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回答题主所问,侯,确实高于君!白起没有封侯,是因为功劳不够!
首先:我们来了解先秦时期的三种爵位体系,要不然这个问题解释不清楚!
第一种是西周时期的“五等爵”,即公侯伯子男。
第二种是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所建立的“二十等军功爵”,这里面有关内侯和彻侯。
第三种是变相执行的“封君制度”,一等为侯,二等为君。比如穰侯魏冉、武安君白起。
(五等爵)
其次:什么是封君制?为什么是“变相执行”?为什么侯又高于君?(重要)
春秋战国时期,执行的是“贵族本位”制度,也就是说,“贵族二代”们,从出生开始就可以拥有参与国家决策和地方治理的权力。
这跟东晋时期的“门阀世家”是一样的,结果肯定会造成无能者盘踞国家高位,有才之士难以出头,然后体制渐渐腐败、最后国家败亡。
因此,商鞅入秦以后,为了推行富国强兵之法,便创立了“二十等军功爵”。
(二十等军功爵)
“二十等军功爵”,以人头数论功,文臣有庙算之功,武将有杀敌之功,想要获取相应的权力,就不再取决于个人血统出身了,而是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对国家的奉献。
因此,“商鞅变法”触动了贵族豪门的利益,恨之入骨的人不知凡几,所以贵族们便大力反抗商鞅变法,咸阳顿时炸成一锅粥。
而秦孝公却大力支持商鞅,因为他知道,一旦商鞅变法成功,那秦国会强得没边,但他又不能一下子完全地消灭老贵族和地方豪门势力。
(秦孝公)
这种矛盾就像是后世的皇帝和地主乡绅一样,皇帝明知道地主会不断地兼并土地,但却不能消灭他们,因为他们本身就是皇权统治的根基。
因此,在这一种情况下,商鞅仅仅为“大良造”是不可以的,因为“大良造”这个爵位,并不能产生足够的权势来支撑商鞅推动变法。
于是,孝公执行了一种变相的“封君制度”,他封商鞅为“君”,封地在商。商鞅拥有在封地收取赋税的权力,但不能拥有所有权,封地通过设立“相”,来执行国家的法令。
(卫鞅封商君)
秦孝公死了之后,商鞅立马被秦国的老贵族们反攻倒算撕成了碎片,秦惠文王刚刚上位为王,他没有孝公那么的威望,所以没有能力保住商鞅,但这种封君制度却保留了下来,用为奖赏功臣和安抚皇亲外戚之用。
秦孝公死后称公,他本人是伯爵,但这跟封商鞅为君没有任何关系,因为这是两种不同的爵位制度。但商鞅的“君”也已经是到了顶了。
而惠文王称王之后,这个“君”便有了提升的条件,出现了“侯”,因此,侯高于君。(刘邦称帝之后,又拉升出了王爵)
(魏冉封穰侯)
最后:我们先来谈谈这三种侯爵的不同之处,然后再解释白起为何只能封君!
西周时,如晋侯、齐侯者,拥有封地上的所有权。
封君制度中的“侯”,只能拥有封地上收租的权力,国家通过设立“守相”来执行法令,当然,如果“侯”和“守相”狼狈为奸,那就要出大事。
而如“列侯武成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者,没有封地,为什么?因为他们想要有封地的话,那秦始皇会砍了他们的脑袋,因为“郡县制”嘛!
(白起封武安君)
那魏冉能封侯,那白起为什么不能封侯呢?原因很简单!一般来说,封君就是到顶了,想要封侯,必须要有一个条件——即拥立之功、从龙之功或者救驾之功,或者其它一些特殊的功劳或者不为人知的目的。
见于《秦本纪》:穰侯魏冉者,秦昭王母宣太后弟也,姓魏氏,名冉。武王卒,无子,立其弟为昭王。诸弟争立,唯魏冉力为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冉为将军,卫咸阳。诛季君之乱,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
最后抛个疑问给各位,嫪毐为何能得封长信侯?
上一篇:李伟: 赤诚为公赢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