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古代历史比较了解的朋友都知道,中国古代的皇帝在去世之后会得到一种被名为“谥号”的特别称呼。“谥号”是用几个字来对皇帝的一生做出评价,比如汉武帝、汉光武帝、北魏孝文帝、隋文帝、隋炀帝都是著名的皇帝谥号。
但从隋朝之后,人们就很少再用“谥号”来称呼皇帝了。唐宋时期主要是用“庙号”,比如著名的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宋太祖、宋高宗等等;而在明清时期主要是用“年号”,比如永乐帝、崇祯帝、雍正帝、乾隆帝等等,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隋朝之前,中国皇帝的谥号一般都是一两个字。汉朝皇帝的谥号都是“孝某”,其中“孝”字是通用的,只有后面的那个字是专属的,例如汉孝武皇帝。后来的皇帝谥号也最多就是两个字,比如北魏孝文皇帝,北齐文宣皇帝等等。
可是从唐朝开始,皇帝谥号的字数越来越多,唐高祖的谥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唐太宗的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都多达七个字。而清朝皇帝的谥号更是都是在二十几个字以上,比如乾隆帝的“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另外,大约从唐朝开始,皇帝的谥号就很少有评价不高的“恶谥”。到了“为尊者讳”的宋朝,正式规定皇帝的谥号中不能再有“恶谥”。哪怕像宋徽宗这样的亡国昏君,谥号里也是一个“恶谥”都没有(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由于到了唐朝以后,“谥号”一方面变得过于冗长,难以在一般场合使用;另一方面“谥号”本身的评价意义也基本丧失了,无法真正代表皇帝。因此从唐朝开始,人们就很少再用谥号来称呼皇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