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48年4月,许光达率部与国民党第17师战斗。事后,一个连长向他报告:
“司令员,敌人有一种‘铁车’,很厉害,我们过去没有见过,它又能打枪,又能打炮!”
许光达一听就知道连长所说的“铁车”就是“坦克”。这种武器对当时解放军的大部分官兵来说是陌生的,但对曾在苏联列宁学院深造过的许光达而言,却很熟悉。
解放后,许光达受彭老总的指示,“你先带个头,把装甲兵搞起来”。此后,许光达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中国装甲部队的建设工作上了……
许光达组建装甲兵部队,妻子邹靖华为其分担重任
解放后,许光达的家搬到了中南海,与老首长彭德怀的住所相隔不远。这天,许光达去拜访彭老总,顺便交流工作看法。彭老总对许光达说:“我们过去用惯的土枪土炮该进博物馆了,要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先从装甲兵开始,你有经验,带个头吧!”
许光达接过话来:“您把装甲兵交给我来管,我拼死也要完成好任务。”
彭老总拍了拍许光达的肩膀,颇有感慨道:“装甲兵是必须要搞得,西方军界有一种理论就是‘坦克致胜论’,我不赞成这个观点,但我却认为坦克部队在未来的战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许光达点点头,表示同意。他再一次亮明态度:“首长,请放心。”
彭老总对自己的老部下当然是非常清楚,他相信许光达说到做到。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一时间,国际形势刀光剑影,这就将装甲兵的建设推向了“箭在弦上”临界状态。尔后,中央军委下达正式命令,许光达开始着手准备。据许光达回忆说: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天,从第1野战军的第2兵团调来了22人,组成了一个装甲兵筹备小组,住进了北京一个叫‘香村饭店’的小旅店里。
图 | 许光达
9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摩托装甲兵司令部在北京正式成立(后改称为装甲兵司令部)。最开始的时候,他们最先进的交通工具是10辆自行车,面对如此简陋的设备,许光达并没有表现出一丝灰心。
接下来,许光达率领筹备小组制定了装甲兵领导机构的编制,先后成立了司令部、政治部、技术部、后勤部,完善了装甲兵首脑机关。之后,他还要作部队整编、编制等工作,对他而言,是一项全新的、具有极强挑战性的工作。
这样一来,许光达每天都沉浸在讨论、查阅资料、研究方案之中,忙得几乎不回家吃饭。看到丈夫日渐消瘦,许妻邹靖华很是心疼,但她也知道自己丈夫从事事业的重要性。看到许光达刻苦钻研的那股劲儿,邹靖华打趣说:“小心,你自己也快变成坦克了!”
图 | 许光达和妻子邹靖华
为了把装甲兵部队尽快搞起来,许光达即使自己变成坦克也心甘情愿,而作为妻子的邹靖华能做的就是尽全力地帮助丈夫。工作方面,她协同丈夫查阅资料、撰写文稿;生活方面,她为丈夫织毛衣、修补衣物。进了北京之后,许光达的衬衣都是邹靖华亲手做的。晚年,邹靖华回忆称:
光达的衣服总是右边的袖子先烂,我就把右边袖子剪去,用新布缝成右袖子接上去。他的右袜子也老破洞,有时实在是补不上了,他就换上新的。结果一双脚,穿着两样袜子。
因邹靖华照顾有加,所以,在装甲兵机关党总支部成立后,邹靖华担起了总支书记一职,这样,就更方便、也有更多的时间来帮助许光达分担重担了。起初,因装甲兵机关的人员来自不同的单位,思想比较复杂,所以会影响工作进度。
图 | 许光达和邹靖华(左一)
为了将大伙儿团结起来,朝着一个方向努力,邹靖华经常主持召开党支部会议,分析党员的思想状况。据一位老兵回忆说:
邹靖华同志善解人意,大伙都把她当老大姐,有啥问题想不通,都去找她谈谈。
邹靖华的工作取得了成效,丈夫许光达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由衷地感谢妻子这个工作、生活上的好搭档。
许光达深入朝鲜战地勘察,坦克学校诞生
朝鲜战争爆发时,已经有一个坦克团被派去朝鲜作战。许光达心想,坦克部队刚刚组建,没有经历过朝鲜战场那样的作战,往后会有更多的坦克部队出国。为了对付战争,许光达决心深入朝鲜战地勘察。
1951年4月26日,许光达一行跨过鸭绿江,下午到达志愿军总部,彭老总非常热情地握住了许光达的手,向他问候。许光达随即向彭老总汇报此行的目的,并听取彭老总的意见。接着,许光达驱车前往在前线作战的装甲兵先遣团。
图 | 彭德怀
途中,眼见十几辆美国M3A3式坦克在燃烧,许光达忍不住跳下车来。此时,一名防空哨兵跑过来对许光达说:“这是我军缴获的美军坦克,可惜被炸毁了。敌军怕我军修复使用,就一次一次地前来轰炸。”听到这话,许光达颇感惋惜地说:“这是个教训,应该组织一个‘徒手坦克部队’入朝,配好充足的修理工具,用缴获来的坦克装备自己。”
凌晨时分,许光达一行来到了先遣坦克团驻地。他的到来,使坦克团指挥员们感到意外的高兴。不等休息,许光达便执意要先去看看部队。随后,在一位指挥员的带领下,许光达来到了驻守阵地的坦克连所在区域。各连分布在不同的地方,为了隐蔽,坦克都做了伪装。
许光达径直来到一辆坦克前,只见车体下挖了一条细道,战士们在下面蹲着。见首长来了,他们都从车底下钻了出来。许光达问候了战士们,并询问了细道的用途。战士们解释说:“白天,我们在里面保养机器,做战斗准备;晚上,我们在里面睡觉。这‘地窝子’,既能防空袭,又可以随时从安全门进入车内,立即投入战斗。”
许光达听后,连连称赞。说着,他躬身进了地窝子,用手摸了摸战士们的被子,感觉有些潮湿。这个季节,睡在细道里,仅靠一条被子,一件大衣过夜,是很艰苦的。从细道出来后,许光达望着眼前的战士,心里翻涌起一股热浪。
许光达在先遣团住了三天,各个连他都跑遍了。这段时间,他组织指挥员们开了不少的“诸葛会”,提出许多问题,总结了不少经验。此外,他还去了步兵单位,听取兄弟单位对‘步坦协同’作战的意见和建议。掌握了第一手素材,了解了不同意见,许光达感到心里有了谱。临回国前,他和身边的随行人员说:“不虚此行啊!”
不久后,许光达向上级申请建设坦克学校的报告,被批准同意了。就这样,由原战车第一师第三团驻地,改建成了解放军第一所坦克学校。当时,学校的环境是很简陋的,但首期学员们的心情是异常激动的。
图 | 许光达和毛主席的合影
在开学典礼上,许光达发表了一段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
“……建设一支强大的坦克部队的责任就落在了你们的肩上,你们要下决心当好中国人民的坦克手,当个坦克专家。党给了我们这样的任务,我们就一定要完成好这个任务。”
在许光达的倡导下,装甲兵又陆续地成立了一批学校,成为了解放军院校最多的兵种。
而作为司令员的许光达,却还是一名普通的学员。他觉得自己不应是装甲兵领域的外行,而应成为行家里手。虽说他有过苏联时所学的坦克技术,但不应停滞不前。司令员执意做学员,为此,给他授课的教员,自然是感到压力颇大啊!
一次,许光达刚上完课,他拿着笔记本走到教员的面前,向其求教,“马力的定义”。教员打了个比喻,“马力,是指发动机的功率单位,一马力相当于一匹马那么大的力气。”许光达询问,“这一概念的确切定义。”教员立马纠正说,“准确的定义是,一秒钟把75公斤的物体提到1米高度所做的功。”
图 | 许光达(左二)
许光达听后,赶紧在笔记本上做了记录。教员见状,心中很是感慨:一位年过半百的将军,学习技术竟是如此认真!我曾经教过好多学员,还没有一个学员对‘马力’的定义提出质疑,唯有许将军较真。
许光达认真求学的态度,让这位教员暗下决心,以后给学员们上课,必须精益求精……
尔后,许光达要进行驾驶坦克实习了。他熟练地开着坦克在起伏的地面奔跑着,教员在其身后睁大眼睛看着。若是出点儿差错,后果可不得了。教员手里都捏出一把汗,精力一点儿也不敢分散。
图 | 许光达(右)
分离转向!许光达用力拉着操纵杆,一只脚慢慢地踏着油门,坦克沿着一个大半径的圆圈作曲线运动,整个坦克还是平稳的。教员暗自高兴:不简单,完全符合教员的要求。
接着,许光达一脚踏上离合器,增加了一档,坦克便加快速度朝着下坡冲去。突然,前方出现了一个斜坡,许光达还没来得及掉头,坦克便已顺坡爬上去了。此时,教员只觉得身体倾斜过来,脑袋被撞得“轰”地一声。
他急忙喊道:“首长,太危险了,您快下来,我把坦克开下去。”而许光达却冷静地说:“不,在这里我不是首长,我是你的学员,如果换成别的学员,遇到这种情况,是让学员自己开下去,还是教员给开下去呢?”之后,等许光达把坦克从斜坡上开了下去,教员心里的石头总算是落了地。
许光达抱回家一块“钢疙瘩”,还把一台“特殊”的坦克带回家
随着坦克学校的发展,许光达认为“技术建设在装甲部队建设中占着头等重要的位置。”他常常这样讲:“我们大家都来自步兵,是战斗中的优秀指战员,有很高的政治素质和战术技能,而缺的是文化和技术,缺少这两条,就不能使手中的武器发挥应有的作用,那就不能称之为中国的装甲部队了,还是中国的步兵。”
往后,为了培养技术力量,许光达带领一批机关人员一边工作,一边学技术,举办了一个接一个的技术讲座。一时间,机关干部内部掀起了一场学文化、学技术的新风潮。
有一天,许光达和苏联顾问亲临“考场”,检查学习情况。当时,来自淮海战场上的全国特级战斗英雄、时任坦克团团长的赵明奎,在学习过程中,由于他对复杂的符号记不清楚,而他又童心未泯,所以就把坦克行军的符号画成了一只小王八。
当苏联顾问走到赵明奎跟前时,怎么也看不懂,便问苏联翻译是什么符号?翻译说是一群爬行动物。话落,周围人哄堂大笑了起来。这样一来,苏联顾问被惹怒了,他向许光达提出撤掉赵明奎的职务。
许光达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但他知道这些干部,出身贫苦,参加革命战功卓著却苦于没文化。
赵明奎曾是淮海战场上用迫击炮抛射炸药包的功臣,在一只眼被打瞎的情况下,仍完成了任务。
这些情况苏联顾问是不知情的,于是,许光达就一遍一遍地向其解释,这才保住了赵明奎的团长职务。
不过,有了这次“小摩擦”后,许光达认为干部必须先经过院校培养,不要由义务兵直接提拔为干部。因为只有经过院校的系统培训,才能掌握技术,才能胜任坦克部队的作战指挥。
时间一转,来到了1959年。这年中苏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苏联一夜之间撤走专家、技术人员,以及所有的原材料,并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恰在此时,我国的第一台59式坦克诞生了!原来早在前几年,许光达给中央军委领导建议尽快把国产坦克造出来,还多次开会强调“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兵”。未雨绸缪,打好地基,中国人靠自己同样能造出好坦克!
这年冬天的一个夜晚,许光达从聂荣臻元帅家回来。只见他的手里捧着一个用红色绸缎包裹的物件,好像是一件无价之宝。妻子邹靖华见他如此高兴,就问道:“什么宝贝?”许光达把沉甸甸的红绸包打开,原来是一块‘钢疙瘩’。许光达兴奋地说道:“这是咱们国家新研制出来的坦克钢材料,这是刚刚从聂老总那里拿来的。”有了‘钢疙瘩’,坦克制造就不成问题了。
许妻邹靖华回忆说:那天晚上,光达是抱着那块‘宝贝’入睡的。醒来后,他和我说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中国装甲兵的广阔前景,梦见千百辆坦克纵横驰骋的壮观场面。
不久,第一辆59式主战坦克的样车新鲜出厂,为了对它进行检验,取得第一手材料,许光达亲自参加了‘万里试车’的行动。当一切检测合格时,许光达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心里似乎在想:多少年的努力,终于有了能够向党和人民交代的成果了!
首批坦克出厂了,坦克厂用不锈钢制作了一台坦克模型,送给了许光达。许光达也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个礼物,并请人打了一个玻璃罩子,把模型装进去,摆在书房里。
彭老总获悉消息后,忙赶来观看59式坦克模型。此时,许光达化身讲解员,向彭老总详细地介绍起了坦克的设计、装备等情况。他们在一起交换意见,相谈甚欢。此时,彭老总询问许光达,在建国10周年阅兵之际,装甲兵部队能否装备国产坦克。许光达表示,一定可以。当天,坦克车队“隆隆”地驶过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紧紧地握住了许光达的手,高兴地向他表达了祝贺。
以后,凡是到过许光达书房的人都知道,这位将军的书房里,没有什么古玩名画,也没有什么高级陈设,除了书架上的书籍外,就数这个特殊的‘坦克模型’显眼了。后来,许妻邹靖华和身边人说:“光达,最看重那个模型了,就像是自己的命根子一样。”
“它”寄托了许光达将军后半生的理想,凝结了将军为装甲兵事业披肝沥胆的耿耿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