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汉朝以来,汉族一直占据着中国人口的绝大部分,庞大的人口让汉族在漫长的封建历史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明朝作为中国封建史上最后一个汉族人创立的封建王朝。
因此明王朝之后的清王朝在历史评价中饱受诟病。
清王朝是由满族人开创,在中国大一统封建王朝中,清朝是继元朝之后,中国封建史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开创的封建王朝,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明清两个封建王朝都是中国封建时代政权的集大成者,皇权高度集中,封建农业经济极其发达,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繁荣的国度之一。
明清两朝都有极其相似的封建政治经济体制,特别是清王朝作为少数民族在入主中原以后,基本的国家结构都是仿照明王朝形成,说是明王朝另一种意义上的延伸并无不可。
但是,明清两朝的发展,始终都是徘徊在封建社会的体制之中,他们都拥有典型的封建社会特征。
在思想上,提倡士农工商的社会地位序列,拥有森严的社会地位等阶,经济上,社会经济基础单一,男耕女织的自然农业经济盛行,商品交易匮乏,商业发展受到统治阶级的残酷打压。
如此相似的两个姊妹王朝,在后世中却有着迥然不同的历史评价,这与“汉人王朝”这个概念的解析有直接关系。
从封建社会本身而言,封建王朝的国家政权本质结构,是以皇帝为代表的统治集团,对占据人口绝大多数的平民阶层进行统治。
因此,封建社会的社会阶层是由统治阶级,和平民阶层(被统治阶层)形成,主要的社会矛盾是统治阶层和平民阶层之间的矛盾。
封建王朝的统治方式,是以皇帝一姓来形成对整个国家治理的“家天下”统治模式。
也就是说在封建王朝的社会条件下,整个国家都是皇帝的私产,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明王朝作为皇权高度集中的封建帝国,整个国家可以看成是皇室朱家的禁脔,整个国家机构的运行都是为供养朱家服务。
这一点可以从明王朝的藩王制度上可以看出来,藩王们作为朱家皇室的后代成员,他们在拥有封地供养的同时,不需纳税,还要接受朝廷的俸禄。
明朝统治者为了笼络士大夫阶层,加强士大夫阶层的效忠,他们在上升阶层上继续沿用科举制,推行恩荫制,在税收上优待士绅阶层,夯实自己的统治基础。
明王朝统治者在官僚任用上,不仅仅任用了大量汉族官员,同样有不少来自于少数民族的名臣名将,他们效忠于明王朝,深受明朝统治者器重,为明王朝做出了巨大贡献。
明成祖时期,名将童猛哥帖木儿来自于满族,曾经官至明朝左都督,最终与其长子阿古身死于平叛乱战中,殉职大明。
壮族人瓦氏夫人,她是明王朝田州土官岑猛的妻子,在丈夫和儿子战死沙场之后,她以妇人之身代替儿子守护田州行土官之责。
在瓦氏夫人的孙子死于抗倭战场之后,她再次为孙子扛起田州土官的重任,效忠大明,可谓是满门忠烈。
后瓦氏夫人训练壮族子弟,与广西狼兵于金山卫鏖战倭寇,毙敌无数,最终亡故于沙场上,嘉靖帝感其壮烈,封其为二品夫人。
著名的三宝太监郑和来自于回族,最终成就了明王朝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
事实上,作为封建王朝,明王朝中存在的矛盾只有阶级矛盾,并且始终贯穿了整个明王朝的起伏兴衰。
即使在明王朝晚期,明王朝内部的阶级矛盾也要远胜于明王朝与满清政权的民族矛盾,明王朝也毫不意外地消亡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之中。
所以,汉族人并没有在明王朝中因为“汉族人”的身份有任何不同,汉族作为平民阶层的主要人口主体,是以被统治阶层存在的,所以称呼明朝为“汉人王朝”并不准确,更应该称之为“朱明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