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有一句话是这样流传的,足以看出楚国实力之强大!但是最后为何楚国会失败呢?竟然没能够一统天下,要知道楚国是有着相当强大的实力的。
楚国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是春秋五霸之一,历史上的楚庄王虽是一个好大喜功的君王,但在他觉醒后,做到了如出自他的成语那般:“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楚国国力变强,兼并周边周围小国家,国土面积增大了一圈;在春秋时期,同处于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也是一个实力强大的国家,这个国家在后来,赵魏韩“三家分晋”,每一个国家都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国,三家分晋之前的晋国,也是让西面的秦国忌惮不已。饶是如此,楚国和那时候的晋国打了一仗,最后胜出,楚国当时的实力绝对能和最强大的秦国、晋国一决高下。那么这么强大的楚国,为何最后不能够一统天下,反而是距离中原更远的秦国一统了天下呢?
开发不足,环境恶劣
首先,我们先分析一下不能够改变的地理气候原因,气候恶劣,开发不足。
我们知道,秦国和楚国的国土面积是最大的两个国家,按常理来说,国土面积就代表了粮食产量和人口,粮食产量代表了生存,人口则代表了军事的战斗力,虽不是绝对的战力,但总归人多了打仗更有优势。在那个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的先秦,出生的人口要面临疾病、战争、饥饿的威胁,人口就是最大的资源。楚国人的身高都比较低,再加上南方这时候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于是粮食就没有太多,农作物平均的面积产量是不及北方各国的。
从地理方面看,楚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少于秦国,同是国土大国但产量不及秦国。楚国人身材较低,这是一个先天缺陷。再加上潮湿多雨的环境,很容易就患上传染疾病,人口也少,不及秦国的人人高马大,生活环境健康。,这就是楚国之后失败的一个原因了,地理气候方面差,引起了与人有关的一切也较差。
改革受阻,贵族政治
其次,楚国缺乏明确的政治制度,国家大权被掌握在贵族手中。
春秋时期,奴隶制度刚刚开始瓦解,这一阶段正处于奴隶制度和封建所有制度变革的阶段。大地主的私有制刚刚确立,但是这里面主要的还是贵族掌权,所以说,政令的下达通常都是以是否对贵族有力而实行,对贵族不利则很难迅速实施起来。这一时期的贵族政治在各国普遍都有,只是被瓦解的或早或晚,秦国的商鞅变法得到秦孝公的支持,新任国君秦惠文王虽是处死了商鞅,但在实际上,仍是拥护变法的。有了国君支持,阻碍商鞅变法的贵族影响也就逐渐变小了。而楚国的吴起变法,却始终得不到几代君王强有力的支持,吴起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他最终的结局也很惨,最后楚悼王死后,他被旧贵族们乱箭射死。楚国的吏治整顿,使得楚国向封建社会的官僚政治转变,但却没有从根本上抑制贵族的影响力。
贵族政治阻挡了官僚政治的转变,贵族政治已经不适用于当时社会的需要,平民百姓被压迫,没有出头之日。带来的影响就是,楚国只知道要和秦国对抗,但不知道具体应当在哪些方面强于秦国。
国君昏庸,佞臣乱国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楚国国君多昏庸,并且在关键的时候被秦国“弯道超车”。
楚庄王,一鸣惊人,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楚悼王,任吴起为最高行政长官,吴起在楚国进行了变法,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可是到了楚怀王时,任用小人、亲近佞臣,导致了最后被俘,与邻国交恶,楚国大败,贤臣如屈原等则是被害或疏远,楚国国君昏庸,还有能够依仗的大臣不多,这才是但是楚国失败的主要原因。
楚怀王到了秦国,他也是郁郁而终,而自己的国家,都城被攻陷的那一刻,爱国大臣屈原跳江殉国。楚国从此,开始了残留的贵族复国之路。
小结
楚国当初强大起来,主要是由于几代国君的积累,任人唯贤、吏治清明,可是等到了后来,楚国的衰败,也是从国君昏庸、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再加上被小人挑唆,灭国的悲剧也就随之而来了!
楚国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要自始至终,不能因为一时的强大就迷失自我;身居高位的楚国国君和大臣,应当审时度势的下达每一个决策。拥有决策能力的人,所代表的不是一个人的荣辱,而是背后团体的生死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