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弟、杨深秀、康广仁在北京菜市口就义,史称“戊戌六君子”。
其中,“戊戌六君子”中影响力最大,最令世人怀念与歌颂的,当数谭嗣同。
谭嗣同能担当君子与英雄之名!就义的时候,年仅33。在慈禧太后发动镇压维新运动的戊戌变法时候,两个主要领导人康有为、梁启超闻讯而逃。谭嗣同本来也是有机会逃生,躲过这一场杀身之祸,但他却婉然拒绝了,选择为中国改革变法流血牺牲做第一人的道路。
谭嗣同在临刑之前,与无子嗣的妻子告别令人感动不已!他在临刑之前的诗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最为脍炙人口,广为传颂,表达自己为国家为百姓谋福利事业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也是他留给当时国人的强大精神脊梁。
有些人惋惜,认为谭嗣同照今天的话,乃是一个高干子弟。他的父亲谭继洵,乃是当时湖北巡抚兼属湖广总督。
要知道,清朝时候地方官制的最高两级是这样的,总督为最高的头衔,管辖一个省或者数个省份的军民要政。全国总督设置八人担任,总督的官衔属于一品。巡抚略低于总督,总览一省的民政事务。因此,谭继洵的湖北巡抚总督兼属湖广总督,乃属于二品官职,封疆大吏。谭嗣同也的确相当于今天靠近北京首长的高干子弟。
但为什么谭继洵是高官,为什么看到儿子谭嗣同赴刑场,为什么不出手相救呢?
实际上,可怜天下父母心。孩子都是父母身上的骨肉,谭继洵绝对是爱着自己的儿子的。要知道,谭嗣同乃谭继洵的长子,谭嗣同出生的时候,父亲谭继洵已经42岁,可谓是晚来得子,自然是非常爱惜。
虽然史料也没有多少资料证明谭继洵为营救长子做出很多努力。但是在谭嗣同就义之后,谭继洵也为之做了一副挽联:
“谣风遍万国九州,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寥寥几句,可以看到一个耄耋老人在痛失爱子之时的心境,也可以看到他内心的悲痛,企望儿子能够在百年之后昭雪平冤。
1901年,也就是谭嗣同就义后三年,谭继洵忧惧而死,时年78岁。由此可以谭继洵是忧郁长子谭嗣同离世才去世的。
好在公道贵在人心,谭继洵老父亲渴望儿子百年之后得平反的愿望太悲观了!就在谭嗣同就义后的十三年,辛亥革命爆发满清腐朽政府被推翻,谭嗣同也得昭雪平冤,由清政府一个罪犯,成为被后人敬仰的英雄!
实际上,可以从一本笔记,可以得知谭嗣同为什么选择上刑场慷慨就义,他的处境决定了乃一个必死之人,父亲也实在没办法营救他!
谭嗣同的笔记
我们看看谭嗣同的简历: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1865年3月10日出生在湖南浏阳,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
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也就是1932年,有学者专门探寻了谭嗣同居住的湖南浏阳故居,从一个旧箱子中发现了谭嗣同一本笔记。
学者们研究谭嗣同的笔记中,发现他也不是康有为的保皇派,也不是梁启超温和的改良派,却是与孙中山一样,主张直接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派。
如谭嗣同在笔记中,反复回顾清军入关之后对汉人施加的种种暴行:
“马足蹴中原,中原墟矣,锋刃拟华人,华人糜矣,……锢其耳目,桎其手足,压制其心思,绝其利源,窘其生计,塞蔽其智术,繁拜跪之仪,以挫其志节,而士大夫之才窘矣,立著书之禁,以缄其口说,而文字之祸烈矣!”
可以看到,在笔记中,谭嗣同讲述了清军入关之后的种种暴行,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文字狱等。在谭嗣同看来,中国的落后,清朝统治者是要承担主要的责任!
在笔记中,也表达谭嗣同对清朝皇帝,根本没有效忠的思想。他甚至把满清皇帝爱新觉罗骂为“客帝”(即外国皇帝),甚至是“贱类”。
在笔记中,谭嗣同更是表达了一心效忠清王朝的曾国藩、左宗棠等湖南老乡的厌恶。他在笔记中骂他们是投效异类,屠杀同胞,所谓“负天下之大罪”,羞与为伍。
谭嗣同的革命思想
可以看到,在谭嗣同的笔记中,有很多反抗与推翻清王朝“大逆不道”的话。如果谭嗣同像康有为一样,把清朝视为圣朝,当清朝皇帝为圣君的话,怎么会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语。
但一些人也认为,既然谭嗣同与孙中山革命党一样,都是厌恶满清统治,致力于推翻清王朝,为什么还与康梁一起主张维护清朝的维新变法呢?同是湖南老乡的章士钊说出了真相,也就是:“谭氏北上的用意,绝非效忠清廷”,主要目的就是:
“先为北京之行,意覆其首都以号召天下”!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谭嗣同的目标就是在首都号召人们反抗满清统治,自然不会做效忠于满清朝廷的奴才!
所以,谭嗣同的维新思想应该说近于革命党,他对清廷不像康梁那样含情脉脉,却是始终带有一种仇视的情感,推翻了才是最痛快!
那么,谭嗣同为什么不直接选择孙中山一样武装革命呢,与康梁改良派站在一起呢?原来,康有为的一句政治口号,深深将他吸引,那就是“保中国不保大清”。所以,谭嗣同当年加入维新派阵营,就是希望利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打入到清廷内部。
谭嗣同参加维新运动过程
实际上,在谭嗣同还是少年与青年求学时候,也接触了很多推翻清王朝统治与变法之思想。他早年从师大名士欧阳中鹄,这欧阳先生是很有学问的人,经常对谭嗣同和唐才常这一类学生讲授王夫之的思想。
这样,谭嗣同在幼年就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在读书时候讲究知识广博,追求经世济民的学问,文章写得很有才华。他对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八股时文非常反感,坚决不去参加升官发财的科举考试。
年轻时候的谭嗣同,有着“剑胆琴心”之美誉,乃是著名的豪杰。十九岁时候的谭嗣同,游历了大江南北,观察各地风土人情,不仅熟读古书经典名著,也仰慕各类草莽英雄,大刀王武也是他一生的挚友。
就在谭嗣同游历四方,不仅开拓了眼界,也看清了晚清内忧外患的时局给黎民百姓带来的生活上痛苦。尤其是谭嗣同看清了在西方列强干涉下清政府腐朽统治,自然也滋生了为改革晚清中国社会献身的决心。
谭嗣同参加维新运动过程
甲午战败之后,几千年来泱泱天朝大国被东夷的日本揍打很惨,给予国人很大的刺激。于是,就有了北京参与科举考试的儒生们上书要求维新变法的“公车上书”事件。
当时的谭嗣同,也是一个没有功名的白身,他也自然没办法参加。可是在第二年,谭嗣同入京,花钱捐官,就是花钱买官当,乃是江苏知府候补,这个官职可谓是大官,比现在市长职位还要高,可以看到花了很多钱。
在清末官场,花钱买官当,被认为社会底层的商人如胡雪岩都花钱捐官有了自己的红帽子,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一向清高的谭嗣同,以自己的才华为什么干这些令人看不起事情,这也是令后人弄不清楚。不过,就是谭嗣同在北京买官这一段时间内,结识了戊戌变法的梁启超,也认识了帝党领袖翁同龢。
当康有为、梁启超掀起维新思想运动的时候,谭嗣同积极参与,乃是积极行动的实践派,并不是只在故纸堆里怨天尤人!
谭嗣同积极站在维新变法的最前线,当陈宝箴、康有为等人在湖南讲学,谭嗣同受到影响,也回到湖南老家创办时务学堂,讲授西方的先进教育经验。同时,参与陈宝箴在湖南的新政,开创了《湘报》,宣扬他激进的变法情绪。他创办南学会,办湘报,积极宣传维新思想。他在开办新式学堂时,专门将《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反清书籍,秘密散发给学生阅读。
可以看到,谭嗣同是一个真正的革命派,在维新革命中最为积极。光绪准备变法时,征召谭嗣同等人入京襄助,被授军机处章京,然后与康有为、梁启超一起,参与中国近代史最曲折的“百日维新”变法。
围园杀后
“百日维新”变化过程是很复杂,可谓惊心动魄,资料之多,认证之繁杂。但是,令谭嗣同要承受“株连九族”危险的,就是“围园杀后”一说,就是准备要谋杀最高掌权者慈禧太后,在当时来说是谋逆之罪!
事情的来源,就是在“百日维新”中,光绪帝雷厉风行进行革新,一天数道圣旨发放到各个地方,力求晚清社会要真正变革,但由于过于激进,也遭到了不少顽固派的抵抗,收效甚微。
于是,跟着光绪帝的维新派认为,这一切因为是“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在阻拦,使光绪帝的人身安全受到了威胁。于是,谭嗣同就策划了谋杀慈禧太后的计划。他亲自去天津寻找袁世凯,然后劝袁世凯杀掉顶头上司荣禄,之后用军队包围颐和园,然后派杀手刺杀慈禧太后,一举扭转当时不利局势。
在封建社会三纲五常下,谭嗣同居然敢提出刺杀最高统治着慈禧太后的计划,可以看到他是非常具有革命的胆量!不料,这个计划也败露了,慈禧太后知道谭嗣同刺杀她的“围园杀后”计划之后,非常震怒,就大肆逮捕跟着光绪帝的维新派。
谭嗣同为什么不选择逃跑
当时,谭嗣同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都得到慈禧太后逮捕他们的情报。但是,谭嗣同视死如归,并没有逃跑,却是想方设法救出光绪帝。在计划要破产时候,依然拒绝了好友梁启超逃亡日本的邀请。
在梁启超的大弟弟梁启勋写著的《戊戌前后康、梁史料补遗》中曾披露过谭嗣同拒绝逃亡日本的事情。书中说:
“梁启超劝谭嗣同共同出走日本使馆暂时躲避,谭嗣同说,我与你不同。理由是,一、大概往后这十年八年,国内没有我们的立足地。逃亡的话,华侨多为广东人,我既不能讲英语,又不会粤语。一些活动能力都消失了,成为废料;二、我父亲在官,我跑了,一定会株连家属;三、我有肺病,寿命不会很长了;四、世界史先例,政体转变,无不流血,让我来做个领头人吧。你该逃生,我则待死。”
从这里也可以看到,谭嗣同不愿意逃亡原因也是这些:
第一,谭嗣同打算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来唤醒国人的维新意识。他曾说过: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看来,谭嗣同也做好了牺牲的精神,愿意在国内刑场上慷慨就义。
第二,谭嗣同也知道自己犯下是围困颐和园,谋杀慈禧太后的罪。当时的慈禧太后乃大清最高统治者,谋杀慈禧太后这一种事情放在任何封建王朝,都是“株连九族”的大罪。
谭嗣同可能也知道,自己如果逃到日本,慈禧太后逮捕不了自己,一定会恼羞成怒,可能会罢免父亲的“湖北巡抚”官职,这事情概率是百分之百。然后把父亲、生母、弟弟谭嗣襄还有家族成员全部都杀死,也就是把自己家族都灭门,这事情发生概率也是在百分之八十的,因为慈禧太后就是心狠手辣的狠人!可能自己的妻子李闰也受到遭殃!
在洪秀全在广西金田起义之后,清政府派兵到洪秀全的家乡广东花县官禄布村,抓人,那一天,鸡飞狗跳。这样,洪秀全的亲人死的死,抓的抓,逃亡的逃亡。另外,清政府还放了一把火,把洪家的房子,全部烧光。
在戊戌政变中,康有为跑了,慈禧没逮住康有为,她把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逮了,杀了人家的弟弟泄愤。实际上,康有为之弟康广仁是冤大头。维新变法中康广仁只是负责办报,飞来横祸多因连坐,被莫名其妙的杀头!根本不犯有什么弥天大罪。所以,就是康有为的贪生怕死,逃亡日本,才使弟弟康广仁遭遇到杀身之祸!
不过从中可以看到,在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权力是不能动摇的,谋反肯定是要灭门的!
因此,谭嗣同是一个孝子,为了保全父亲,保全自己的妻子,保全自己的家族,他也有一人做事情一人当的勇气,一个人选择留在,勇敢承担责任,绝不牵连到无关的人,也是堂堂男子汉的作风,硬汉子!
可以看到,当时的谭嗣同,为维新改革事业,为用鲜血唤醒愚昧的民众,为国家,为家族,他都要选择留在国内,遭到慈禧太后的逮捕,在刑场上喊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慷慨就义,了绝年轻的生命!
谭继洵为什么不保儿子
但我们从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的角度来看,当时谭继洵的权力是非常有限,人微言轻,无法营救自己的爱子!从谭继洵行事风格来看,他不是一个权利欲望很大的人,他在湖广总督只任职两年,这当中都是当时的晚清重臣张之洞在把持政务,也就是谭继洵只挂了虚名,并没有实权。
而且,谭继洵是无力保儿子的。连当时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锐,乃晚清权臣张之洞的得意门生,张之洞亲自去到慈禧那里求情。但盛怒的慈禧太后,都是毫不留情地问斩了。因此,谭继洵只能放弃为儿子谭嗣同求情的工作,选择明哲保身。
纵观谭嗣同短暂的一生,都是致力于反清救国的革命事业。他选择上刑场,就是认为自己的鲜血有助于国人认清满清的腐朽、愚昧与不可救药。
结语
戊戌变法失败了,但是谭嗣同的影响也没有结束。后来的许多革命党,确实是感动于谭嗣同的牺牲,才走上了反清的道路。因为谭嗣同与六君子的牺牲,使反清志士都认识到自上而下的改革在中国是行不通。
所以,谭嗣同的死,代表着对晚清的改良已结束,革命开始了。革命党人就在谭嗣同的革命鲜血鸣示下,对晚清腐朽统治开展一波又一波的打击,晚清统治更为摧枯拉朽,不可避免走向了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