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我们所见到的毛泽东与别人在一起的照片,大都是毛主席位置显要、很“露脸儿”的,而这一张照片却是个大大的背影,并且还是站在了画面旁边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镜头呢?在那个时代,这样的镜头又怎么会通过“政审”保留下来呢?
照片纪念的故事是:
1951年10月23日至11月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休息时,毛泽东主席从主席台上走下来,径直走到了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潘光旦的座位前,主动与他热情地交谈起来。
原来,潘光旦上大学的时候,因为体育事故断了一条腿,行走不方便。大会休息时,毛主席发现其他人都离开了座位走动、休息去了,唯独潘光旦还端坐在那里,一动没动。所以,毛主席就特意走到他的座位前,主动和他交谈。
照片中呈现的情景是那么生动感人:潘光旦委员情绪饱满,神彩飞扬,谈兴正浓;桌面上摆着文件,左手中的烟斗似乎还有余热。——新中国建国时期,知识分子心情舒畅、预展抱负的精神面貌耀然于镜头里。尤其是,我们从领袖谦恭的背影上,更能看出毛主席爱惜人才、重用人才的殷殷之情——“人民领袖”的形象更加真切感人。
潘光旦或许不为人熟知,在此补充一笔。
潘光旦(1899—1967),社会学家,是梁启超的学生,费孝通的老师,清华大学教授兼社会学系主任。
我们知道,我国的少数民族中有一个土家族。但是,有多少人能知道“土家族”这个少数民族是怎么被发现和确立的呢?
1952年,潘光旦被调到中央民族学院。1953年,他接受了研究土家族的任务,并撰写了15万字的论文《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巴人》,通过考证,得出土家人起源于巴人,是古代巴人的后代。这篇文章得到了史学界的肯定,影响很大。1956年5月11日,潘光旦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到川鄂土家聚居区进行了实地考察。这一次粤西南和川东南之行,他走了57天,所走的路线是武汉、宜昌、长阳、宜昌、奉节、万县、忠县、涪陵、重庆、蓁江、武隆、彭水?酉阳,秀山、黔江、恩施、利川、宣恩、咸丰、来凤、巴东、宜昌。这张照片,就是潘光旦与同行的湖北考察队途中的留影。他在调查中,势必躬亲,眼见为实,听了县里的汇报还不够,还要听乡里老人朴实的乡音,去伪存真;并且,他要见实物、去现场,“虽然右腿抱残,凭双拐行走,步履艰难至极,双目又高度近视,”但是,他以超人的毅力,即使道路再难走他也不停步。
调查结束后,他给中央写了《访问湘西北“土家”报告》,1956年10月,国务院批准认定“土家族”是我国的一个单一少数民族。1957年1月3日,中央统战部根据党中央指示,正式确定了“土家族”为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1957年9月20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
今天,我们透过一位知识分子的社会考察活动,深刻理解了做科研、做学问、研究课题的“科学、严谨、求实、求真”的风范。今天的知识分子、专家学者,读此文此事,更应该有所感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