45万降兵后,赵国人十五岁以上至五十岁以下男丁都拿起武器,誓与秦国抗争到底。
如果白起当时一鼓作气攻打赵国,赵国来不及编练军队,赵国必败。按照白起的作战风格,赵国不知要死多少人。将赵国灭掉后,赵国只剩下老人妇孺了。这不是秦昭襄王想要的结果。
再加之赵括与白起对抗中,也斩杀秦国士兵二十多万,秦国也是伤筋动骨了。
所以秦昭襄王没有同意白起乘胜攻打赵国邯郸的请求,而是接受赵王割地求和的请求,暂时罢兵息战。
而白起却为此怏怏不乐。因为他失去了一次再建奇功的机会。
秦朝自秦孝公时,就实行军功制,在战场杀的人越多,爵位越高。白起杀人如麻,他的爵位从左庶长升至左更,由左更升到国尉,由国尉升到大良造,最后封武安君,是秦国战将中升迁最快的。
白起是靠秦国和六国将士的鲜血将自己的顶戴染得鲜红。六国百姓恨不得生啖其肉。
而秦昭襄王作为一个有极高政治抱负的人,对白起这个杀神的做法也是不满的。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不是为了杀戮。而白起将战俘或沉江或坑杀,视天下生命如蝼蚁,血腥残暴,逆天而行,不讲武德,让秦国背上了残暴的名声。
当时六国之间互有战争,如楚晋交战,晋兵被楚军打败逃跑时被战车绊住了,楚国士兵并没有挥刀砍杀,而是上前帮晋国士兵解脱羁绊,让晋国士兵逃生。而晋国士兵还不忘调侃楚兵,还是大国士兵有逃生经验呀。可见当时六国在战场上是非常珍视生命的。即使是敌国的士兵,在战败后也不会轻易杀戮。
而白起不顾天下舆情,大开杀戮,违逆了天下人心,所以白起不得不死。在他引剑自刭前,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而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这是白起被赐死的最根本的内在原因,而导致白起被赐死的直接原因完全是白起自找的。
秦国攻打赵国邯郸时,刚开始秦昭襄王并没有让白起挂帅,而是让王陵挂帅,有将白起其雪藏之意。
后因王陵指挥不力,战事不利,秦昭襄王再度起用白起,而白起却装病不愿出征。说此刻秦国攻打赵国邯郸必败无疑。
秦昭襄王亲自下令,白起拒绝出征。秦昭襄王又让范睢到白起府中去请,白起仍拒绝出征。
这次秦国攻赵国邯郸,秦国战败了,还折损了不少人马,秦昭襄王恼怒之际,白起还说起了风凉话,“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意思是你秦王不听我的,造成了损兵折将的结局,活该。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白起作为秦国一名武将,在国家命你带兵出征时,公然拒绝,不服从命令,是对国家,对君王的渺视。
而在秦军战败后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还嘲笑讥讽秦昭襄王,心胸再宽广的君王也是无法容忍的。
叫你不要打了,你偏要打。叫你打,你偏不打。到底是你白起是秦王还是我赢稷是秦王?干脆秦王让你白起来当算了。你白起还放言讥讽我堂堂秦王,不知天高地厚。不杀你白起,秦王将来如何驾驭将领统帅全师?
白起犯了极低能的政治错误,加之杀戮太重,违逆天下人心。
尽管白起七十多岁了,秦昭襄王必须将其赐死,以震慑其它将领,树立君王的威严,让秦国将领都明白,不管你曾经的功劳有多大,不听从君王命令的,结果只要一个,就是死。
同时向天下人昭示,白起虽为秦国最负盛名的战将,但因杀气太重,秦国仍将其赐死,以平天下之怨。
秦昭襄王赐死白起,为自己也为秦国,树立起令出必尊,令出必行的典范。让所有秦军将领充分认识到秦国君王的命令是至高无上的,必须无条件服从和执行,为后来秦国军队扫平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