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举行诸葛亮躬耕地问题专家论证会的结论意见
董必武1965年为襄阳隆中题词
(注:1987-1992年)近年来,国内有的报刊发表了一些关于诸葛亮躬耕地是在襄阳还是南阳的讨论意见,并由此影响了国家有关职能部门的某些决策。这一情况,引起了史学界的关注。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于1989年12月6日联合邀请北京地区各历史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史学专家共27人,举行了诸葛亮躬耕地学术论证会。会上,大家一致认为:
一、历代史籍文献记载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在襄阳隆中是始终一致的;
二、东汉末年,南阳宛(今南阳市区)一带战乱频仍,中原士人避乱荆州(襄阳)。刘备三顾茅庐时,宛属曹操的地盘。荆州是刘表治所。诸葛亮的叔父同刘表是故交。因此,他和他的叔父只能住在荆州(襄阳),而绝不可能住在宛县(今南阳市区);
三、诸葛亮在襄阳结交了众多的名士师友,他的亲戚全都住在襄阳。诸葛亮的亲友中,没有一人住在南阳宛县;
四、元代以前,今南阳市区没有任何有关诸葛亮隐居的文献记载和文物古迹。元代以后,今南阳卧龙冈才出现了武侯祠纪念性建筑;
五、诸葛亮躬耕地问题,在古今中外史学界,是一个没有任何疑义的问题。所有有关三国史的论著,均认定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在襄阳城西20里之隆中。在国务院1986年12月8日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的文件中,亦明确指出襄阳为“隆中诸葛亮故居”,而南阳则为“武侯祠”,这对两处名胜地的内涵作了科学的表述。
鉴于以上理由,论证会一致认定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隆中,而决不可能在今南阳市区卧龙冈。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章)
1992年7月5日
附:相关资料
北京“诸葛亮躬耕地”专题学术座谈会综述(节选)
1989年12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室联合举办了“诸葛亮躬耕地”专题学术座谈会。
会议在历史所召开,参加者有何兹全(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家、博士生导师)、朱大渭(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历史学家)、张泽咸(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历史学家)、高敏(注:郑州大学、历史学家)、朱绍侯(注:河南大学、历史学家)、黎虎(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家、博士生导师)、祝总斌(注:北京大学、历史学家、博士生导师)、张传玺(注:北京大学、历史学家、博士生导师)、洪廷彦(注:中国历史博物馆)等专家、学者近三十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的记者也出席了会议。座谈会期间,学者们遵照“百家争鸣”、“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畅所欲言,展开热烈讨论。
学者们一致认为,诸葛亮躬耕地只能在今襄樊(现襄阳市)隆中。但同时,他们也强调指出,需要把史学研究与保护文化遗址、发展旅游业加以妥善的区别对待。襄阳、南阳两地武侯祠都是中华大地上驰名遐迩的文物、游览胜地。我们决不应拘泥于“躬耕地”的真伪,而简单品评两地文物价值及景观的高低。
著名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何兹全教授说:往依刘表的诸葛亮叔侄,决不会到远离刘表又在兵荒马乱中的南阳(注:今河南省南阳市)去住,那里不是能够安闲躬耕抱吟隐居的地方。
“三顾茅庐”发生在何处?学术争鸣综述(节选)
1989年12月13日,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室和北师大历史系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室联合在北京举行了“诸葛亮躬耕地”专题学术讨论会,23名专家、学者、教授出席了会议,都认为躬耕地应在襄阳。
何兹全教授与朱绍侯教授还有一个共同的观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推崇,哪个地方都可建祠纪念,但躬耕地是在襄阳隆中。
襄阳隆中诸葛亮故宅、隐居躬耕地历史文献资料(部分选刊)
《三国志》(裴注)
《水经注》
南阳,郡名
明《寰宇通志·襄阳府》
明《大明一统志·襄阳府》
南阳市委宣传部和南阳市卧龙岗武侯祠在1985年之前认可诸葛亮在襄阳隆中居住与躬耕
1990年四川大学缪钺教授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