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一朝得以善终的首辅,张居正的偶像,如今却鲜有人知
大明嘉靖一朝,首辅如同流水一般换个不停,后世都说,铁打的皇帝,流水的首辅。
嘉靖帝历任首辅命运各不相同,有的罢官回家,儿孙遭难,有的死于非命。
只有一位首辅是被嘉靖信任的,最终回乡寿终正寝。
他就是张璁,通过大礼仪事件,成为嘉靖朝的新贵。《明史》中既说他是“刚明果敢,不避嫌怨”。
张居正对于张璁的评价非常高,《明世宗实录》中记载:“极推许永嘉(张璁),盖其才术相似,故心仪而托之赞叹”。
命运多舛的科举之路
明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年),张璁出生在温州永嘉县,他少时是一个神童,他自己的理想是经事救国,做一个诸葛丞相一样流芳百世的人物。
可命运和他开了一个大玩笑,他二十三岁中举,之后一直落地,无法考中进士。一次,两次,三次,一般人经历多次落榜,信心全无,可张璁依然相信自己能中。
张璁屡试不第,但才华还是公认的。他在温州罗峰办学院讲课,他对《周礼》、《仪礼》、《礼记》)造诣颇深,他与思想家王阳明还是成了好友,经常讨论各种思想问题。
张璁考了7次,历经23年,他准备给自己最后一次机会,终于在正德十六年(1521),第八次他终于中了进士。
但是名次不好,二甲名次靠后,进不了翰林院,那就没有机会入阁了,这是大明的传统。
有着远大理想的张璁,如果按照正常的升迁途径,他一辈子不可能入阁拜相了。
可上天突降一个机会,明武宗去世,堂弟朱厚璁继位,少年皇帝要争权,发动大礼议事件。
大礼议表面看起来,是嘉靖帝为他爹争取名份,其实是皇权和相权之间的争夺。
在吏部实习的张璁,看到了机会,如果抓住这个机会,就可一步登天,实现自己的理想。
张璁有一个特长,对礼制有深刻的研究,他找出了大臣们论点里的大漏洞,朱厚璁是兄终弟及的继承,不是过继之子。
于是张璁给皇帝上《论大礼疏》,支持他,让势单力薄的嘉靖很感动。
名不见经传的张璁被文官们贬到南京,他到了南京没有放弃,继续研究礼制,认识了桂萼等人,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礼仪派队伍开始壮大。
于是杨廷和为代表的护礼派开始反击,之前杨廷和已经被逼下台,回老家了。嘉靖三年,爆发了左顺门血案,最终领头的杨廷和的儿子杨慎发配边疆。
改革之路
张璁赢了,八年时间,他从一个普通的二甲观政进士直接升到首辅。创下了大明官员晋升的记录,有些人为了做首辅,等待了二三十年,比比皆是。
经过大礼议,张璁在官场中的名声很差,投机分子,小人都是他的标签。
张璁少年时的理想,就是成为诸葛亮这样的人,上台后,他没有像一般的上位者,只顾享受高官厚禄。
大明此时各种弊政,他选择了一条路,大刀阔斧革新!
大明的贪腐之风愈演愈烈,张璁第一步剑指都察院,罢黜大批不作为的御史。并向皇帝奏上《宪纲》(共95条),这么多自然一下无法实现。
他先整顿官员作风,严肃风纪,提高工作效率。
张璁推出了官员考察制度,各级官员都有自己的工作标准,今天的KPI和这个很相似,不能完成的,就要追责。
一下朝廷的风气焕然一新,工作效率提高了。
半个世纪后,明代改革家张居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推出著名的考成法。
第二步,张璁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破除了陈旧的文体,重新规定考试文体,选拔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储备人才。
大明的土地问题,是一个终极难解决的问题,大量的皇族、勋贵、官员占据了土地,土地兼并的后果,就是让农民变成流民,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嘉靖登基之初,也想解决土地问题,可是阻力很大,他犹豫了。
但国家税收一直不能提高,国库没钱,也是大问题。张首辅坚决清理土地问题,从京城到地方,从庄田到僧寺产业,一个不漏下。
到嘉靖九年(1530年),首辅清理了勋贵庄田57400余顷,其中一大半还给了业主。这么做就是为了缓解社会矛盾,使社会秩序趋向稳定。
下一步,是反腐败,在全国范围内清查贪腐,他直接罢黜各地镇守太监职位,还是大规模的,铲除了大明100多年的积弊。
后记
张璁的一系列措施,得罪了帝国所有的权贵阶层,皇族宗亲、勋贵、文官集团、宦官集团,唯一受益的就是底层小民。
张璁本人,以身作则,保持着清廉,也从不为家人讨官,几次致仕回到家乡,什么财物也没有,像一个寒酸的儒生。
张璁在任内,三起三落,但即使刻薄猜忌的嘉靖,也一直很尊重他。
嘉靖十四年(1535年),张璁生病,不得不回乡养病。首辅的位置让夏言坐上了。之后嘉靖多次想召张璁回朝,但是他身体原因未能成形。
#百家帮扶计划#嘉靖十八年(1539年)病逝于温州,死后谥号“文忠”。他是善终的,为大明做了改革,为几十年后张居正的改革,做了实验,也为大明续命。
#张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