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150万苏联红军,吊打日本关东军,60万日军战俘下场惨烈
创始人
2025-07-10 14:33:33
0

1945年8月,为了自己在远东地区的利益,苏联正式宣布对日作战。

150万苏联红军,在斯大林一声令下,浩浩荡荡地奔赴中国东北,与当时驻扎在那的日本关东军作战。

当时日本方面已是强弩之末,四面受敌。

很快,关东军就被苏联红军打的屁滚尿流,最终被迫投降,其中六十多万关东军被俘,苏联大获全胜。

为什么当时的日本军队会如此不堪一击呢?六十多万日本关东军被俘后,苏联又会如何处置他们呢?

1931年9月18日,日本为了自己所谓“大东亚共荣”的野心,故意制造“柳条湖事件”,并以此为由对我国东北地区出兵占领。

由于当时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我国军队不战而退,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内,东北三省就全部沦落日本人手中。

之后,日本野心逐渐膨大,最后更是与德国、意大利等国家联手组成轴心国,四处征战,为自己谋得利益。

他们的做法很快就引起了全世界其他国家的抵制。

中美英法苏等26个国家也组成同盟国,与轴心国不正当的侵略行为做斗争。

在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一致努力和团结协作下,同盟国开始扳回局势,轴心国国家开始节节败退。

到了1945年8月时,意大利和德国都相继投降,此时仅剩日本还在垂死挣扎。

当时的日本由于多年来的征战,早已耗尽了国内本就不多的资源,已有败退倾向。

并且,由于四处征战,当时日本在各个战场上已是腹背受敌,在意大利、德国相继投降后,同盟国其他国家也把更多的精力都投向了日本。

1945年8月6日,为了加速日本政府的投降,美国在日本广岛投掷“小男孩”原子弹,造成了大量人员的伤亡。

随后,1945年8月8日,苏联正式对日宣战,并派遣150万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去消灭盘踞在那的日本关东军。

此时的关东军早已是强弩之末,关东军的大部分精锐,早在太平洋战场上就消耗殆尽了,此时驻扎在东北的70万部队,大多都是些老弱病残。

而苏联红军刚刚结束对德战争,经历了炮火的洗礼,战斗力相当可观,士气也正佳。

不仅如此,在武器装备上,双方也是相差甚大。关东军部队的装备完全没有办法跟苏联红军相比,并且,由于当时日本战线吃紧,他们的补给资源也十分短缺。

因此,双方一对碰,结果可想而知。不到两天,日本关东军的防线就全面崩溃了。

在防线被苏军攻克后,本来日本关东军还想着努力组织下一个防线,与苏军死磕到底。

结果,几天后,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传来了。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此话一出,日本关东军的心,瞬间凉了大半截。连天皇都宣布投降了,他们还有什么坚持下去作战的理由呢?

于是,几天后,深知败局已定的关东军指挥官向苏军投降,六十多万关东军将士被俘虏。

战斗结束后,如何处置这六十多万的日本关东军俘虏,就成了摆在苏联眼前的一个问题了。

全部都放回去是不可能的,苏联和日本的恩怨由来已久,早在沙俄时期,两国就因领土争端而结下了仇。

如今日本好不容易栽在苏联人手中,苏联人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恰好当时苏联由于连续几年与德国的战争,国内的劳动力已经严重短缺,而战争结束后,苏联急需恢复生产,眼下正是紧缺劳动力的时刻。

于是,苏联一不做二不休,将这60万关东军全部送往西伯利亚去劳动生产。

1945年9月,六十多万关东军俘虏,被分成千人一支的小队,分批次前往西伯利亚劳动。

他们到那首先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寒冷。

西伯利亚位于俄罗斯的东部亚寒带地区,那里冬长夏短,冬季常常能维持六七个月,常年温度在零下二十摄氏度左右,最冷时甚至能达到零下七十摄氏度。

这对于长时间生活在温带的日本人来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而与他们有仇的苏联人,自然也不会为他们准备棉衣棉被等物资。

当时很多关东军士兵仅仅穿着一件薄衣服就开始了劳动,根本抵挡不住寒风的吹袭。

不仅如此,当时苏联人也并没有为他们准备住所,而是让他们自己动手搭建房子。

在不出钱也不出物资的条件下,他们搭建的房子的质量可想而知,根本没有什么御寒能力,只能稍稍抵挡些许寒风。

在这种寒冷的环境下生活劳动,穿着单薄的关东军士兵肯定是受不了的。

每天清晨,都有大批的日本士兵被活活冻死。而苏联人对此也并不在意,在他们看来,日本俘虏多的是,死了一个两个的烧了就好,并没有什么大事。

当时为了生存,密封性较好的水泥袋,很快就成了关东军战俘营里面的香饽饽。

对他们来讲,在没有棉衣棉被的情况下,密封性极佳的水泥袋可以帮助他们抵御寒冷,无疑是个极佳的选择。

然而,水泥袋的数量也是有限的,为了生存,几个关东军士兵往往会为了一个小小的水泥袋而大打出手,在俘虏营中甚至还出现了倒卖水泥袋的热潮,可见当时关东军俘虏的生活环境之恶劣。

除了严寒恶劣的环境,他们面临的第二个问题便是饥饿和劳累。

当时苏联才刚刚结束战争,国内资源也十分紧缺,还要优先供给自己国内的人民,能拨给他们的食物自然是少之又少。

并且,为了进一步控制和管理这六十多万关东军俘虏,防止他们暴乱,苏联人还精心根据他们的表现设计了十个等级。

服从苏联人命令指挥表现越好的,就能够享受相对更多更好的食物。

相反的,如果有试图谋反或者逃跑的,根据情节轻重,重则直接枪毙,轻则给予更少的食物,以示惩罚。

这样一来,日本俘虏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就不得不更卖力地为苏联人干活,而不去动这些逃跑谋反的小心思。

1946年11月,苏联更是进一步加强管理,规定每位日本战俘只有完成当日工作量的80%以上,才能够有机会吃饭。

这样一来,更加迫使日本俘虏拼了命地干活,而不去想别的东西。

当时日本俘虏的劳动区域,大多离战俘营还有一段距离。

而苏联人也没有为他们准备卡车等其他交通工具,而是要求他们自己徒步过去劳动。

寒冷的天气,他们其中有些人连双草鞋都没有,就这样赤脚走在雪上,往往还没等人走到劳动区,就已经因饥饿和寒冷倒在了途中。

而幸运能够走到劳动区的人,也要面临繁重劳累的工作。

他们往往要从早上一直劳累到晚上,其中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才能够勉强完成苏联人提出的工作任务,获取一口饭吃。

如果被发现有偷懒的话,当地监督的苏联士兵也毫不留情,直接一皮鞭就抽了上去,或者是直接枪毙,然后丢到火炉里面焚烧。

由于恶劣的工作环境和高强度的工作,加上稀少的食物,很快战俘营里的死亡率就急剧飙升。

当时战俘营里边完全没有任何医疗设施和资源,如果有哪位日本士兵不幸患上伤寒、肺炎等疾病,等待他们的,就只有被丢入火炉的结局。

考虑到日本战俘的死亡率确实有点高,苏联人怕到时没有人手来帮忙干活了,于是为他们配备了一些医护人员和资源。

当然,苏联人为他们配置的医药,都是些十分劣质和廉价的,而派遣过来的医护人员,对他们也不会那么的认真细心,往往都是按照最简单粗暴的方法治疗,而用最少的药剂量。

毕竟当时,在二战过程中,日本士兵的残酷做法,早在全世界都臭名昭著了。

他们拒绝签署《日内瓦公约》,并且在战斗过程中,肆意对平民进行屠杀或者虐待。

在侵略我国的过程中,他们曾一度采取烧光、杀光、抢光的惨无人性的“三光”政策,诸如南京大屠杀、“731”部队等,引起全世界公愤的事例更是层出不穷。

在当时苏联医护人员看来,他们如今沦落如此处境,完全是罪有应得,能够给他们采取一些基本的医学救助手段,已经算优待了,肯定不可能对他们多细心认真治疗。

尽管如此,当时战俘营里面的床位,依旧十分紧张,因为受伤寒等疾病困扰的日本战俘实在是太多了,如果不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这一条路。

当时战俘营里的床位,往往前一个病人刚刚治好离去,后一个病人就马上被送过来了,医护人员根本都忙不过来。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苏联人采取了各种方法,去打消日本战俘逃跑的念头,还是难免有少部分关东军士兵打起了逃跑的小心思。

在他们看来,留在这里替苏联人干活,早晚也是死路一条,不如搏一搏,看看能不能逃出一条生机出来。

他们通过仔细的观察,发现苏联士兵对于战俘营附近的看守,似乎不是特别的森严,逃跑一事完全有机可乘。

于是,他们趁着苏联人不注意的空子,悄悄逃出了战俘营。

然而,很快他们就发现了苏联人之所以看管松散的原因了。

当时的西伯利亚地区还未得到完全开发,在战俘营外围的几百公里外,全是荒无人烟的地带。并且,在夜晚,还经常有野兽出没。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侥幸逃出了战俘营,也是难逃一死,要么葬身野兽的腹中,要么饿死在逃跑的途中。

于是,日本战俘们渐渐打消了逃跑的念头,只能乖乖地在战俘营里边替苏联人卖命地干活了。

到了1946年,日本方面开始与苏联交涉,试图让苏联全部遣返被俘的日本关东军士兵。

然而,对苏联人来讲,这些被俘的日本士兵,无疑是价值极高的廉价劳动力,只用提供少许的食物,就可以任意差遣士兵们替苏联干活,开发西伯利亚地区,肯定是不可能轻易就放回去的。

经过日本在谈判桌上的几番努力后,苏联最终答应,先释放一批生病的战俘。

只不过,这些战俘,由于长时间的劳累工作,以及伤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大多在回国不久后就死去了。

在1947年到1948年期间,苏联又先后释放了四十多万俘虏。

至此,停留在苏联西伯利亚地区劳动的大部分日本战俘,终于都能够回国了。

然而,回国后的生活,并没有日本战俘想象得那么美好。

战俘这一身份,使得他们在日本国内极不受待见。

因为日本向来推崇武士道精神,他们认为,战败了就应该自裁以谢天皇,投降一事在他们眼中,无疑是极大的耻辱。

不仅如此,由于他们在苏联国内待过了一段时间,日本政府认为他们极有可能已经被苏联人洗脑了,有些人甚至可能成为了苏联人的间谍,于是对他们加以怀疑和监视。

他们其中大多数人,在回国后都找不到工作,又被家里人和身边人指责,受尽了精神上的折磨。

有些甚至无家可归,被家里人赶出家门,只能被迫在日本街头流浪。

他们,没有在战争中死去,没有在西伯利亚战俘营中死去,挺过了寒冷,挺过了饥饿,挺过了长时间的劳累。

反而却在好不容易回国后,死在了日本政府的袖手旁观中,死在了日本社会的歧视中,死在了身旁人的冷眼指责中。

六十多万日本战俘的下场,无疑令我们唏嘘不已。

这世间的因果报应,还是真实存在的,当你给其他国家带来灾难的同时,终有一天,这些罪恶都会在某一天,以某种形式返还给你。

无论怎样,战争总是为人们所厌恶的,我们还是希望,世界和平能够真正实现。

这些日本战俘的真实经历,值得我们好好思考一番。

相关内容

日本东京暴雨 火车站变“水...
近日,日本东京遭遇暴雨侵袭,其火车站瞬间变身为“水帘洞”。暴雨如注...
2025-07-11 12:38:33
原创 ...
马其顿是地处于古希腊边陲的一个地区。公元前6世纪左右,马其顿完成了...
2025-07-11 12:33:51
原创 ...
《——【·前言·】——》 唐初,李世民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果敢的决策...
2025-07-11 12:33:24
原创 ...
谈及长平之战,赵国屡战屡败,让人不禁思考,到底是国力不济还是朝堂之...
2025-07-11 12:33:18
探秘南越王赵佗墓穴,苦心钻...
岭南地区的考古证实,西汉时期的南越国虽然割据岭南,自成一脉,但也遵...
2025-07-11 12:33:17
原创 ...
在作为商朝鼎盛阶段的武丁时期以后,相继为王的是祖庚和祖甲兄弟两人。...
2025-07-11 12:33:10
原创 ...
勾践的王后雅鱼,在越国攻破吴国的时候选择自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她的...
2025-07-11 12:33:06
原创 ...
天龙八部的历史时期大概是北宋哲宗时期,公元1100年左右,此时北宋...
2025-07-11 12:32:55
原创 ...
秦国,是周国分封在西北边陲的一个小诸侯国;但当时的秦国非常弱小,在...
2025-07-11 12:32:53

热门资讯

2025“初好刺梨”六盘水马拉... 近日,2025“初好刺梨”六盘水马拉松奖牌出炉。本届赛事奖牌以六盘水特有的“工业脉搏”与“自然清凉”...
原创 战... 公元前403年,魏、赵、韩三家分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七雄并立的战国时期。 战国前期,其实仍然是延续了...
原创 岳... 文/庄生晓梦 作为金庸笔下的第一伪君子,岳不群得以成名的关键就在于他处心积虑地得到辟邪剑谱一事。在这...
原创 不... 不做大哥好多年,中国曾四次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下一次还有多久?大家好啊,我是馆长! 当今世界的大哥无疑...
原创 二... 1937年,日本侵略者全面向我国发起侵略。当时的国内早已被封建王朝掏空,好不容易推翻封建王朝进入民国...
犀角行情如何,哪里收犀牛角 自古以来,亚洲犀角便以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吸引着世人目光。然而,关于亚洲犀角的价值来源以及收藏者,一直...
向海而兴 海丝印记连接古今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福建泉州以其独特的人文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了1982年国务院公布...
原创 1... 1927年7月25日出炉的《田中奏折》,不仅标志着日本军国主义大陆政策的定型与完成,此后,日本军国主...
原创 他...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多数人脑中的印象无非是残忍多疑、滥杀功臣。还有那句天下闻名的花鼓词“说凤阳,道凤...
历史上的今天 | 文学批评家金... 1661年8月7日 ,金圣叹逝世。金圣叹是清朝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他的性格狂放不羁,以读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