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将军打仗30年,从未打过一次胜仗,却为何仍受人崇敬
近代的风云因为战争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新与旧、东与西的各方面交汇让这个时代的人也都有着很多奇怪的思想产生,可能他们都有对的地方,但后世人只选择了一部分去实践,而没有经历事实验证的一些思想我们也不能主观地否定了它们,它们经历时间验证之后说不定也是行得通的呢?同样那个年代的人因为思想不同做的许多事也各有各的想法,支持他思想的人会赞誉他,而反对他思想的人则会毁谤他,所以那个年代对好些人物的评价一直有争议。
我要讲的这一位就是近代一位受到不少争议的将军萨镇冰,他一开始是清帝国的臣子,清王朝将他送出国去学习西方的海军技术,回来之后就在李鸿章的手下当了一个教习,传授他在西方掌握的一些重要知识,从这儿看是清王朝培养他并给他提供了一个展示他自己的平台,后来他通过奋斗在清王朝中晋升为一位水师将军,之后就是军备的巨大差距带来的一次没有胜利过,不是个人能力有差距,国家已经到了那种地步,个人的力量在那个时候是不足以改变国家的差距的。
后来在甲午海战中他和同僚们彻彻底底输了一切,很多将军因为战败选择了以身祭海军,而萨镇冰因为国事需要一直有任务在身并没有机会去见永远留在海中的将士,活着的他承受的煎熬是普通人从不曾有机会体会的,因为国家的大门可以说就在他们手中失去了,那种难过对于一个爱国人士来说真的刺痛骨髓,但活下来的将士们都尊敬着他,因为他自从当上海军将军就将整个人贡献到海军的战舰上,他说:我侧身海军30年,“屡历战争,从未一获”。他并不畏死,但命运却嘲讽似的用活着来折磨他。
清王朝没有坚持多久就被人民推下了统治的神坛,而萨镇冰在士兵要起义的时候他是清楚的知道的,但他却什么也没有做,放任手下推倒对他有培养恩情的清王朝,这也是有人说他不忠的重要原因,当时的他面对的选项是忠于帝王还是忠于民族,很明显他选了民族,因此更多的人反而认同他,之后时代又经历了北洋政府到新中国的多个政权统治,他从不参与而是投入民族的方方面面建设,也拼命为了挽救民族危机而奔波筹款等,到新中国成立他依旧健朗,获得了极多人的尊敬。
素材与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