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萧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最年轻的高级指挥员之一,从北伐战争开始,先后经历了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革命历程,在枪林弹雨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但是萧克从不居功自傲,他常说,他参加革命是为了四万万五千万同胞,而不是自己。萧克对老百姓很大方,对自己却很小气,不仅如此,他还教育自己的孩子及孙子,要始终秉承着“勤劳勤俭”的作风,因此全家人都觉得追求奢华是可耻的,朴素节俭是理所应当的。
有一次,萧克的孙子萧云松参加学校的夏令营,其他同学都带着面包或者饼干之类的干粮,而他却带着窝头,要知道,那时候的一般家庭已经不吃窝头了,因此同学们笑话他:“你家还那么困难啊?”萧云松当时是如何回复的?萧克又是如何看待这类事情的?
智勇双全,战功显赫
萧克的二哥萧克允就读于建国湘军军官学校,在他的影响下,萧克萌生了报考军校的想法,1926年,他辞别父母,辗转来到广州,考上了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宪兵教练所,之后,该校并入黄埔军校,萧克终于圆梦。
在萧克心中,一直渴望走上战场,北伐战争爆发,一路势如破竹,很快打垮吴佩孚部队,萧克的志愿泡汤了,但是他并不气馁。1927年,他加入了叶挺师长的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但是很快蒋介石便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开始大肆杀害共产党人,胸怀抱负的萧克毅然加入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定不移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南昌起义爆发后,萧克参加了碕石年关暴动,他担任副营长,不仅取得了胜利,还在打游击期间,迅速发展壮大了队伍,拥有六百多人,六七十杆枪,就连毛主席看到这支农民军后,都不由得感叹:“嚯,真是揭竿而起呀!”
无论在井冈山时期还是之后的反围剿战役中,年轻的萧克都表现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他的带兵能力很快得到了红四军领导层的肯定,于是他被调到二十八团一营二连当连长,从此起步,历任副营长、营长等职务。
1932年,萧克25岁,此时的他,已经是湘赣军区红八军的军长了,11月初,国民党开始对苏区开展第四次“围剿”,派出了10个师的兵力,但是红八军只有3个师,2800多人,面对敌众我寡的悬殊实力,萧克誓死捍卫根据地,采用奔袭战术,先攻打力量最薄弱的遂川守军,之后锁定敌人的军需物资,在途中设伏,先后打掉敌人前卫两个营和两个增员团,大获全胜。
半个月后,萧克再次上演以少胜多的杰作,充分利用棠市的有利地形,堵截茶陵押送物资的敌军,成功俘虏600余人,缴获大批物资,而湘赣红军仅伤亡四五十人。
1934年,中央苏区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出师不利,于是准备退出根据地,由萧克所率领的红六军团作为长征的先遣队,为主力部队侦查、探路。当年8月,任弼时、萧克等人踏上了西征的路途,并在敌人的重重火力下突围,但也很快吸引了湘、桂两省军阀的追击。
危急关头,萧克决定放弃由零陵地区强渡江的计划,改为前往阴阳山地建立根据地,发现不适合后,又果断放弃,进入白果市,终于跳出敌人的重重包围圈,并在广西全县、灌阳交界,成功击溃敌军八个团,之后顺利西渡湘江。
9月8日,红六军团接到通知,要求与贺龙率领的红三军会合,在湘西建立和巩固根据地,直接配合红一方面军长征,10月24日,梁军在贵州印江木黄胜利会师,结合成为一支强大的力量,练手创建了湘鄂川根据地。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顺利到达陕北后,红二、六军团开始长征,北渡金沙江,翻越三座大山,于1936年7月2日在甘孜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这时,二、六军团接到通知,组成二方面军,贺龙出任总指挥,萧克为副总指挥,这一年,他仅29岁,成为红军历史上最年轻的方面军领导人。
做一个懂感恩的人
1935年,在湘西的枪炮声中,萧克在贺龙、任弼时的窜针引线下,与蹇先佛结为夫妻,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于艰难的长征岁月,因为蹇先佛在藏民遗弃的土围子里生产的,因此萧克给孩子起了一个极具纪念意义的名字——堡生。
长征中,不仅要面临敌人的围追堵截,还要忍饥挨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蹇先佛抱着孩子艰难前行,有一次,她身体不堪重负,抱着孩子栽倒在了草地上,所幸被杨尚昆的妻子李伯钊看到,李伯钊把自己仅有的一斤大米给了蹇先佛。
蹇先佛说什么都不肯收下,李伯钊劝道:“为了孩子,就收下吧。”说着,把大米硬塞到了蹇先佛的怀里,可以说,如果没有李伯钊在关键时候的帮助,后果真的不堪设想,可是她把自己仅有的口粮给了别人,她自己却差一点饿死。
对于李伯钊的“救命之恩”,萧克夫妇一直铭记在心,几十年都不曾忘却,每每想起,心里还是涌上一阵暖意。后来,蹇先佛向儿子萧星华提起此事时说道:
“没有你伯钊阿姨送的一斤大米,你妈恐怕要倒在草地上了。”
萧星华出生于1939年5月1日,那时,日本侵略军正对晋察冀边区进行“大扫荡”,八路军频繁转移,带着一个刚出生的婴孩实在有诸多不便,于是无奈之下,决定交给阜平老乡王金生家里寄养。
王金生家里十分拮据,经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可即便如此,他却将仅剩的小米煮成米糊糊给萧星华吃,他自己把树叶和木糠煮了充饥。
萧星华在王金生家里生活了三年,战争年代的饥饿是他生活的全部记忆,那时候,每一家每一户都在为食物而感到惆怅,周围的树皮被啃完了,野菜也被挖光了,全村有22个孩子,可是最后活下来的只有两个,因此无论是萧克夫妻,还是萧星华,都对王金生感激不尽。
后来,萧星华回到了萧克的身边,但是他们一家与王金生一家的关系,并未因此而中断,一有机会,萧克便会像走亲戚一样,去王金生家里拜访。新中国成立后,不管工作有多忙,萧克也会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去王家与王金生唠唠家常。
萧克夫妇反复叮嘱儿子:“星华, 王伯伯家对你有养育之恩,千万不要忘记人家的恩情啊!”萧星华牢记父母的叮嘱,时不时便会到阜平县去“走亲戚”,看望王金生一家人。王金生去世后,萧星华仍常常回到自己幼年时生活过 3 年的地方去看看。
萧克不仅教育孩子要做一个懂感恩的人,他自己也是身先力行,对于老区来客造访,他特意制定了“约法三章”:第一要亲自接见,第二要帮助人民回忆老区的战争岁月,第三要请他们吃饭自己作陪。他心里永远记得,在那一段段峥嵘岁月里,老区人民对自己的帮助和支持。
萧星华也接过了父亲感恩老区人民情怀的“接力棒”,退休后,他还重走长征路,在萧克与萧星华的影响下,下一辈的孩子——萧云志、萧云松积极投身到缅怀革命先辈、传承红色文化的公益活动中。
教育子女绝不搞特殊
当萧克将萧星华从王金生家里接来的时候,萧星华因长期营养不良,饿得皮包骨头,夫妻二人觉得十分对不起孩子,因此加倍疼爱,但是疼爱并非溺爱,凡事要讲原则,尤其是“不能搞特殊”。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萧星华进入学校读书,萧克说:“不能让任何人知道你是萧克的儿子。”在萧克看来,利用职务之便“搞特权”,是“犯大忌”的事情,萧星华时刻谨记父亲的教诲,刻苦努力,勤奋上进,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大哲学系。
再到后来,萧星华参加工作,被分配到武警部队纪检部门时,萧克对萧星华说:“在外面要好好工作。你小时候跟着家里吃饭,这就是对你很大的照顾了。我不会为你们的工作帮忙,全要靠你自己努力。”
萧克还教育孩子要勤俭节约,因此萧星华在上小学、上初中时,穿的衣服基本是父母的旧衣改缝的,东一块补丁,西一块补丁,因此同学们都在笑话他,萧星华反驳:“穿旧衣服很丢人吗?”萧星华如此,萧星华的孩子萧云志、萧云松亦是如此。
20世纪70年代,萧云志和萧云松的同学已经很少穿补丁衣服了,可他们依然穿着旧衣服,老师看到之后,觉得他们家很贫困,因此很同情他们,关怀地问道:“你们家里是不是条件不好?给老师说,老师想办法。”萧云志和萧云松对老师表示感谢,没有接受任何“帮助”。老师和同学哪里能联想到,他们的爷爷是萧克。
还有一次,萧云松参加学校组织的春游,同学们带的干粮是面包、饼干之类的食物,而萧云松带的却是窝窝头,同学们看到了,纷纷笑话他:“你家还那么困难啊?”萧云松不予理会,一笑置之,兴致勃勃地吃着窝窝头,就像在吃着美味一样。
据萧云松读研时候的一位师兄回忆:一年四季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旧军褂, 永远系着风纪扣,骑一辆根本不用锁的旧自行车,躲在画室的角落里自得其乐地画他的世界。
小结
萧克战功显赫,却懂感恩、勤俭节约,从不搞特权,并且严格教育子女,让这样的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如今国富民强,日子越来越好了,我们更应该继承老一辈革命者的风采,将中华民族的精神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