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
,聂荣臻的办公室突然接到了一个紧急电话。电话的另一头,周恩来急切地说道:
“快派遣一支部队,到北京香山执行任务!”
聂荣臻从未见过一贯气定神闲的周恩来,今天会显得如此急促,当他询问周恩来要调兵的原因时,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北平的两个警卫营发动了兵变,兵变破坏的目标是毛主席当时的办公居所——
北京香山
。
那么,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北平,为何会突发一场兵变?面对这场兵变,毛主席等人又如何化险为夷,扭转乾坤?今天,本期节目为您讲述:
1949年北平的兵变风云。
北平两个警卫营,为何会骤然兵变
1948年11月29日,平津战役打响。
随着新保安、张家口和天津被解放军相继攻克,北平于1948年12月中旬始逐渐沦为了一座空城。
深感大势已去的傅作义,在1948年底至1949年初与我党开展了长达三轮的和平谈判——1949年1月21日,傅作义与我党之间达成谈判。
同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得知北平和平解放的毛主席大喜过望,
称赞傅作义是促成北平和平解放的“第一功臣”
。傅作义本人早已对毛主席心向往之,于是通过当时主持北京防务交接的叶剑英来传达自己想要和毛主席见上一面的意愿。
1949年2月,当毛主席得知傅作义想要和自己见上一面的意愿后,当即批复道“随时欢迎”。
2月22日夜晚,傅作义、邓宝珊等人在解放军士兵的保护下,登上了飞往石家庄西柏坡的飞机
,与毛主席洽谈北平和平解放后的工作。
傅作义一行人之所以要在解放军的保护下,于夜间登上飞机前往西柏坡是因为那时的北平虽然喜迎和平解放,但实则杀机四伏——在得知傅作义开城投靠解放军后,远在南京的蒋介石恼羞成怒,下令国民党的特务、间谍潜伏在北平,
随时准备执行刺杀活动,拔除傅作义这根眼中钉,肉中刺。
傅作义自己何尝不知蒋介石的厉害?为了保障自己的安全,他不仅时刻注意让解放军保障自己的出行安全,而且还和
我党提出了保留一个共有3个营的警卫加强团,用来防身的要求。
一向设身处地,宽宏大量的我党接受了傅作义提出的要求。但令傅作义和我党都没有想到的是,
问题就出在这3个警卫营的身上。
原来,早在傅作义被派往镇守北平之前,深谙权术的蒋介石就对傅作义很不放心,在北平的国民党驻军中埋下了几个暗桩,时刻盯着傅作义的动静。在傅作义选择与我党谈判后,这些
警卫营中的蒋介石暗中一面准备着刺杀傅作义的计划,一面则在北平城中酝酿着更大的阴谋。
一日,傅作义军中两个警卫营的营长将士兵聚集起来,声称“傅作义此次投诚,属实被逼无奈”,如果他们能够在北平城掀起一场腥风血雨,到蒋介石那里还有邀功请赏的机会。相当一部分士兵被这两名营长极具煽动性的说辞所蛊惑,于是纷纷叫嚣兵变,而
他们兵变的目标正是毛主席当时的办公地点——北京香山。
此次兵变,如何平息
按照常理说,毛主席的办公地点是被列为机密的地方,
国民党特务又怎会得知毛主席身在香山呢?
原来,
正是因为当时对毛主席办公地点的刻意隐瞒,反而引发了国民党特务的注意。
那时,毛主席在北京香山的工作地点在外界被称作
“工作中高等学院接待办”
,简称“劳大”。在北京香山的周边地带,唯有这一处地名最为特殊。对此十分好奇的群众,经常拿此地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见缝插针的国民党特务就因此立即注意到了这个地点。在确认过北京香山确实是毛主席的办公地点后,组织哗变的两名营长,就立即带着几十名士兵向香山方向奔去。
但是,
国民党特务如此明目张胆的阴谋,真的能就这样得逞吗?
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傅作义麾下2个警卫营营长的小动作,早被我党中一位号称“特工之王”的同志尽收眼底——他就是有何“红色特工”之称的
李克农
。
在毛主席一行人从西柏坡进入北平后,负责情报和安保工作的李克农就开始密切注视着北平城下的暗流汹涌。他深知蒋介石不会就此善罢甘休,那些原来出身军统、中统等国民党的大小特务,也不会就此罢手。不过,
随着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三大战役结束,李克农感受到国民党大势已去,民心尽失
,在这种情况下,对国民党的特务残部进行“招安”,胜过逐家逐户地清剿。
于是,初入北平城的李克农就颁布“悬赏令”,一方面鼓励北平民众检举、揭发国民党的特务残部,另一方面则鼓励一些国民党特务自首,可以根据情况从宽处理。
在短短2个月的时间里,就有2000多名国民党特务前来自首。
不过,对于李克农而言比这2000名特务本身更加重要的,是他们交代出来国民党埋藏在北平城盘根错节的情报网。
李克农这一查不要紧,一查就查出了蒋介石在傅作义2个警卫营中埋藏的棋子。李克农得知蒋介石的阴谋后,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幸好我方情报工作做得及时和到位,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面对着蒋介石密谋组织北平城士兵哗变的阴谋,李克农将计就计,
暗中派遣士兵混入傅作义的2个警卫营中,打探两个警卫营哗变的具体消息,从而一网打尽。
因此,当傅作义的两个警卫营发动哗变的第一时间,周恩来、聂荣臻就得知了消息。但是,如何处理哗变的部队仍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周恩来当时给聂荣臻下达了两个命令:
其一是一定要控制住这场兵变,不能让兵变蔓延到香山,其二是为了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大局,尽可能避免以流血的方式来处理此事。
聂荣臻在收到周恩来的命令后,让麾下清华大学的唐永健来处理此事。唐永健当即调兵遣将,一面将傅作义哗变的2个警卫营士兵团团围住,将兵变控制在香山之外,一面对警卫营的士兵展开“攻心之术”,要求他们
“放下武器,对于过错可以既往不咎”。
唐永健对兵营内的士兵们高呼道:
“同志们,傅作义将军已经投降,你们被人利用了,赶快放下武器,不要做无谓的送命,组织可以保障你们的生命安全。”
在唐永健的心理攻势下,一些进行哗变的士兵有的意识到自己确实是受人蒙骗,有的则是认为兵变根本没有胜算的希望,于是纷纷放下武器。3个小时后,傅作义的2个警卫营士兵基本上都已放下武器,为了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唐永健履行承诺,只将带头闹事的几个营长和军官缉拿归案,其他人等均既往不咎。
在办完事情之后,唐永健火速赶往聂荣臻的办公地点,将兵变处理的来龙去脉告诉了聂荣臻,聂荣臻则立即转告给了周总理。
这场危险兵变的平息,让彻夜难眠的唐、聂、周三人终于松了一口气。
傅作义作何解释
在得知唐永健以不流血的方式处理了此次兵变后,周恩来非常高兴地称赞了唐永健的足智多谋——不过,此次兵变的余波并没有就此划上一个句号。
因为当时的傅作义,对于自己的两个兵营哗变的消息还不知情。
没过多久,自己两个警卫营被解放军缴械的消息就传到了傅作义的耳朵里——一直以来,傅作义都将这些自己一手挑出来的警卫营当做保住自己性命的防身底牌,如今自己的亲兵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竟被解放军缴械。一时间不明情况,
感到有些气愤的傅作义当即找到负责北平防务的叶剑英,要求叶剑英必须要给自己一个解释。
但是,当时的叶剑英对此次兵变的来龙去脉也并不了解,于是他只好回复傅作义,党组织一定会将此事查个水落石出,还请傅作义耐心等待。
可时刻忧虑蒋介石会取自己性命的傅作义,此时已经“关心则乱”,无法静心等待叶剑英的一个答复,所以他又马上派遣自己的秘书王克俊来找到负责北京防务的另一个人:
聂荣臻,让聂荣臻解释一下当前的情况。
作为此次事件的亲历者,聂荣臻一五一十地将此次兵变的过程讲给了傅作义的秘书王克俊,让他把这一消息转告给傅作义,顺便表达自己对此事的歉意。聂荣臻还补充道:
“我们一定会保障傅作义同志的人身安全,还请傅作义放心。如果有需要人员、武器,我们这边都可以配备和提供。”
王克俊在回到傅作义的办公场所后,将聂荣臻的话转告给了傅作义。此时傅作义才得知了事情的真相,他发觉到正是因为我党和解放军顾及到他傅作义本人的颜面,所以才选择低调处理此事——傅作义为此感到既感动,又内疚,
于是傅作义立即向组织表示从今以后一定从严治军,并将自己的保卫人员缩减到了35名。
为表达自己的歉意,傅作义还特地向毛主席写信,表示希望主席能够原谅自己的错误。主席则大方地表示:“傅作义促成北平和平解放,功劳还是在主要一方面的。”傅作义听闻主席的回复后,更是十分感动,从此勤勤恳恳地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工作,并在随后促成绥远部队起义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开国大典上,
傅作义作为国民党起义将领的代表人物,被邀请到天安门城楼上目睹新中国的成立
。随后,傅作义被委任为新中国水利部部长一职,为中国的水利建设事业付出了毕生心血。
1974年4月19日,傅作义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84岁。
作为国民党的一方将领,傅作义的前半生确实站在人民的对立面,但他知错能改,终究在历史中寻找到了自己正确的位置,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