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皇陵的人,我们称之为守陵人,这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职业。中国几千年来,自千古一帝秦始皇再到末代皇帝溥仪,甚至是民国初期,守陵人这个职业也一直存在。他们受命于特权阶级,为特权阶级服务,有的是为了信仰,但大多是为了生存。
从历史文献中,能够成为守陵人的大致分为两类人:
1、皇帝亲自委派。在史料中记载,汉高祖刘邦曾经安排二十户人家,为秦始皇守陵,这些人享受着国家的补助,虽然日子过得比较无聊,但也是名副其实的皇帝亲自指派,作为奉行儒家君为臣纲来说,这是一种荣耀。当然刘邦此举大部分还是想收拢天下人的民心,让老百姓都从“天下苦秦久已”的泥潭里跳出来。守陵人得到了皇帝的认可,自然也没有什么人骚扰刁难。因此,这种守陵的工作,并不太差。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秦始皇帝、楚隐王、陈涉、魏安釐王、齐缗王、赵悼襄王,皆绝无後,予守冢各十家,秦皇帝二十家,魏公子无忌五家。
2、皇帝贬谪的人,一般是皇室血脉。看守皇陵,守护祖先,听上去是委以重任,实际上就是一件远离政治权力中心,略带有惩罚性质的边缘差使,但是他们也不是像其他守陵人那样世世代代地居住在皇陵,他们只是在任期内居住在陵墓附近。比如雍正将十四爷胤禵发配到景陵,政治前途到此为止。
而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守陵人,大部分像是第一种,全都是皇帝诏令的守陵人,这些人世世代代都会为皇族守护陵墓。除了日常的维护以外,还要保证坟墓不会被盗墓者光顾。
值得一提的事,上文提到雍正将自己的胞弟罚去收皇陵,前段时间有报道,有一个家族为胤禵守陵近五百年。在蓟县孙各庄乡石头营村这个小山村中,一个叫刘福信的老人至今还在看护这十四爷胤禵陵墓。当有人问他如何看待守陵这件事时,老人兴致高高的说,为了完成世代使命一辈子都没有出过村。
如今清王朝已经灭亡一百多年了,可刘福信老人还是恋恋不舍这座十四爷陵墓,在别人看来无法理解,但是在他看来却是自己的一项使命。刘福信老人坚定的说:“几辈子了都守着王爷陵过,清朝虽然灭亡,但是我得完成先辈的职责,尽自己所能守着这儿。
那么这些守陵人生活如何,工资又是怎么谁管呢?
据记载,规模最大的时候,清朝有3000多名守陵人。守陵人住的地方叫圈村,圈村分为大圈及小圈,大圈守皇陵,小圈守妃子陵,现在也星辰自然村落了。但是这部分人,守陵是他们的工作,打个很简单的比方,故宫人员你能说是看家护院吗?
同样也是在保护这些古代遗物而工作,当然也是有朝廷发工资。另外有一部分人根本不需要工资,因为他们都是清朝皇室的血脉,守皇陵其实也是在守护他们的列祖列宗,所以这种事情哪还需要发工资。
据记载: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
从1912年清帝退位到1928年孙殿英公开对清东陵进行“考古”活动之间的这段时间内,民国政府让溥仪退位前,也承诺了对皇族优待,其中《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优待皇室条件》中就曾明确表明了对清朝皇族陵墓的相关保护条例。
意思也就是说,虽然你清帝退位了,但是你们清朝的宗庙和皇陵依旧可以享受祭祀待遇,并且民国政府会派遣专门的卫兵去守陵,进行妥善地保护,那么国民政府自然也会给守陵人发工资啦。
后来军阀割据,皇族后裔朝不保夕,再无心思管理这些陵墓的看守人员了,何谈给他们发工资呢?渐渐的便没多少人愿意再做这份工作了,这也给盗墓贼们提供了可乘之机,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遭盗走了不少墓里的宝贝。
其实守陵人,守候的是历史,而不是简单的墓地。而且现在守陵的意义不一样了,叫守护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