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古代具有豪情壮志的政治家,一生在意的也不过是江山和美人。漂亮的容颜就如天然的艺术一般,让人流连忘返。更是有多少君王也沉迷于绝世美女难以自拔。
历史与文学中的英雄与美女
《封神演义》里的神话故事,商纣王做出各种暴行只为博妲己的欢心。秦末时期的西楚霸王项羽虽“力拔山兮气盖世”,可是心中也一直爱着虞姬,因此在遇到绝境时,还在“虞兮虞兮奈若何!”担心着虞姬。唐玄宗李隆基更是因为杨贵妃而“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在《三国演义》中,吕布也是为了心爱的貂蝉,而怒气冲冲地杀掉器重自己的义父董卓。一代枭雄吴三桂,在听说了自己的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的部下刘宗敏霸占的时候,更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击败了李自成。
这一个个流传千古的故事中,都体现了古人对于美女的痴迷与追求。更是流传出西施浣纱,昭君出塞,貂蝉拜月和贵妃醉酒的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说法。既然古人们这么喜欢评价那些绝世美女,那清朝有没有什么“第一美人”呢?
大清也繁荣昌盛了那么多年,有那么多格格出现,自然也会有不少美女。
爱拍照的慈禧
晚清时期,鸦片战争爆发,并在1842年签订了《南京条约》,使得清朝大门被打开,广州、福建、厦门、宁波和上海成为通商口岸。这时,清朝因闭关锁国而错过的一些新技术新事物,也随着贸易流入中国。
1844年,于勒·埃及尔身兼法国海关总检察官一职,他协同传教士南格禄携带摄影器材来到大清。他们给当时清朝的两广提督耆英拍摄了照片。在那个封建时代,人物的影像能投影在其他物体上,让人们难以理解它的原理。
因此大家普遍认为这是“收取灵魂的法器”,对于拍照,很是抗拒。而耆英是满清贵族,按理说会把这种封建思想发挥得更极致。可是他没有,他看到了洋人们各种有趣的新鲜事物,因此不认为相机会像其他人说的那样可怕。
在各种外交活动中,耆英都用到了相机拍摄照片。眼看被拍摄的人们在事后也没有出现过任何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愿意尝试这种新鲜事物,相机也逐渐被更多的人接受了。不过在当年,照得起相的还得是富商和皇室贵族之类的,普通百姓连吃穿问题都没能稳定解决,自然也没有享受照相的能力。
此后,虽然照相技术在中国大地上流传了十多年之久,可有一个地方一直没有被相机“入侵”过,那就是清朝后宫。后宫是慈禧的地盘。在封建文化中,女性是不能抛头露面的,没事的时候就应该深居在家。
可照相技术不仅会把人的面容保留在实体上,还经常会被很多人传阅,这让慈禧觉得有违规矩,因此后宫的妃子和宫女们,对这种东西都只是听说过,却没有用过。直到贵族珍妃嫁给光绪帝之后,她因为在婚嫁前就接触过许多新鲜的西洋物品,所以把照相机也给带进了后宫。
慈禧太后虽然之后爱上了拍照,可在珍妃带相机的那个时候,她还未能感受到拍照的乐趣,所以对将相机带进后宫的珍妃非常不满。珍妃也因此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被逃跑的慈禧推入井中淹死。
直到1885年,慈禧看到了洋人给醇亲王拍摄的照片后,她跟画师画的自己的画像进行对比,发现相机拍下的照片,比画像要还原百倍、千倍。渐渐对相机产生了好感。在她筹备70岁大寿宴席时,终于切身体验到了相机的奇妙,之后,她便沉迷上了拍照。
照片上的“清朝第一美人”
因为慈禧将拍照当作一种乐趣,所以她也得以留下许多照片流传至今。而在慈禧的身边,也经常会站一些妃子或格格。不过因为当年的拍照技术有限,外加清朝时期国民生活相对比较落后,所以照片上的妃子们,往往并不像大家想象中的倾国倾城。
甚至因为时代的差异,很多照片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那些妃子的面容神态,完全无法跟现代人相比。于是有些网友还曾开出“再也不羡慕古代皇帝”的玩笑。不过,清朝的皇室贵族们也没有大家说的那么不堪。
经常看到慈禧太后照片的人可能会发现,其实她的身边经常出现一名女子,那名女子的长相在照片中相对他人还是比较出众的,并且其五官神态,非常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照片上的这名女子,便是四格格,是爱新觉罗·奕劻的女儿,也被大家称为“清朝第一美人”。
能受到如此高的评价,并非浪得虚名,四格格不仅在现代符合大家的审美,在清朝的时候,也是一枝独秀的存在。就从她总是出现在慈禧太后的合照里,就足以说明她的地位和慈禧太后对她的喜欢了。
在那个时代,追求四格格的贵族青年也排起长队,都希望自己能够幸运地迎娶到这位美丽漂亮的格格。其受欢迎程度可想而知。
格格的童年
要知道,评价一个人是否漂亮,有时候不仅仅要看面容。因为美其实是一个整体的感受,气质、性格这种东西也会无形之中营造出一种美感。所以有些时候,那些气质好,性格飒但容颜没有非常出众的人,也会给我们一种美的感觉。
四格格不仅在当时容颜出众,连气质和技艺也非常出众。这点要感谢他的父亲了。可他的父亲之所以要这么栽培她,其实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爱新觉罗·奕劻是大清的王爷,从身份上说,他已经非常显贵了,生活水平远超普通人,生活衣食无忧。如果他愿意,他完全可以过着喝茶遛鸟的安逸生活。可是爱新觉罗·奕劻这个人相当具有野心,他还想坐上更高的位置,因此不断地跟慈禧太后献殷勤。
有些人为人正直木讷,一辈子也学不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交往之道。可有的人就天生会这些,根本不用去学。爱新觉罗·奕劻就是这种天生擅长交际的人,他凭借自己的高情商,经常在慈禧太后身边阿谀奉承。
慈禧太后也相当喜欢这个嘴甜会说话的王爷。不过在清朝的权贵中,会阿谀奉承的人可不在少数,如何稳定超越所有对手,是爱新觉罗·奕劻必须仔细思考的问题。随着爱新觉罗·奕劻女儿的出生,他似乎得到了答案。
他的女儿是四格格,爱新觉罗·奕劻觉得只要能想办法把女儿送去慈禧太后那服侍慈禧,到时候自己必然也成了慈禧太后手下的红人,将来的晋升和发财机会,还不都是自己的。有了计划,爱新觉罗·奕劻便认真实施起来。
这个计划可是个长期计划。因为想要把自己人送往慈禧太后身边的,那也是数不胜数,所以四格格有太多的竞争对手了。而这些竞争对手,不仅仅是生得美丽,还都有一身的好技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奕劻觉得自己的女儿已经是个美女了,但还是得把她培养成才女。便花重金,请各领域最有名的老师,来教自己的女儿四格格学习弹琴、下棋、读书写字、绘画以及女儿女红。其童年所面临的压力,并不比现在参加众多补习班的孩子少。
而且因为古代思想封建,所以四格格在学习这些技能的同时,还要单独学习礼仪、为人处世之道,父亲甚至亲自指点她如何面对不同的人讲不同的话。而她的礼仪老师,更是重量级的,奕劻专门请了慈禧太后身边的嬷嬷来教她。
奕劻给出的理由是要学就要学最高标准的。能够在慈禧太后身边照顾她,嬷嬷的能力并不用怀疑,的确是最高的标准了。不过奕劻真正的目的,其实是想以慈禧太后喜欢的标准去要求女儿,这样未来四格格在见到慈禧太后时,被慈禧选中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于是,四格格的童年几乎没有什么休息娱乐的时间,总是在学习各种技能。这跟大家印象中的富家子弟的生活又有不小的出入。
被慈禧操控的一生
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学习中,四格格也渐渐长大。父亲奕劻觉得是到验收成果的时候了,便在一次宴会上把四格格带到了现场。奕劻的第一目标自然是慈禧太后,可他也觉得能被慈禧太后看中,除了得父女俩的努力,还需要很大的运气成分。
所以奕劻认为即便没有被慈禧看中,能够遇到朝中其他位高权重的人的赏识,也算对得起之前的努力了。可是四格格的样貌出众,在每日的训练下,礼仪规矩已成了习惯,展现出端庄的气质。这样出众的特质让她很快就成了宴会上最耀眼的光。
慈禧太后也对她非常喜爱。面对这一情况,奕劻简直高兴坏了,他顺势向慈禧太后提出可以让四格格去服侍她。慈禧想了想,对四格格的确是喜爱,便真地将四格格留了下来。之后的日子里,奕劻是愉悦极了,等待未来高升的机会。
可四格格却每日担惊受怕。毕竟“伴君如伴虎”,慈禧太后还掌握那么大的权力,因此四格格更担心自己会犯错。犯了错误,受到惩罚不说,万一慈禧的愤怒波及四格格的家人,四格格陷入无尽的担忧中。
不过这种担忧并没有使得四格格发挥失常,她反而因为谨慎将工作做得更加细致。慈禧太后也因此更加喜爱她了。所以在之后的日子里,慈禧太后拍照时,总会带着她一起。甚至出席各种活动时,四格格也一直陪在慈禧太后的身旁。
四格格成为慈禧太后身边的大红人,那些想要巴结慈禧太后的人,自然也开始对四格格溜须拍马,希望四格格能在慈禧身边为自己美言几句。可是四格格虽然在慈禧身边,但她从小就肩负着帮父亲升官的使命,有什么好处,自然也是奕劻捡了便宜。
转眼四格格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了,不过封建时代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奕劻将自己的阿谀奉承发挥到了极致,就连女儿的婚嫁权利,他也一并让慈禧来决定。慈禧钦点四格格的郎君,这对那些年轻的贵族们简直就是难得的上升机会。
适龄的贵族男青年带着礼物,挤破了头向四格格提亲。慈禧太后也在这些男孩中仔细挑选,最终帮四格格选了直隶总督裕禄的九儿子熙俊,做嫡福晋。这场被慈禧包办的婚姻,四格格其实是很满足的。
因为嫁了人,意味着四格格就不用再待在慈禧太后身边了,这样提心吊胆的日子总算结束了。即便是未来夫君冷落了自己,也总比时刻保持高度紧张的状态舒服多了。而熙俊,不愧是慈禧精挑细选的人,他为人正直善良,对四格格很好。
婚后的两人生活得也十分幸福甜蜜,四格格认为自己再也不用帮父亲谋求福利,也不用服侍慈禧,以后的生活将会更好。谁知慈禧在离开四格格后,觉得浑身不自在,非常地想念四格格。于是一道诏书又把四格格叫了回去。
即便四格格嫁了人,她也无法违抗慈禧,只能重新返回到慈禧的身边。熙俊也自此难以见到自己心爱的四格格,终日郁郁寡欢,最终因病去世。四格格伤心欲绝,可她依旧要服侍着慈禧太后,而她的父亲,也时不时会劝说她,让她继续为父亲争取福利和利益。
四格格受到了慈禧太后的喜爱,但落得一生任由慈禧太后操作的结局,这“清朝第一美人”的称号,恐怕她自己其实也并不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