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界,流传这么一句话:“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大多以弱而亡,而唯独隋朝以强而亡!”
这话不是说说而已,历史上的隋朝虽然仅仅存在了37年,却给后人留下诸多历史上伟大的建筑。
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隋朝给我们留下的4个雄伟建筑。
他们有的成为了国家一级历史遗迹,有的甚至至今还在使用。
很多人提起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汉人朝代,总是第一时间想起所谓的“秦、汉、唐、宋、明”等。
其实隋朝也绝对应该跻身汉人王朝的巅峰,只不过,由于存在时间太短,影响力被大大削弱了。
但这不代表,隋朝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朝代。
隋朝是自晋朝以来,中国南北分裂长达三百年间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就凭这点,隋朝就应该被历史所铭记。
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也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拥有好名声的帝王。
休养生息、大兴节俭之风,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
只不过,其子杨广继位后,对内大兴土木、建宫殿,又是开通大运河,对外又是远征高句丽,服膺四海,这才逼的天下百姓受不了而造反。
而隋炀帝也落得了个跟商纣王齐名的“暴君”名声。
其实,凭良心来说,后人对隋炀帝的评价有失“偏颇”。
这位帝王虽然急躁了一些,但所做的事情,也并非都是毫无用处的。
虽然劳民伤财,所建恢宏,却不乏对后世有一定贡献。
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隋朝两代帝王对后世的贡献。
“隋朝大运河”是隋炀帝一手独断上马的。
因为此事过于劳民伤财,最后还激起民变,加速了隋王朝的倒台。
但客观来讲,隋朝大运河,绝对是隋朝时期所建造的,福泽后世的伟大事迹之一。
在过去,中国南北方交流十分有限,加上黄河、长江天堑,南北交通十分不便。
因而,历史上南北发展极其不平衡,尤其随着东南省份成为全中国最富庶的地方,北方的发展就更加被甩在身后了。
但南方固然盛产稻米,却很难运输到北方。
尤其北方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所在,东南各省税赋必须要收到北方,这就要求建设一条交通运输要道极为重要。
更加重要的是,南北方必须实现互通有无。
如果没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假以时日,南北差异只会越来越大,因而“隋朝大运河”的建立是绝对最为正确的决策。
因为这条运河的存在,后世历朝历代全部都受益无穷。
太平盛世运输粮食,战争时期还可以调兵遣将,直到现在,这条运河还在起着重要作用。
除了隋朝大运河之外,隋王朝留下的雄伟建筑,还包括著名的洛阳“回洛仓”。
“回洛仓”是坐落于洛阳南城外的,一座大型粮食储藏基地。
直到这些年才被挖掘出来,历史上,回洛仓的大名可是鼎鼎有名。
说起来,回洛仓还跟大运河不无关系。
因为,回洛仓本身就是用来储备,通过运河输送的“税赋”的。
隋朝年间的东南各省粮食税赋,都会通过运河运抵首都洛阳,而后储备于回洛仓中。
在古代,粮食就是最宝贵的财富,有粮食就有一切。尤其是战争年代,粮食更是重中之重。
因而作为国家储备粮,隋炀帝无疑非常重视回洛仓的建设。
相传回洛仓聚集的粮食,足可以让全国人民食用近50年之久,可见回洛仓有多么的恢弘。
因为这座粮仓的存在,唐朝时期洛阳一带的人口,达到了近7000万之众,全依靠有回洛仓的存在。
当然,回洛仓绝非是单独一个,其它紧挨的地区也相继建有多个。
直到后来含嘉仓的出现,回洛仓才慢慢淡出历史舞台。
这是因为含嘉仓位于洛阳城内,比起城外的回洛仓,更加稳妥可靠,不容易被敌军占领。
当然,现如今,这些遗址已经成为我国历史古迹了。
赵州桥也是隋朝时期一座雄伟的建筑。赵州桥虽然不大,但在我国非常有名。
因为这是现存的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桥梁之一,并且因为高超的设计工艺,直到现在还在一直使用。
赵州桥的出现,足以说明了,我国古代人民就掌握了力学的使用。
而且在桥梁方面造诣深厚,赵州桥对于中国来说,它早已不是一座简简单单的小桥,而是历史的遗迹,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象征。
此外,隋朝还以一座雄伟的建筑,那便是大兴城。
大兴城便是如今的西安市,历史上还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长安城。
但这座长安城可不是汉朝时期的长安,而是隋唐时期的长安城。
历史上隋文帝建国后,就一直在考虑建造一座全新的国家都城,几经考虑,最终决定在龙首原上,建造这座新城。
集国家之力,这座新城以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快速崛起,之后便命名为“大兴城”。
因为,隋文帝杨坚在北周时期被封为“大兴郡王”,因此,此城有明显的个人印记。
虽然后来隋炀帝迁都到了洛阳,但后期的唐王朝将都城选在了大兴城,之后更名为长安城,也就是现如今的西安市。
在唐朝历史上,长安跟洛阳都是世界上有名的大都市。
繁华时期,人口可达数百万之多,不过最终随着唐朝末年朱温的反叛,这座百年繁华都城被毁于战火之中。
到了现在,长安被西安多替代,依然是我国西部的特大级城市。
也是西部的经济、政治中心,足以说明,城池可以被毁损,但只要城池被人们认可,这座城市便会再次焕发出生机。
所以,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隋王朝虽然短短存在了不过37年之久,但却并非一无是处。
反而是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因此,从这个方面来看,隋炀帝也绝不是一个残暴的君王就能概括的。
这就教导我们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切不可人云亦云。
很多时候,都要从多方面考虑,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不是简单某一两句就能概括的,即使是反面人物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