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是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一,其本来是晋国的六卿之一。在与韩赵联手消灭智伯后,参加了三家分晋,最终成为诸侯国。三家分晋也是史学家们认定的春秋与战国历史的分界点。在独立之后,魏国在战国初期崭露头角,以三晋领导者的身份扩张实力。
魏文魏武两代君王,向西击败秦国夺取了河西之地,向北击败了孤竹国。彼时的魏国空前强大,不过在魏文魏武两代君主去世后,魏国开始走向衰弱。其衰弱的主因,是因为魏国放弃了继续进攻内乱的秦国,转而进攻在齐威王治理下,国势蒸蒸日上的齐国。
最终魏国被齐国挫败,在徐州相王后,魏国的霸权被齐国取代。而后的魏国,就再也没有崛起。对于魏国为何放弃进攻秦国,转而进攻齐国的原因,其实很好理解。因为秦国内乱导致秦国衰弱,国力下降。对于魏国而言,衰弱的秦国与日益强大的齐国相比。
很明显是齐国对魏国威胁更大,那魏国优先打败齐国,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选择。不过以上原因在我看来,实际上只是浅层的表面原因。那深层次的原因有哪些呢?我认为主要有两点原因。首先是魏国不愿意灭亡秦国,也许有人对这一点感到不理解。
战国时代互相消灭对方,以此壮大自己的实力,有什么不愿意的呢?不愿意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是秦晋世代通婚交好。魏国作为原晋国的六卿之一,一定也与秦国有些亲戚关系。亲戚之间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因此通婚的诸侯国,不太可能走到灭国的地步。
当然,也有不少国家利用通婚,让其他国家没有防备,最后偷袭消灭没有防备的国家。但这种情况一般都是大国吞并小国的手段,两个门当户对的大国一般来说,他们之间的通婚就是互不侵犯条约。秦国与晋国就适用这样的情况,这或许让魏国对秦国留有余地。
至于第二点原因,就是庞涓与孙膑的私怨。在魏惠王做出战略选择时,继续进攻衰弱的秦国。或许出兵攻打正在强大的齐国,两种选择都有可能。因此魏惠王做出任何选择都是有可能的,但如果这时候出现一个对魏惠王影响力很大的将领,主张进攻齐国。
那魏惠王就有很大可能做出进攻齐国的选择,而庞涓就是这个人。当然,庞涓主张进攻齐国,也并不是单纯因为他个人对孙膑的私怨。就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魏国继续进攻秦国,能把秦国灭掉当然最好。但如果没有成功灭掉秦国,反而让魏国国力下降。
那齐国成功崛起,魏国却国力下降。本质上来说,魏国就更没有战胜齐国的可能。所以选择进攻齐国,实际上也是比较合理的做法,只不过魏国没有战胜齐国罢了。各位网友对此又有什么看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