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11日,红一方面军主力8.6万余人踏上了向西转移的漫漫长征之路,其中就包括参加过宁都起义的红五军团直属队及红13师共6000余人。当然,也有一小部分原红五军团指战员,之前因为工作调动的缘故被调到江西苏区其他机关单位和地方武装工作,并最终被留在江西苏区,在陈毅、项英等人的指挥下坚持游击战争。
笔者这回就来介绍这个鲜为人知的群体,即留在江西苏区参与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原红五军团指战员,但其中不包括在长征前被调动到其他苏区、同样参加三年游击战争的原红五军团指战员,比如湘鄂赣游击区军区参谋长
严图阁
、浙西南游击区挺进师参谋长
王蕴瑞
、鄂豫边游击区游击大队长
周骏鸣
等人。
1)卫生部部长陈义厚
陈义厚,字慈仁,1899年出生于山东成武,曾考入山东省立第六中学、北平医学专门学校,毕业后曾在北洋军某部任军医总监,后参加冯玉祥领导的西北国民军,中原大战后被编入第二十六路军,任总部军医处长。宁都起义后,陈义厚任红五军团卫生部部长,因其医疗技术精湛而被列为江西苏区“红军四大名医”之一。
1933年8月,陈义厚改任红军卫生学校校长,并带领学校师生自己动手编印了《诊疗手册》、《药物学》、《处方学》等教材和期刊《红色卫生杂志》,被誉为“红色卫校永不熄灭的蜡烛”。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长征后,陈义厚被留在江西苏区负责8000余名伤病员的管理工作,在1935年春的一次突围行动中,他遭蒋军飞机轰炸不幸牺牲,时年36岁。
2)侦查科长丁增寿
丁增寿,又名丁增善,出生年月不详,青海乐都人,1929年参加冯玉祥领导的西北国民军,中原大战后被编入第二十六路军,宁都起义后曾任红五军团某部侦查科长,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因腰部、腿部受伤,而被留在后方医院养伤。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长征后,丁增寿因为伤势未愈而被留在江西苏区,后经陈毅动员带伤出院参加游击队,结果在江西上田的一次战斗中被蒋军俘虏,并被关入碾伯监狱。入狱后丁增寿与家人取得了书信联系,并通过让家属疏通和担保的方式得以被释放,之后便一直留在青海乐都老家,以做木工为生,最终于1989年病逝。
3)侦查科长王振铎
王振铎,曾用名王七襄,出生年月不详,湖北均县人,毕业于西北国民军洛阳军官学校,曾被组织派往鄂北红九军26师工作,后因在战斗中被失散,便经组织安排转移到第二十六路军,任总部执法队队员。在袁血卒的安排下,王振铎也参加了宁都起义的领导工作,起义后历任红五军团保卫局执行科科长、红13师38团团长、红五军团司令部侦查科长。
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王振铎因曾几次率侦察队以少胜多击溃地主武装和土匪,而在1934年八一建军节上被授予三等红星奖章一枚。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长征后,王振铎因腿部负伤未愈而被留在江西苏区坚持斗争,在1935年春的一次突围行动中,行动不便的王振铎为了不拖累战友而自愿隐蔽在江西兴国一户老乡家,最终被蒋军搜出并惨遭杀害。
4)报务主任王震
王震,出生年月和籍贯不详,早年参加冯玉祥领导的西北国民军,曾任第二十六路军25师73旅无线电员,宁都起义后,历任红五军团无线电台报务员、新闻台长、报务主任。1932年10月,为使用无线电手段侦听蒋军情报,红一方面军总部在福建建宁成立前方二局,王震调入前方二局工作,因业务能力出众,1933年5月他又被调入瑞金的后方二局。
在1933年的八一建军节上,王震因在无线电侦听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而被授予三等红星奖章一枚,之后又被提拔为二局侦收科科长。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长征后,王震被留在江西苏区负责瑞金电台的联络工作,不久由于蒋军大军压境,瑞金失守,王震也在次年3月的九路突围中与大部队失去联络,之后下落不明。
5)无线电队长张国栋
张国栋,出生年月和籍贯皆不详,早年参加冯玉祥领导的西北国民军,中原大战后被编入第二十六路军,据汪名震回忆其曾任总部电台报务员,宁都起义后任红五军团无线电队队长。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长征后,张国栋被留在江西苏区负责瑞金电台的联络工作,后在次年3月的九路突围中牺牲。
6)师长郭如岳
郭如岳,1902年出生于甘肃临潭,1924年从兰州省立师范学校毕业后曾当过小学教师,1927年考入第二集团军西安军政学校,1930年任西北国民军特种兵旅教导大队教官,中原大战失利后曽与赵博生一同出走部队,后因走投无路而投奔孙连仲的第二十六路军,任第25师73旅旅部参谋,宁都起义前夕曾代表赵博生秘密前往瑞金,向刘伯坚汇报起义事宜。
宁都起义后,郭如岳曾任红五军团十三军37师师长,后调任红十一军任第19师57团团长、红34师100团团长、抚东军分区司令员、闽赣军区参谋长。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长征后,郭如岳因患病而被留在江西苏区,任司令部作战科长、红24师70团参谋长。在1935年3月的九路突围中,郭如岳所在的一路突围部队被蒋军打散,他本人也在会昌天门嶂被俘。
郭如岳被俘后被蒋军军事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九年,但在抗战全面爆发后便获释,之后他曾讨过饭、打过工,还曾在滇军第六十军当过兵,并于1947年流落上海街头,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后才与组织接上头。组织上对郭如岳的过去不甚追究,曾聘任其担任第三野战军九兵团教导团教育参谋,但在1953年又将其辞退,之后郭如岳只能返回甘肃老家务农,直到1978年才重新参与本地参政议政工作,最终于1990年病逝,终年88岁。
7)团长赵恒生
赵恒生,1899年出生于河北黄驿,是第二十六路军参谋长赵博生堂弟,曾作为赵博生的联络员在宁都起义前夕联系并争取了第73旅旅长董振堂、第74旅旅长季振同及第74旅147团团长黄中岳。宁都起义后,赵恒生任红五军团十四军某师团长,在长征前夕曾遭左倾路线领导人陷害,险些遭杀害。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长征后,赵恒生被留在江西苏区,为保存革命火种,他被派往江西萍乡,在当地煤矿工人中从事地下工作。不久由于叛徒出卖,赵恒生被湘军逮捕,并被关入狱长达九年,出狱后继续在萍乡从事地下工作。全国解放后,赵恒生担任萍乡公安局副局长,最终于1955年病逝,时年56岁。
8)团长袁血卒
袁血卒,曾用名袁汉澄,1908年出生于陕西宁陕,1926年考入冯玉祥创办的西北军官学校,曾随西北国民军参与二次北伐战争,中原大战后受组织安排潜入第二十六路军搞兵运工作。宁都起义前,袁血卒曾两次秘密前往苏区会见毛主席、朱总司令,在他们的指导下终于成功策划了这次起义。宁都起义后,袁血卒历任红五军团十五军44师131团团长、红军特科学校政委,并于1933年八一建军节上被授予二等红星奖章一枚。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长征后,袁血卒被留在江西苏区坚持游击战争,任红24师政治部主任、军区司令部破坏部部长。在1935年3月的九路突围中,袁血卒所在的一路突围部队遭蒋军包围并被打散,他只身突围后辗转抵达上海,后又成功前往延安。
全面抗战爆发后,袁血卒历任军委通信学校政委、八路军第120师政训队队长、冀热辽军区宣传部部长、华北军区二纵队敌工部部长、第二野战军高俘处处长。全国解放后,袁血卒专业做高校工作,先后在天津化工学院和河北工学院担任院长兼书记,1983年退居二线,最终于2004年在北京病逝,终年96岁。
9)营长徐江汉
徐江汉,原名胥江汉,出生年月不详,湖北襄阳人,1927年参加冯玉祥领导的西北国民军,中原大战后被编入第二十六路军,宁都起义后任红五军团某部营长。徐江汉后被调入红军大学五期上干班深造,毕业后任闽赣军区参谋长。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长征后,徐江汉被留在江西苏区坚持游击战争,在蒋军优势兵力的进攻下,徐江汉仍错误地使用仅存的一点地方武装与敌人硬拼,结果导致部队伤亡惨重。1935年3月,他在率军区部队向闽中游击区突围时遭蒋军包围,在与司令员宋清泉等人商量后,率部队放下武器向蒋军投降,尽管如此,之后徐江汉还是被蒋军关于福建省反院,并被判处劳教三年。
全面抗战爆发后,徐江汉被蒋军释放,并于次年前往延安,由于向上级隐瞒了自己主动投敌的历史问题,他得以在抗日军政大学担任教员和步兵科主任。抗战胜利后,徐江汉被上级派往东北,任东北铁路吉林站军代表。全国解放后,徐江汉先后在北京、天津铁路系统工作,后因历史问题被查出,被下放到天津车务段工作,最后去世时间不详。
10)营长罗忠毅
罗忠毅,原名罗宗愚,1910年出生于湖北襄阳,毕业于冯玉祥创办的第十四路军中山军政干部学校,曾在孙连仲手下任骑兵营班长,中原大战后被编入第二十六路军。宁都起义后,罗忠毅历任红五军团十五军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后被调入红军大学深造,毕业后任福建军区司令部作战科长兼连宁岩军分区参谋长。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长征后,罗忠毅被留在江西苏区坚持游击战争,任福建军区三分区参谋长,次年4月,他率明光独立营成功突围至龙岩、连城和宁化交界地区,并开辟出一块游击根据地。1936年10月,闽西南红军游击队各部整编后,罗忠毅任一纵队司令员,并在全面抗战爆发后任新四军二支队参谋长。
抗战初期,罗忠毅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参谋长,在苏皖边一带开展游击战争。皖南事变后,罗忠毅收容新四军军部失散人员,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江南抗战,任新四军6师参谋长兼第16旅旅长。1941年11月28日,日军3000余人偷袭第16旅旅部,罗忠毅与政委廖海涛一起指挥部队阻击敌人,最后双双壮烈牺牲,时年31岁。
2009年9月14日,罗忠毅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11)连长张明
张明,原名张振友,1906年出生于河南邓县,1926年参加冯玉祥领导的西北国民军,中原大战后被编入第二十六路军,宁都起义后历任红五军团十三军38师114团排长、连长,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因腿部中枪受伤,而被留在后方医院养伤。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长征后,张明因伤势未愈而被留在江西苏区开展游击战争,全面抗战爆发后被调到皖南新四军军部任二支队连长、三团营长,皖南事变后突围到江北,后历任新四军抗大五分校大队长、临沂军分区司令员、扬州军分区司令员。
全国解放后,张明因旧伤复发而辞去职务,前往南京华东高干疗养院治疗,并被评为二级甲等伤残。1953年,张明转业至山东军队干部速成学校任校长,最终于1966年在南京病逝,终年60岁。
12)战士曹光裕
曹光裕,1914年出生于河南虞城,少年时参加冯玉祥领导的西北国民军,中原大战后被编入第二十六路军,任第25师73旅学兵连副班长,宁都起义后任红五军团战士。1932年,曹光裕调入苏区军政学校任干事、教员,后调任红二十一军参谋处处长,并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初期负伤。伤愈后,曹光裕担任红一方面军后方医院副院长兼书记。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长征后,曹光裕随红军伤病员被疏散隐蔽在当地群众家里,因此逐渐与组织失去了联系。直到1949年解放军解放江西资溪后,曹光裕才与组织重新取得联系,并历任河南省荣军教养院指导员、贵溪荣军学校干事、江西省民政厅荣军科科长、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主任等职,最后于1994年在江西病逝。
13)战士尹向善
尹向善,1906年出生于青海乐都,1929年参加冯玉祥领导的西北国民军,中原大战后被编入第二十六路军,宁都起义后任红五军团某部战士,因其枪法好,而被调入红军学校警卫排,负责校长刘伯承的保卫工作。一年后,尹向善先后调任汀州、曹房、宁都等地红军兵站司务长,第四次反围剿作战胜利后奉命带领500余人,完成了将7万余件各种武器运回江西苏区后方的重要任务。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长征后,尹向善奉命留在苏区开展游击战争,结果在江西上田的一次战斗中被蒋军俘虏,并在押运途中趁机逃脱,之后长期留在江西从事地下工作。全面抗战胜利后,尹向善辗转回到青海乐都老家,最终于1984年病逝,终年78岁。
最后总结,这十三名被留在江西苏区的原红五军团指战员中,有五人牺牲或下落不明(罗忠毅、王振铎、陈义厚、张国栋、王震),有人离队(曹光裕、尹向善),有四人被俘或入狱(赵恒生、徐江汉、郭如岳、丁增寿),有二人成功归队(袁血卒、张明),可谓九死一生,革命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