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战场抗击日寇,昆仑关大捷打出了我军威风,随远征军初入缅甸,同古、东瓜两挫日军,收复棠吉扬名海外,领命回国途中遭日军精锐阻击客死他乡,戴安澜将军真正做到了战死沙场马革裹尸!
戴安澜,字衍功,号海鸥,安徽人,黄埔三期毕业,自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后,戴安澜相继参加了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保卫战等多个重大战役,并在战斗中屡建奇功,到了1939年戴安澜已晋升为陆军少将。
1939年11月,戴安澜迎来了他在国内战场最为精彩的一战——昆仑关战役。
11月25日凌晨,由戴安澜指挥的第200师第600团在二塘独战日军第21、42两个联队,日军在飞机掩护下猛烈进攻,600团团长邵一之,团副吴其升阵亡,戴安澜部在明显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仍坚守阵地两个昼夜,给日军以重创。
到了12月18日,我军吹响了全面反击的号角,戴安澜指挥第200师与荣誉第一师开始攻坚,至夜,荣一师攻占了昆仑关附近的几个高地,第200师攻占了653、600两个高地,并一举攻占昆仑关主阵地,戴军作战之英勇给日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2月31日,中国军队基本肃清了昆仑关全部残敌,戴安澜的第200师因在昆仑关战役中战功卓著,师长戴安澜因指挥有方且重伤不下火线,荣获四级青天白日宝鼎勋章一枚,被蒋介石称赞为“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
1942年,戴安澜师长接到了一个全新的挑战,成为中国远征军的一员,入缅同英军一同抗击日寇。
1942年2月,首战皮尤河告捷,不日东瓜保卫战爆发,战前蒋介石与戴安澜密谈,问是否能在东瓜坚守两周,戴安澜当即立下军令状:“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威国外之盛举,戴某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定挫敌凶焰,固守东瓜!”
大战在即,戴安澜又告诫部下:“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团长战死营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
至此全军上下士气高昂,同仇敌忾,誓与日军死战到底,就这样在没有空军协同作战的情况下,同四倍于己,配备有步兵、特种兵和空军的日军苦战12天,单以步兵对抗日军的全体进攻,掩护了英军的安全撤退,并歼敌5000余人。
3月19日,同古保卫战打响,200师全体官兵坚守阵地,勇猛还击,虽是孤军作战,后援困难,但戴安澜仍像以往那样,每战都报以必死之决心与日寇战斗到底。
他在致夫人王荷馨的信中写道:“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因上面大计未定,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孤军奋斗,决心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敌人凶猛的火力让200师部伤亡激增,掩体不断被摧毁,戴安澜指挥将士依靠残垣断壁、弹坑继续抵抗,甚至采取“百米决斗”的战术,等攻击的敌人到达几十米处时,才从战壕里一跃而出,或用手榴弹集中投掷、或用刺刀进行肉搏。
同古保卫战200师全体将士与敌鏖战,以牺牲800人的代价,打退了日军20多次冲锋,歼灭敌军4000多人,俘敌400多人,予敌重创,戴安澜威慑缅甸。
可缅甸战场的局势依然不可避免地走向恶化,因为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本就是中、美、英三方博弈的结果,对于国内战场本就十分紧张的中国军队来说,入缅是为了保卫滇缅公路,保卫这条国际援华生命线,英国人则是在殖民地,眼看就要被日军彻底吞掉的前提下,心不甘情不愿的同意我军入缅,在战场上还百般掣肘,拖我军的后腿,美国作为英国的背后势力又无底线迁就英国,史迪威更是提出“42年反攻仰光”这种无稽之谈。
更糟糕的是中国远征军的问题还不止这些,缅甸战场名义上的最高指挥是美国的史迪威将军,但蒋虽授权给了史迪威指挥中国远征军的权力,却没有给他任命任何职务,倒是我军的最高指挥一直换来换去,先是卫立煌,后是罗卓英,最后是杜聿明,我们不难看出,蒋的心里其实很简单:“不放权,要微操”。
上层指挥如此混乱,友军又出工不出力到了五月份,中、英盟军最终走向全面溃败,戴安澜和他的200师也因为一味执行上峰命令从野人山撤退,结果几乎被日军全歼,戴安澜壮烈牺牲,年仅38岁。
在当时,无论是蒋介石还是我党领导人都为中国损失了这样一位杰出的青年将领而悲痛,总理称他是“民族之雄”,罗斯福总统更是称他为“实为同盟国军人之优良楷模!”
戴安澜将军的牺牲,虽是我抗日力量的损失,却是我中华男儿之榜样,必将为后世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