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豪郭沫若,他的名字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然而在历史上却存在着极大的争议。与同时期的许多文学家对他不屑一顾,主要原因在于他的为人。然而,除了是位备受争议的文学家外,郭沫若还有另一个身份——历史学家。在追求成为一位卓越的历史学家的过程中,他坚信历史要从古墓中寻找,而这个观点在当时颇具先见之明。
然而,郭沫若在考古界的所作所为成为了人们争论的焦点。他坚持认为史书并不足以确切了解历史,需要借助一些物证,而这些物证就是文物。历史需要考古,需要考古学家们从古墓中去探寻真相。尽管郭沫若的观点在理论上并无错误,但挖古墓并非易事,需要谨慎对待。然而,郭沫若在挖掘定陵时可能低估了这个过程的风险,导致了考古史上最大的悲剧。
定陵的开启直接导致了大量文物在接触到氧气后被毁。尤其是一些丝绸类的文物,在此之前根本没有保存如此完好的。在一众人等高兴之时,这些珍贵的文物竟全部化为了飞灰。这次失败导致国家直接明令禁止再次挖掘帝王墓,而郭沫若在考古史上也因此留下了沉痛的一笔。
值得注意的是,郭沫若的初衷并非仅仅停留在开启定陵,而是更为宏伟的计划。他最初的目标是秦始皇陵、朱棣陵和武则天的皇陵,因为他想深入了解这些古墓中都有什么宝贝。然而,这一计划在当时并未得到全然的认同,因为即便是专家也深知古代帝王墓中的文物是最多的,随意开墓会导致不可挽回的损失。但在郭沫若的坚持之下,定陵被打开,成为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错误。
近年来,有专家提出一个有趣的观点,认为郭沫若之所以如此专注于挖掘皇陵,尤其是明朝皇帝的墓,可能与他的家族历史有关。据相关专家指出,郭沫若很有可能是郭子兴的后人,而郭子兴是朱元璋的亲信,为建立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在郭子兴逝世后,朱元璋为了防止郭子兴的后人有二心,选择将其灭门。而郭子兴的小儿子郭老舍却逃了出去,有可能是郭沫若的先祖。如果郭沫若的挖掘行为是为了祖上报仇,那么专注于挖掘明朝皇帝墓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总体而言,郭沫若在文学和历史学两个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他在考古领域的挖墓行为成为历史上的一大过失。这一事件提醒后人,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务必谨慎行事,以免因疏忽而导致不可挽回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