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峥嵘岁月!中山大学西迁澄江办学纪念苑今日落成
创始人
2025-07-07 20:03:22
0

7月18日

中山大学西迁澄江办学纪念苑

在云南省澄江市凤山公园正式落成

由孙中山先生

创办于1924年的中山大学

今年将迎来她的世纪华诞

为纪念抗日战争时期

与滇南山城澄江

那段烽火岁月中的守望相助

中大在云南校友捐资支持下

在澄江市凤山公园内

建造了这座纪念苑

以铭记这段峥嵘岁月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国立中山大学被迫迁往后方,几经辗转,落脚云南澄江,得以赓续文脉。1940年8月,中山大学烽火逆行,迁移粤北,继续办学。

国立中山大学师生奉命迁往云南澄江,这是昆明至澄江的道路

80余年后的今天,云南省副省长王正英与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中山大学校长高松院士等共同为纪念苑揭幕。来自中山大学的师生、校友代表,云南澄江当地干部群众代表,共同见证了纪念苑的落成。

落成仪式

伫立于凤山公园中轴线的纪念苑,由中山大学教授冯原主持设计并协调创作,由中山大学云南校友会会长和志勇主要捐赠、云南校友共同捐资建设。

设计者冯原教授

云南校友会会长和志勇致辞

高松校长向云南校友会会长和志勇颁发鸣谢状

捐赠校友名录

纪念苑主体石墙由七块来自滇粤两省有代表性的石材建成,象征着中大师生与澄江民众交融与共。它们环绕着具有地标意义的“抚仙湖”。抚仙湖是澄江人民的母亲湖,也是珠江水的源头之一,对于中大人来说,是承载着中大人永志不忘的感恩之湖。

主体石墙背后选用广东恩平黑石材,全文镌刻着时任校长许崇清充满深情的千字《告别澂江民众书》

《告别澂江民众书》

纪念石墙前面等比例放大镌刻着时任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国著名图书学家杜定友所绘的《西行志痛图》,真实地记载中山大学图书馆人在颠沛流离中为守护图书而历尽艰辛的血泪心酸。

《西行志痛图》

负责主持建造该纪念苑的中山大学校史馆馆长徐俊忠在揭幕仪式动情地说道:

这幅图的落款处写着‘无县人’。中国并没有一个地方叫‘无县’。它是爱国知识分子在国破家亡时的心理表达:没国哪有家,国破山河碎,身心无处安。所以,国家不独立,他永远都会是无家归魂的人。

徐俊忠馆长致辞

主体石墙的背面则是由六块阵列形状钢板组成的纪事墙。纪事墙集中记载中山大学在澄江办学的十九件事,包括:千里跋涉迁澄江、通力合作修公路、山城内外皆学府、恢复中共党组织、迁澄首次毕业礼、《中山公论》促学术、“在地化”研究结硕果等。

纪事墙

纪事墙还特意外加第二十件事“情缘接续谱新章”。中大回粤后,不忘澄江情,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地合作,连年选送优秀研究生支教,双方共同致力于护佑人民健康的民生工程,并以建设区域医疗中心、三甲医院的标准,大力支持玉溪市中山医院的建设等。

纪事墙背面的故事

澄江办学纪念苑的圆满落成既是云南与中大双方患难之情、生死之交的历史见证,更是中山大学与玉溪市深化校地合作的新起点。

云南省玉溪市市长江华在落成仪式上表示,中大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与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玉溪精神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相信双方一定能在新时代携手共谱粤滇合作的新篇章。

江华市长致辞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说:

今天的中山大学,扎根粤港澳大湾区三座核心城市广州、珠海、深圳办学,形成了三校区五校园统筹发展的办学格局和文理医工农艺综合发展的学科布局,拥有70个院系和10家直属附属医院,综合实力今非昔比。可以毫无愧色地说,经过一代代学人的接续奋斗,我们没有辜负苦难辉煌年代众多先辈的坚韧卓绝,也没有辜负战火烽烟中澄江父老对我们这所大学的关爱与期望。

陈春声书记致辞

中山大学西迁澄江办学大事记

1千里跋涉迁澄江

1938年10月,日寇进犯华南,为免遭敌手,国立中山大学奉命举校“自行”外迁,冒着炮火、抢运图书与设备,分三路经广东、广西、湖南、贵州、香港、越南等地艰难西行,域内国外,水陆辗转,颠沛流离,终得滇澄各界与父老接纳,方结束千里行途,并于1939年3月1日在澄江开学、复课。

2通力合作修公路

1939年1月,为便利运输与地方交通,中山大学与云南省公路总局在技术、经费上通力合作,快速建成澄江中关坡至县城段公路,全线打通澄江至昆明的主要公路。通车剪彩当天,在鞭炮和锣鼓声中,搬运中大物资的八辆大卡车热热闹闹开进澄江县城,引得全城父老乡亲出门围观。

3山城内外皆学府

受制于当地条件,中山大学校本部、研究院、文学院、师范学院以及医学、法学、理学、工学、农学等学院,分布于县城内外庙宇、祠堂以及新搭简易校舍之中,实验室则随大型仪器设置在呈贡归化村。校舍分布如下:

4滇澄各界助办学

在澄办学期间,师生员工面临经费、物资、通讯等困难。幸得云南特别是澄江政府和民众多方爱护与支持,提供特别津贴,拨让平粜,补助款项,增设银行办事处,开通二等邮局等,中大员生得以弦歌不辍,游息有所。

5恢复中共党组织

1939年6月,校内中共党员推举李文浩、劳家顺等向中共云南省委请示恢复组织事宜。经中共云南工委书记李群杰(中大毕业生)同意,先建立中大临时党支部,校内党组织得以恢复。10月,中大临时党支部改组为中共中山大学特别支部,有党员30余人,这是澄江境内第一个中共党支部。

6唤起民众齐抗战

为推进抗日救亡运动,中山大学“青年生活社”“民风剧团”“粤声音乐社”等学生社团,发起“大学生战时生活与工作”讨论,组织《最后一滴血》等爱国剧目演出,出版《青年生活》《民众壁报》,宣传兵役、动员抗战,募集寒衣、劳军义卖等,大力唤起民众,支持前方抗战。

7乐韵悠悠添亮色

1939年夏,著名音乐家马思聪任教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在澄江完成恋歌式作品《第一钢琴奏鸣曲》,并教唱抗战歌曲,如《战歌》《八·一三纪念歌》《战士们冲呵》等。西正街早晚时分都飘荡出马思聪小提琴及其夫人王慕理钢琴合奏的动人乐韵,为小城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

8迁澄首次毕业礼

1939年8月21日,中山大学举行研究生第三届、本科生第十三届毕业典礼,会场悬挂“将中国民族从根救起来,把世界文化迎头赶上去”对联。西南联大教授冯友兰和澄江县长王儒端等莅临观礼。王县长寄语毕业同学:“抗战建国的责任就是在各位的身上,望以沉毅坚决的精神,为国家社会服务。”

9复刊《日报》联攸要

1927年创办的《国立中山大学日报》是沟通校内外的重要媒介,后因迁校的颠沛流离而不得不停刊。学校迁澄复学后,于1939年9月25日复刊。受条件限制,铅印改为油印,复刊编号为“第2580号(迁澂江后第壹号)”。《日报》复刊不仅攸关校内外的沟通,也成为中大师生员工在艰难时代奋斗不息的珍贵纪录。

10《中山公论》促学术

1939年9月,《中山公论》半月刊创刊。该刊以“推进学术运动、增益抗战建国之效能”为宗旨,介绍世界名著、科学新知,探讨政治、法律、经济、生产、国防、外交、教育、文化等学术和现实问题,为日后创办全校综合性大型学术刊物《中山学报》奠定基础。

11“社会教育”兴文化

“兼办社会教育”是抗战时期大学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1939年8月,学校制定《国立中山大学二十八年度兼办社会教育计划大纲》,9月,成立“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并把澄江25个乡镇划分为7个区,由7个学院分别领衔举办。各学院群策群力,发挥专业优势,分工合作,全面施教。在扫除文盲、国民精神运动、实用科技、农业推广、公共卫生以及兴办面向高中毕业生的函授学院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被誉为“本校迁滇期间,对国家对地方之一种贡献”。

12“在地化”研究结硕果

开展“在地化”学术考察与研究,是中山大学的优良学风。在澄期间,各学院发挥专业优势,开展大量“在地化”学术工作。1939年10月起,研究院和农学院等在澄江全面开展土壤调查,多次多地发现磷矿,编印《云南澂江之土壤》,绘制《云南澂江县东山磷矿地质图》;农学院在多地开设农作物实验场、稻作良种实验场,副教授蒲蛰龙研究、发表《云南澂江白粉蝶幼虫细菌防治之初步实验》,张宏达在采集大量在地标本基础上,撰写毕业论文《云南澂江县的植物研究》;理学院吴尚时教授提出抚仙湖为地壳断陷所造成的崭新观点,并发表《澂江盆地地形》等。

13山城欢度校庆日

1939年11月11日,中山大学迎来建校十五周年纪念日,学校师生员工联合澄江各界人士在县城举办庆祝大会。学校通告迁校和复学情况,再次鸣谢滇澄民众的推爱。庆祝大会高唱校歌,鸣放鞭炮,举办各种游艺、演出,并在文庙等地举办采自滇澄大地的农林动植物标本展览会等,堪称“极一时之盛”。山城校庆日因此成为中大在澄办学期间的美好记忆。

14协办公卫护健康

为消灭疾病,护卫民众健康,中山大学制定《促进澂江县公共卫生办法》,派员考察地方病,设立卫生宣传、防疫灭蝇、赠诊送药等专业小组,用科学的医疗手段协助当地抗击霍乱、脑膜炎等流行病,努力养成民众良好的卫生习惯。医学院还为一名怀胎足月的难产青年妇女成功施行剖腹产手术,为小西城老妇人李张氏切除甲状腺肿大手术等,开创了澄江西医医疗史上之先河。

15创“边疆问题”学程

“边疆建设与开发,为立国之要图;边疆研究与调查,为边疆建设与开发之始基。”1939年12月,为配合抗战大局,学校设置“边疆问题”学程,协同生物、地理、地质三方面学科,将边疆问题研究从人文社会科学扩大到理科范围。这一学术举措,被时人视为构筑中国边疆学的源头,为后来学校创设国内首个人类学专业奠定重要基础。

16开设“华侨先修班”

“华侨是革命之母”。为扶持华侨子女回国接受高等教育,1940年1月,中山大学开设“华侨先修班”,首期招收94人。这一举措,深受侨胞欢迎,也使中山大学在全面抗战后期成为接收侨生最多的著名学府。

17力倡“大凉山考察”

1940年3月,中山大学研究院杨成志教授呈函有关军政部门,力倡合组“大凉山夷民考察团”,以借“川滇边界在大后方根据之区”,推动内地区域“加紧垦辟,扩充地方实力”,支持抗战事业。后因中山大学回迁粤北,该计划未能大规模成行,但成为留滇硕士毕业生江应樑两年后只身进入大凉山考察之先导。

18“生物化石”报先声

1940年3月,中山大学地质系杨遵仪、何春荪等人在澄江帽天山发现古介形虫等多种低等古生物化石,在《地质汇报》上发表的《云南澂江县东山磷矿地质》中,明确提出“帽天山页岩,从下到上有一种低等生物化石”的论断,这成为澄江早期海洋古生物化石群发现之先声,启发并引导着后续学者的进一步工作,最终成就了“20世纪生命演化重大事件中最惊人的发现之一”。澄江早期海洋古生物化石群于201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19骊歌忽唱别澄江

1940年8月,中山大学奉命东迁回粤,襄助东南建设。临行前,师生员工邀约澄江本地人士,举行“离澂话别会”,代校长许崇清发表《告别澂江民众书》,以师生诗文言志编成《骊歌》专号,感恩澄江父老乡亲战时接纳,让学校得以继续肩负抗战建国之文化责任,师生们也在战乱磨难中,“认识了旧中国”,也“认识了祖国的新生命”!

20情缘接续谱新章

中大东迁回粤后,与滇澄大地脉动依依。各种以滇澄为对象的学术研究持续开展。2005年11月,校地开启合作新路,签订合作备忘录,中大澄江办学纪念馆揭幕。随着澄江一中赋名“中大澄江纪念中学”,中大连年选送优秀研究生支教,在百年校庆到来之际,校地合作更上一层楼,双方共建玉溪市中山医院,修建“中山大学西迁澄江办学纪念苑”等,未来校地合作前景更加光明灿烂。

世纪中大,山高水长

中山大学百年华诞将至

在新时代新征程

中山大学师生将一如既往

永远铭记云南各界人士

尤其是澄江人民的深情厚谊和无私支持

未来,中山大学和澄江市

将在教育、医疗、科技等领域

继续深化合作

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努力

助力澄江实现高质量发展新跨越

来源:中山大学(公众号)

相关内容

2-8人去张家界当地报团价...
最近我在计划一次2-8人的张家界旅游,想要找一个性价比高又不迷路的...
2025-07-07 14:27:51
京新药业:7月4日融券卖出...
证券之星消息,7月4日,京新药业(002020)融资买入8064....
2025-07-07 14:27:21
胡润《2025全球独角兽榜...
近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25全球独角兽榜》,上榜企业1523家,...
2025-07-07 14:27:20
北京信誉好的旅行社排行榜!...
宝子们,旅游旺季到啦!想在北京找一家靠谱的旅行社,享受一场说走就走...
2025-07-07 14:27:15
石家庄机场增加航班航线,出...
暑运启动在即,石家庄机场积极联合各航空公司,增加航班航线,为暑期出...
2025-07-07 14:27:11
A股规模最大银行ETF完成...
【大河财立方消息】7月7日,华宝基金公告称,旗下银行ETF(基金代...
2025-07-07 14:26:30
原创 ...
现如今,很多业内人士都认为,不出5年,中国贬值最快的是现金。主要原...
2025-07-07 14:25:48
北京旅游社排行榜揭秘,这些...
宝子们,旅游季又到啦!在北京这么多旅游社里,到底该怎么选呢?今天就...
2025-07-07 14:25:36
香港到深圳的跨境巴士
跨境交通连接着不同的城市和地区,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和交流。香港到深圳...
2025-07-07 14:25:32

热门资讯

李政什么的男孩名字,你选对了吗... 给孩子起名字可是一件大事,尤其是姓氏“李”这种大姓,配上“政”这个字,既显得有文化底蕴,又寓意着孩子...
原创 抗... 1950年年底,抗美援朝前线抓获了大量联合国军的俘虏,因为语言不通,无法审讯,缴获的英文文件也无人能...
原创 诸... 诸葛亮去世后他的儿子却反对姜维北伐,这是为何呢? 姜维北伐的频率过高,是诸葛瞻难以支持的一个重要原...
民族大揭秘:从古至今,那些你不... 民族大揭秘:从古至今,那些你不知道的民族知识与故事 #李秘书讲写作#这节就讲一讲有关民族的知识。作者...
原创 1... 1994年,一个虚弱的老人躺在床上,他颤颤巍巍地举起手,仿佛要说些什么。 一旁环绕的子女看见父亲的动...
原创 从... 在我们的印象当中,刘邦在起兵反秦之前,似乎是一无是处的,连刘太公都说他是“无赖”,知子莫若父,可见他...
原创 新... 东夷列传 东夷是我国古代对黄河流域下游,即东方各部落的通称,后来延展为对东北亚各民族、国家的统称,主...
原创 粟... 笔者曾经有一个困惑。 1946年6月内战开打,粟裕明明在苏中战役中打出辉煌的七战七捷,为什么后来华中...
原创 刘... 大汉王朝首次面临的重大危机,便是吕后的动乱。 刘邦的妻子吕雉专权,大汉王朝几乎危在旦夕,刘家的天下险...
原创 西... 前言 在西周初年,周王为何能够统辖各路诸侯?答案或许隐藏在周王的武装实力之中。西周时期,周王的武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