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我国漫长的革命岁月中,涌现出了无数的战斗英雄。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在风华正茂的年纪就参军抗敌,冲锋陷阵,在沙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
而后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大部分革命先辈都得以荣归故里。
我们熟知的开国上将刘亚楼就是其中的一员。
他16岁时便带着家乡父老对和平的期望,踏上了革命的征途。
然而,当他满载功勋光荣归乡的时候,村民问了他一句话,使得他回味往事,内心万般愧疚,从此再没有回去过。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年少立志率队参军
1910年,刘亚楼出生于福建省武平县的一户贫困人家。
在他出生后的第二天,母亲就因为身体虚弱最终不治病亡了。
由于家中没有土地,刘亚楼的父亲靠着每天上山砍柴售卖,赚取微薄的收入艰难度日。
慢慢地,父亲发现这点收入已经无力再抚养刘亚楼了,于是便把他过继给了自己的好友。
虽然继父一家人的生活也不算丰衣足食,但好在他们的教育意识很强。
即便刘亚楼是继子,他们依然选择节衣缩食地供应他读了私塾。
而刘亚楼没有辜负继父母,年幼的他天资聪慧,学习能力极强,很快就上了崇德小学,随后没几年的时间又考上了省立中学。
来到中学后,刘亚楼开始接受到一些先进思想的教育,意识到自己的祖国正处于危在旦夕之际。
可是,当刘亚楼正孜孜不倦的学习新思想时,由于付不起学费等种种原因,他最终不得已只能辍学回乡。
在省城待惯了的刘亚楼,回到家乡后感受到极大的反差。
离乡的几年时间里,家乡的父老乡亲依然过着食不果腹的困难生活。
尤其看到乡里的孩子们因为贫穷而没有办法接受教育时,他的心里五味杂陈。
随后,在母校崇德小学的校长刘克模的引荐下,他顺利来到崇德小学开启了义务班。
附近凡是没钱交学费的孩子,都可以免费到他的课堂上学习。
这样的举动,让刘亚楼获得了乡亲们真诚的信任和敬重。
在任教期间,刘亚楼继续研习马克思主义,并开始在乡间进行共产主义讲学。
他的激昂讲说,一度使得乡村里和他年龄相仿、但未接受过教育的青年们,纷纷燃起了革命斗志。
就这样,在刘亚楼的积极促进下,革命的火苗萌生于这片贫瘠的土地上。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26年,刘亚楼联系了本地48名革命思想已成熟的年轻人,成立了名为“铁血团”的革命组织。
由本地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农民协会进行管理,同时,他也被举荐为农民协会的“青年会”领导人。
自此,刘亚楼开始带领这一批优秀的年轻人,在家乡武平县积极地从事着革命活动。
到了1929年,时任中共武平县委书记的张涤心,逐渐关注到了刘亚楼。
他认为这个优秀的青年人,已经为当地的革命事业做出了极为突出的贡献,便亲自做介绍人推举刘亚楼入党。
同年8月,刘亚楼顺利加入中国共产党,正式成为共产主义革命队伍中的一员。
入党以后,刘亚楼希望自己可以更上一层楼,于是便有了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参与到革命战斗中的信念。
他的想法很快就被同村的“铁血团”成员得知,大家纷纷踊跃报名,想要和他一起加入红军。
看到大家如此积极,刘亚楼内心是欣慰的,但他同时也有些担忧。
这些年轻同志们虽然个个斗志昂扬,但毕竟年龄较小,其中最小的只有16岁。
他们家中的亲人,恐怕很难同意他们加入革命战斗。
想到这些,他决定走访这些成员们的家,挨家挨户询问意向。
意料之外的是,由于刘亚楼这些年所做工作得到了普遍认可,使得这些乡亲一听说是要跟着他去干革命,竟然纷纷同意,而且以此为荣。
这让刘亚楼高悬的心终于落了下来。
1929年9月,刘亚楼带着全乡26名有志青年在村口集结,大家整装待发。
在临行前,刘亚楼和其余26名同志一起对乡亲们发誓:
“不赢下革命胜利,绝不耻辱归乡!”
随后,他们便一同踏上了寻找党组织,参加革命斗争的漫漫长路。
二、革命生涯波澜壮阔
离乡没多久,刘亚楼一行人便找到了一支在武平县附近进行游击作战的队伍——闽西游击队,正式加入到了中国工农红军的行列之中。
由于当时全国战事极其复杂,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也逐渐密集。
使得其余26名同乡,因为各种原因调离游击队去到了其他革命队伍中,最后就只剩下了刘亚楼一人。
与同乡中断了联系的刘亚楼,此时也下定了决心:要扎根在红军队伍的革命战斗中,等到全国革命胜利的那一天,再与同乡相见。
很快,刘亚楼便在这里展现出了自己独特的军事才能。
从未真正扛过枪的他,竟能在短时间内熟练掌握;对于游击打法的细节,他也能在政委仅说明一次的情况下全然了解并熟记。
在一次与反动派的战斗中,刘亚楼率领仅有十几人的支队,凭借对地形的熟知,利用游击打法大胜敌方部队。
这一战,让刘亚楼在队伍里有了一定威望,他也因此升任班长。
慢慢地,刘亚楼的带队作战能力逐步提升,职位也升任到了排长。
一次次的胜仗,也让闽西游击队的政委意识到:
像刘亚楼这样的军事人才是不可多得的,也是红军队伍急需的,因此便将刘亚楼推举给了中央。
没过多久,刘亚楼便收到了红四军随营学校的入学通知。
1930年,刘亚楼学成离校,被调遣至红12军任营长兼政治委员一职。
在这期间,他率队分别参与了文家战斗、长沙战斗和吉安战斗,屡战屡胜立下了赫赫战功。
凭借这些功绩,他又升任至红1军团第2师担任政治部主任职务。
1934年10月,刘亚楼随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
在面对艰难险阻时他临危不乱,从容指挥战斗,在渡乌江、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战斗中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烙印到刘亚楼心底的事情。
长征队伍过草地时,他奉命前往队伍最前端检查先锋队伍的情况。
在到达指定的地方后,刘亚楼看到了大批因为饥饿而无力前行的战士们,其中有一个十分熟悉的面孔。
他叫刘文贵,是当年和自己一同离乡、加入红军队伍的26位同乡之一。
在离乡队伍中,刘文贵的年龄是最小的。
按常理来说,刘亚楼见到刘文贵应该感到激动和兴奋,但此时他却完全开心不起来。
因为昔日的好友刘文贵,如今已经饿得晕倒在了草地上。
刘亚楼将刘文贵扶坐起来,刘文贵艰难地睁开了双眼,看到刘亚楼,他露出了笑容。
但可能是由于过于饥饿的原因,刘文贵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无论怎么呼喊他的名字,都得不到回应。
看着奄奄一息的好友,刘亚楼的眼眶湿润了,他赶忙将刘文贵背了起来,并不断鼓励他坚持下去,就算是背也会把他背出草地。
遗憾的是,刘文贵最终没有扛下去,在刘亚楼的背上壮烈牺牲了。
刘亚楼泣不成声,含泪将这位年轻的英雄埋在了草地上,并记下了位置。
但后来,刘文贵所埋葬的地方还是因为反动派的炮火攻击而面目全非,最终尸骨无存……
长征胜利结束以后,刘亚楼便进入到了红军大学学习深造,毕业之后担任了抗日军政大学的训练部部长。
后又升任为抗日军政大学的教育长,潜心组织军事教学工作。
到了全面抗战时,为了巩固我军队伍的教学实践经验,他只身前往苏联的伏龙芝军事学院进行学习。
在历经三年废寝忘食的深造后,刘亚楼又加入到苏联红军进行实践学习。
并在苏联卫国战争中战绩卓越,被苏联军方授予少将军衔。
而后,他又带领苏联红军加入到东北地区的抗日战斗中,为东北抗日战局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抗日战争胜利后,刘亚楼正式退出苏联红军并归国任职。
他的到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带来了丰富的军事战斗知识和成熟的现代化部队作战经验。
解放战争中,刘亚楼担任东北军区总参谋长、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等职位,并协助罗荣桓组织辽沈战役以及入关行动。
随后在平津战役中,他又担任总指挥,凭借出色的指战能力,领导解放军顺利取胜。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
刘亚楼见证了这一重大的历史时刻,再回想曾经背井离乡时的情景,心中感慨万分。
自己早已从当年的那个毛头小子,成长为了一名历经风雨的老革命了。
他不禁想念起,曾经与自己一样怀揣远大志向而参加革命的26位同乡。
想到这里,刘亚楼顿时潸然泪下,因为根据详细的调查,这26位同乡已经全数在战场上牺牲了。
三、再度还乡百感交集
1953年的一天,刘亚楼在工作的闲暇之余,得到了回乡探亲的机会。
这让他非常兴奋,因为自1929年离乡后,他就再也没有回到过自己的家乡,长久以来心中都很挂念家乡的父老。
得知刘亚楼次日要来,乡亲们都满怀期待。
刘亚楼在战争时期所立下的丰功伟绩早就传到了这里,他的名气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村里人都知道,如今的刘亚楼当上了国家的“大官”,所有人都为此感到光荣和自豪。
第二天一大早,乡亲们便自发来到村口,纷纷站到马路的两边夹道欢迎。
正午时分,刘亚楼乘车回到了家乡武平县。
车刚到村口,他就见到了老乡们的欢迎仪式,于是赶忙下车。
眨眼间,刘亚楼就被乡亲们围了起来,他一边红着眼眶一边和乡亲们握手寒暄。
这其中不乏幼年时曾关照过自己的同乡们,很多曾经熟悉的玩伴,如今都满脸皱纹,白发苍苍了。
就在这时,刘亚楼隐约听到人群外,有人叫了自己的小名“马头”。
于是他赶忙抬头环顾四周,这才认出了人群之外站着的一个老婆婆。
这个老婆婆拄着拐杖、满头白发,明显是挤不过人群,只能带着期盼的眼神远远望着刘亚楼。
看到她,刘亚楼的泪水开始在眼角打转了。
因为这位老婆婆的儿子,正是红军过草地时、牺牲在自己背上的刘文贵。
见状,刘亚楼赶忙向这位老婆婆走去。
这时,老婆婆颤颤巍巍地问:“马头,我们家文贵跟你一起回来了吗?”
这句话一出,刘亚楼终于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他哽咽着对老人说:
“老姨,文贵回不来了。红军过草地的时候,文贵……牺牲了。”
听完刘亚楼的话,老人并没有悲痛欲绝,而是像早已知道结果一样,只是哀叹着点了点头,便失望的离开了。
看到这一幕的刘亚楼悲痛欲绝,这一句问话,可能是这位母亲最后的希望了。
其实他知道,这样的场景不可避免。
因为自己此行的主要目的,正是将那26位战友们壮烈牺牲的消息,通知到他们每个人的家属。
这一天,刘亚楼像24年前离乡时一样,挨家挨户地敲着那26名战士的家门。
只是这一次,他带来的不是振奋人心的誓言,而是一个个令人悲痛的噩耗。
他拿着事迹薄和烈士勋章,怀着沉痛的心情,用一整天的时间,走访完了每一个人的家,将他们在战场上的英勇事迹传递到了亲人的耳中。
走完这26户人家时,天已经黑了下来。
刘亚楼回想起当年离乡时和那26名战友一起发出的豪言壮志,心中百感交集。
这个时候,他在心中暗暗发誓:务必继承大家的遗志,扎根到工作中,以此告慰26位光荣牺牲的战友,和所有为革命牺牲的烈士们。
第二天,刘亚楼便离开故乡投身工作,此后再没有回来过。
四、扎根工作积劳成疾
中国人民的心里都记得这样一件事,在开国大典的阅兵仪式上,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建设薄弱,导致飞机数量不够。
无奈之下,周总理下令让飞机重新飞一遍。
虽然生于繁荣时代的我们,对此可能感到难以置信,但这确实是在开国大典上真实发生的。
而十年后的195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阅兵仪式上,我国的空军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豪强阵势,与刚建国时对比可谓天壤之别。
这样的巨大蜕变,则首要归功于刘亚楼。
1949年开国大典后,刘亚楼临危受命: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并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员的职务。
接受任务后,他迅速开始制定空军建设的方针,向苏联引进机种。
同时,在他的带动下,哈尔滨、长春、锦州、沈阳等七个地区纷纷建立了空军学校,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驾驶员和飞机制造方面的专家。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带头组建的空军队伍如出山猛虎,在战场上立下诸多功绩。
1953年返乡回到工作岗位后,他又制定多种战斗原则,扩建学校。
编写了空军第一批的条令、教材、操典以及训练的大纲,为我国空军的全面化正规化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他的努力下,空军部队成为我国规模宏大、必不可少的重要国防力量。
几年后,刘亚楼又先后担任国防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和国防研究院院长等职务。
可以说,他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心血都用到了工作之中。在工作时,他时常处于忘我的状态,鞠躬尽瘁。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刘亚楼开始感到身体不适,不过他为了工作始终没有去进行过检查。
1964年底,毛主席十分担心刘亚楼的身体,于是亲自下令,要求刘亚楼去北京市解放军医院做身体检查。
果不其然,在进行了一番细致检查后,刘亚楼被查出患有肝癌晚期。
毛主席得知后,紧急安排了国内最好的医生为他进行医治,并嘱托主治医生:务必要挽救这位开国功臣的生命。
在这之后,刘亚楼转院到上海进行治疗。
这期间,医生曾多次劝他暂时放下工作安心养病,但他却不听劝,并说道:
“只要我能多活一天,就要多干一天的工作!”
然而,在战场将敌人打得节节败退的开国上将,最终却没能敌过病魔。
1965年5月7日,刘亚楼因肝癌不治,在上海不幸病逝,逝世时年仅55岁。
结尾: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开国上将刘亚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尽了毕生的精力,只为让后世能够过上和平安稳的生活。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动容,让我们一起缅怀这位高风亮节、碧血丹心的革命英雄。#图文万粉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