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国人对“起名字”这件事一直非常用心,每一个名字都有一定的寓意。
比如出生时间:晓、晨、春、夏、秋、冬;
含蓄的如:忠、信、仁、义、礼、智、信;
直白的如:财、富、贵、福等等。
在国民党军中,就有一对名中带有“明”、“智”的亲兄弟,他们一个是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一个是国民党陆军中将,兄弟俩都曾经位高权重,声名显赫。
唐生智
他们也都背负骂名,尽管被骂的原因不一样,但是都遭人恨,挨人骂,差一点遗臭万年。
但是,在人生的最大的一次选择中,这对兄弟一起做出了明智的选择,一“明”一“智”,真可谓“名如其人,人如其名。”
他们就是唐生智、唐生明兄弟。
唐生智,字孟潇,常留一抹八字浓须,因此人称“孟胡子”。
唐生智另一个外号更为响亮-“佛教将军”。
他自己信佛,还以佛法治理军队,成为军界一大奇观。
1935年,唐生智被授予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军衔,当时的国民党12位一级上将还有何应钦、冯玉祥、阎锡山、张学良、李宗仁、朱培德、陈济棠、陈绍宽、程潜、白崇禧、陈诚等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唐生智兼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警卫执行部主任,上海失陷,日军直扑南京时,蒋介石询问众将对防守南京的看法。
李宗仁和白崇禧从军事角度上均不主张固守南京。
只有唐生智大声疾呼:“首都是国父陵寝所在地,值此大敌当前,南京如不牺牲一二员大将,对不起总理在天之灵,本人主张死守南京!”
唐生智此言大有“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之气势。
蒋介石大喜过望,于是,唐生智出任了南京城防司令。
同时上任的还有萧山令,南京保卫战时,萧山令身兼6职-全国宪兵副司令、首都警察厅长、战时南京市长、代理南京警备司令、防空司令、渡江总指挥。
唐生智当面向蒋介石保证:“临危不乱、临难不苟,没有统帅命令决不撤退,誓与南京共存亡”。
抗日战争老照片
12月5日,中日军队在南京外围正式交战,7日,日军向南京复廓阵地逼近,9日,战况更加激烈,日寇来势汹汹,国军节节抵抗,伤亡惨重。
日军向唐生智发来劝降书,唐生智的回应是:收缴各部所有船只,准备背水一战!
10日,劝降不成的日寇开始对南京发起总攻击,唐生智冒着日寇的炮火,坚持在百子亭寓所指挥作战。
11日晚,蒋介石命令唐生智撤出南京,但是,唐生智没有向城外军队下达撤退令。
所以,城外部队并不知道撤退之事,一直在苦苦支撑。
12日,日寇猛攻南京光华门、和平门,雨花台失守。
这个时候,唐生智才下达了撤退令,确定“大部渡江,一部突围”。
因为指挥失当,一场大撤退变成了罕见的“大溃败”,乱军之中,唐生智留下了几十万军民跌落地狱,乘船渡江撤离了南京。
12月13日,日军进入南京城后,随后就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被惨杀者达三十余万人,世界为之而震惊。
据史料记载,唐生智召集国民党守军将领开完撤退会议后,部分国民党高级军官根本没有通知自已的部队,而是独自逃过了江。
电视剧截图
而城外没有接到“撤退令”的国军部队仍然在执行“死守南京”的命令,直到13日中午,他们发现城头上没了守军,这才知道有“撤退令”这回事。
接下来的事情就像一出乱剧,国民党高级军官争相逃跑,有置城外守军于不顾,下令关闭城门的,有害怕日军追击,过江后即下令烧毁船只的。
“长官”如此,十几万国民党守军的士气顿时土崩瓦解,南京的下关便成为许多士兵逃生的目的地。
这是因为,士兵们知道那儿有军官们预留的船只。
可是,扼守挹江门的宋希濂36师却不放他们通过,他们接到的命令是:只有卫戍长官部和36师才允许从下关撤离。
于是,部队混作一团,最后甚至发生了激烈的枪战。
唐生智没有如他承诺的那样“与南京共成亡”,而萧山令将军却在以死抗击日寇。
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之际,萧山令将军自杀殉国,他是南京保卫战牺牲的最高军官。
1938年2月9日,唐生智被免去军法执行总监之职,28日,他以父亲病重为由,从重庆返回东安原籍,从此避居家乡。
那么,唐生智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对于“南京保卫战”,唐生智该不该负“失守之责”?
不管怎么说,即使守不住南京是必然的结局,“南京保卫战”的失利,大撤退的混乱,造成“南京大屠杀”的惨痛结局,唐生智都责无旁贷,唐生智也因此遭人恨,挨人骂。
在国民党内,唐生智属于“少数派”,早在1922年,唐生智就支持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
1927年秋,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因缺乏武器弹药,曾经请求唐生智之弟唐生明予以支持。
唐生明找到哥哥唐生智,唐生智即以护送唐生明回长沙为名,给起义部队送去了300支步枪、近万发子弹。
在国民党视中共为死敌,欲置中共于死地的几十年间,唐生智始终坚持“不捕杀一个共产党”。
唐生智与蒋介石的关系也非常微妙,据说,蒋介石曾经想跟他结拜为“异姓兄弟”,但唐生智却一直“装聋作哑”,刻意回避。
电视剧截图
他一生多次举兵反蒋,心里很不认同蒋介石这位“领袖”。
他曾经追随汪精卫,与蒋介石分庭抗礼,一度还差点取代蒋介石,出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抗战期间,许多人都认为唐生智将追随汪精卫,走“曲线救国”之路,可是,他却一口拒绝了汪精卫的“盛邀”,保持了民族气节。
因此,在“大是大非”面前,唐生智是有其政治智慧的,这一点,唐生智在解放战争时期表现得更突出。
唐生智一直对蒋介石热衷内战心生抵触,消极应付。
最终,唐生智排除干扰,于1949年赶赴长沙,参加了程潜、陈明仁组织发起的“湖南起义”。
在欢迎他的宴会上,唐生智说道:“为团结湖南人民,保卫湖南的安全,愿与天下人为朋友。”
然后,唐生智组织了“湖南人民自救会”,控制了当地的武装力量,成功配合了湖南起义,为和平解放湖南作出了巨大贡献。
与哥哥唐生智不同,唐生明的人生更富传奇色彩。
黄埔四期毕业的他一路顺风顺水,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军长。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介石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唐生明与陈赓等黄埔同学联名发表了“讨蒋通电”。
在中共最困难的时刻,唐生明经常以实际行动给予同情和支持。
除了给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部队送过枪支弹药外,他还曾保护和营救过起义部队的一些伤员。陈赓将军到上海治疗养伤时,他也曾给予帮助。
唐生明有一段传奇的经历,抗战时期,蒋介石派唐生明去南京“卧底”。
之所以选择唐生明,原因有二。
其一,唐生智、唐生明兄弟与汪精卫、周佛海等人曾经都是关系不错的朋友,唐生明接触汪伪上层人物没有难度;
其二,唐生明是个出了名的“公子哥”,平时里花天酒地,挥霍无度,此番去南京、上海这个“花花世界”,唐生明完全可以“本色出演”,根本就无需伪装,只要扮演好自己就好了。
接受任务之后,唐生明对外声称“不适应大后方的艰苦生活”,以此为由,返回了上海。
他的大哥唐生智虽然对这件事很反感,却也给予了积极的配合。
抗日战争老照片
为了假戏真做,唐生智亲自出面,在报纸上发表了一则声明:与唐生明脱离兄弟关系!
就这样,唐生明带着他年轻貌美的影星妻子徐来,一起打入了南京汪伪内部,很快就获取了汪伪的信任,利用身份掩护,唐生明做了很多有益于抗战的事情。
但是,因为此事极度机密,唐生明身上也背上了“汉奸”、“民族罪人”、“卖国贼”等等骂名,甚至有民间义士试图执行“锄奸”行动,“杀汉奸以谢国人。”
对此,唐生明呵呵一笑,根本不当一件事,倒是急坏了旁人。
有一段时间,军统特工、汪伪特务、日本特高科,三拨人马都在全力保护唐生明。
唐生明与哥哥唐生智一样,在人生最关键的时候,做出了正确、明智的选择。
他跟他哥哥一起参与了湖南和平起义,宣告与国民党决裂,转而投入人民阵营。
新中国成立后,唐生智历任国防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唐生明则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等。
1961年,唐生智不幸罹患癌症,动手术前,陈毅元帅去医院探望他,当面称赞他“够朋友,在国民党一级上将中,只有你没有和红军、解放军打过仗。”
电视剧截图
1970年,唐生智病逝,享年79岁。
1987年,唐生明病逝于北京,享年81岁。
作为曾经的军阀,唐氏兄弟在历史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们主张坚决抗战,反对内战,最后又都选择站在了人民这一边。
这样的选择不可不谓“明智之举”,一如他们兄弟俩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