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夸张地说,如果诸葛亮没有屡次三番地主动讨伐魏国,蜀国依旧无法逃脱灭亡的结局,并且很可能是灭亡的更快。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毫无疑问世人对于诸葛亮的评价是非常高的。作为三国时期唯一入选武庙十哲的英雄人物,诸葛亮的确有着笑傲的资本,为了实现复兴汉室的远大理想,他夙兴夜寐一边要处理各大政务,另一边又要对外作战,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死后他更是以一己之力支撑住了蜀汉是根基。
纵观诸葛亮一生,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他五次主动出击攻打魏国的行为,可现代有些人认为就是因为诸葛亮穷兵黩武一步步耗尽了蜀汉的国力,最后才会加速蜀汉的灭亡。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诸葛亮没有主动攻打魏国,蜀国的结局又会是怎么样的呢?
笔者认为,蜀国不拼死一搏而是选择与魏国和平发育同样不可能逃开亡国的命运,并且这种消亡可能会来的更快。具体理由如下:
一、修养生息战略仅仅适用于强国
刘备死后,托孤大臣主要有诸葛亮和李严两位,而两人的立场观点完全不同。诸葛亮主张主动出击攻打魏国,争取短时间内实现汉室复兴;而李严则是主张休养生息,先一步步壮大蜀国的综合国力再与魏国相抗衡。
然而想要通过修养生息的策略来填补蜀魏两国之间的鸿沟几乎比登天还难。
要知道,赤壁之战后魏蜀吴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然而三国彼此之间的实力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其中曹魏集团占据大半个江山,坐拥北伐广袤而肥沃的土地,兵多将广,粮食充足。
其次是以长江作为天险的东吴集团,他们所占领的土地虽然比不上中原地区,但是也勉强算得上是优质,而且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他们水军的实力格外强大,再加上有长江作为天然屏障,哪怕是强大的曹魏也不敢轻易前来冒犯。
相较之下,蜀汉只能躲在土壤贫瘠、条件落后的西南地区求取自保。很多人将蜀汉领土的富饶吹得天花乱坠,可如果事实真是如此东汉末年那些军阀势力为什么竭力争夺这片土地呢?事实证明蜀汉的领土完全不能和中原地区的相媲美,所以大多数战役都是发生在中原附近地区。
领地的繁荣程度直接决定了魏蜀吴三国的实力。据统计,在曹魏势力灭亡的时候,魏国的人口有440多万,而兵力高达40多万;吴国灭国的时候,人口总数有200多万,兵力有20多万;蜀国后主刘禅出城投降的时候,蜀国只有94万的人口,兵力也仅仅只有10万多。
很显然,蜀国的底蕴根本就和魏国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如果蜀国采取休养生息的策略,那魏国自然也很乐意跟随,由于人口基数上存在明显差距,蜀国与魏国的距离只会越来越远,到时候他们再想要拿下蜀国就轻易很多了。
诸葛亮正是看到这一点,才打算以弱攻强,趁两国之间的差距还没有那么大,主动挥师北伐,搏一搏尚且有一线生机,坐以待毙无异于慢性自杀。
二、若无外战,蜀国很可能亡于内乱
我们知道,起事前刘备本只是一个依靠编制贩卖草鞋维持生计的底层人民,机缘巧合之下他才遇到关羽张飞开启自己轰轰烈烈的创业之路。
不得不说,从一无所有的草民一跃成为割据一方的土皇帝,刘备的人生经历称得上是传奇。然而短时间内实现白手起家的传奇同样会带来不少问题,比如根基不稳。
蜀汉政权中存在三股势力。一股是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派,他们是最早跟随刘备走南闯北打天下的一股势力,所以建国以后他们执掌蜀汉大权;另外两股是被迫臣服于刘备集团的东州派和益州派的势力,在蜀汉政权中他们掌握着次要的权力。
由于被征服的时间太短,东州派和益州派的势力对于刘备以及荆州派的诚服远远比表面看上去要少的多,只不过碍于形势他们不好发作。
夷陵之战后没过多久,刘备就病逝白帝城。而继位的是刘禅,他的能力远远不如刘备,甚至在常人眼中他有些痴傻,凭借这副姿态他完全不可能使几股势力的人都诚服。
荆州派的实力坚定不移地站在刘禅身边,但是东州派和益州派的人就不这么想了,虽然他们可能没有造反的心思,但至少想要将权力从荆州派的手中夺回来。也就是说刘备死后带来的连锁反应就是蜀汉政权变得不稳固。
面对这样的局面,诸葛亮只能选择主动讨伐魏国,将国内想要争夺权力的各方势力的注意力都转移到对外作战上,换句话说,如果不这么做蜀汉很可能会亡于内乱。
总而言之,诸葛亮主动攻打魏国的行为并没有错,因为休养生息只会加速蜀国灭亡,而且刘备死后蜀汉政权变得不稳固,只能通过对外战争来转移国内的矛盾。不得不说,诸葛亮为了蜀国是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忠诚之心天地可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