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去世后他的儿子却反对姜维北伐,这是为何呢?
姜维北伐的频率过高,是诸葛瞻难以支持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诸葛亮时代,北伐仅进行了五次,而姜维却加速了北伐的步伐,进行了大约十次。每次北伐都需要调动大量的兵力和粮草后勤,这对蜀汉的国力造成了显著损耗。
特别是在蒋琬和费祎这两位宰相去世后,姜维并没有像诸葛亮那样的治国才能,因此频繁的北伐更加加剧了蜀汉国力的下降。诸葛瞻自然担心这种损耗会影响蜀汉的整体利益,因此提出反对姜维北伐的意见是很合理的,这也是为了蜀汉的长远利益着想。
况且,不仅诸葛瞻反对姜维,益州本地士族如谯周也站在对立面。谯周在延熙二十年(257年)就因蜀汉频繁对魏国用兵,导致百姓凋瘁,与尚书令陈祗展开了激烈辩论,甚至写下《仇国论》。这显示出姜维在蜀汉后期的孤立。
最后,诸葛瞻因未参与诸葛亮北伐中原,无法领会攻势防御的积极意义,只看到姜维北伐的消极一面。然而,若蜀汉仅立足防守,与曹魏之间的差距将愈加拉大。
诸葛亮、姜维通过频繁袭扰曹魏,打乱其发展节奏,使蜀汉有了明确的目标,并激发广大蜀军将领的进取心。在一段时间内,诸葛亮的个人能力以及以法制蜀的方式,让三国中最弱的蜀国焕发出强大的战斗力,给曹魏政权带来了巨大压力。
然而,诸葛瞻因缺乏沙场历练,受到益州本土派的影响,难以理解父亲和姜维的良苦用心。甚至在蜀汉灭亡时,他将责任归咎于姜维,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姜维为恢复蜀汉甚至献出了性命,这一事实令人深感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