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韩信,人们总是把他当做汉高祖刘邦屠戮功臣的典型,对他给予了十分的同情和惋惜,甚至说如果韩信不死,刘邦也不会有白登山被匈奴围困的窘境。
其实刘邦白登山被围,是公元前200年,韩信被杀是公元前196年,也就是说,那时候韩信还活着,舒舒服服地当他的淮阴侯并准备造反呢。
放下时间上的误解不说,咱们就说说韩信这个人,按照当时甚至现在的法律,韩信至少有六次该死,他只死了一次,还不是刘邦杀的。说明刘邦并不想真的想要韩信的命——你老老实实在我眼皮底下享你的清福,别给老子找麻烦就行了,杀了你对我一点好处都没有!
第一次犯法当斩求饶免死
大家都知道,韩信原先是项羽阵营的,还多次给项羽出主意,可是项羽连亚父范增的话都不肯听,怎么会听一个走廊里站岗(韩信是项羽的郎中,就是个高级卫士)的毛头小伙子的话?
既然不被重用,韩信当然要跳槽,这一跳就跳到了刘邦那里,做了仓库主管。估计是穷怕了,做仓库大保管不久就犯事了,犯了什么事,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是从一起还有十三个人要被杀的情况分析,这是个“窝案”,而当时又没有战事,所以贪污的可能性比较大。
不管怎么说,韩信确实是犯了死罪,马上要掉脑袋了——前面已经砍完了十三个,该砍韩信了,这时候韩信看见了夏侯婴,马上大喊:“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这句大喊既拍了刘邦马屁又炫耀了自己,于是夏侯婴救了他一命。
第二次逃跑当斩因祸得福
虽然夏侯婴救了韩信一名,但是后来韩信发达的时候,却并没有对夏侯婴有一点感谢,反倒是那个给了他一顿饭的漂母得了千金厚报,可见韩信这个人比较“器小”。
虽然被饶了一命,但是韩信不但不感激,反而闭上了自己的嘴,连一句话都不多说了。在刘邦升了他的官之后,一条计策也不出,以至于善于发现人才并善于使用的刘邦,也没发现他有什么过人之处。
自己没表现,反倒怪刘邦不肯重用,于是韩信当了逃兵,而且是在刘邦被项羽发配到蜀地的路上跑掉的。这就是乘人之危了,至于韩信要跑到哪里去,史书上也没有记载,但是从韩信“胸怀大志”上来看,应该不是回去钓鱼(漂母赠饭就是因为他钓不到鱼),而是去投靠别人。
而当逃兵,在那个时候,除了杀头,没有别的处罚。但是萧何把他追回来之后,还建议刘邦封他做大将,那就是汉军的最高统帅,还一本正经地斋戒沐浴铸坛,可见刘邦这个人不但从善如流,还敢于用人。
第三次,违约攻齐生灵涂炭
韩信从必死之人变成军队一把手,按说应该知恩图报才对,可是事实证明,韩信似乎并没有这个觉悟。他想到的是自己怎么攫取更大的功业——那也许是他跳槽或割据的资本。
本来郦食其已经成功说降了齐王田广,当时陈兵齐境的韩信觉得这个功劳应该归自己,再加上狗头军师蒯彻(后人避汉武帝刘彻之讳而改为通)的蛊惑:“你当了好几年将军,领着好几万兵,才攻下赵国五十多座城,反而郦食其这个儒生几句话就拿下了齐国七十余城。”于是韩信决心破坏当前已经形成的大好局面,突然袭击已经投降的齐国,不但坑死了兵不血刃就可以平定齐国的智谋之士郦食其(其人智谋及与刘邦关系应与张良陈平相似),还让原本已经取得和平的齐地城池和百姓重新陷入兵祸。
可以说,这次韩信灭齐,是为了自己一己私利,而背信弃义并罔顾人民死活,是个不折不扣的战争贩子。而韩信这次背信弃义,还在诸侯心中留下了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千万不能投降汉王,投降也会掉脑袋的。
这次韩信属于违抗军令、自相残杀,几乎等于兵变并造成了大量伤亡,按说已经百死莫赎了。
第四次,见死不救乘人之危
郦食其种树,韩信摘桃子,还借齐王田广的手,把种树的郦食其煮了。自己占据了齐国的地盘,马上自己做了齐国代理国王,并要求刘邦给他“转正”。
而这时候刘邦在荥阳已经被项羽打得只剩下半条命了,韩信不仅不来救援,还趁火打劫,可想而知刘邦会气成什么样子:你带着我的军队,打下了本来已经归我的地盘,而后说这地盘应该归你!
放在现在,就等于一个部门经理拿着董事长的钱,领着一伙董事长发薪水的员工经营(不是开拓,那市场本来已经归总公司了)一片市场,忽然趁着总公司经营困难的时候,提出要成立自己的独资公司。
刘邦虽然忍气吞声封了韩信做齐王,但是两人的关系和地位都发生了变化,毕竟刘邦当时是汉王,而成为齐王的韩信,就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上下级关系了,韩信这时候已经起了争霸天下的心——大家都是王,平起平坐,就看谁先更进一步——当皇帝。
结果刘邦干掉项羽,腾出手来,自己带着个卫士,直接来到韩信的齐王指挥中心,二话不说就收了他的印信,韩信手下没有半点不满和反抗,估计也是觉得韩信的事儿做得确实不地道。
本来这时候刘邦可以新老旧账一起算,直接干掉韩信,而且就凭违约攻齐、见死不救两点,就足以给韩信定个死罪。可是刘邦还是封韩信做楚王,让他异地做官去了。
第五次,预谋反叛卖友求生
已经四次逃过死亡的韩信到了楚国,依旧不思悔改,却收留了项羽手下大将钟离眛(就是八仙里那个汉钟离),而刘邦恨钟离眛入骨,必要杀之而后快。
韩信藏起钟离眛的初衷,估计也是吸取了被刘邦夺印而无人反抗的教训,想培养自己的班底。但是就在韩信在反与不反之间徘徊(看到这段,总会让人想起有关袁绍的评价:“做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的时候,刘邦领着大队人马到他这儿“旅游”来了(出巡)。韩信马上吓得麻爪儿,这时候又有狗头军师站出来出馊主意:“要不咱们先杀了钟离眛吧,用他的脑袋给咱们争取点时间。”气得钟离眛被杀前大骂韩信小人。
钟离眛的脑袋并没有换来刘邦的饶恕,但也没杀他,只是把他变成淮阴侯,放在自己眼皮底下看起来了。估计这时候刘邦已经下了“非刘姓不王”的国策,想让韩信乖乖地做个侯爷安享富贵。
第六次,真正谋反其罪当死
按理说,你韩信要造反就痛痛快快地造反,磨磨唧唧的被刘邦抓了,那就消消停停地当个富家翁得了,可是他偏不。
虽然刘邦把韩信弄到了自己的眼皮子底下,但是并没有亏待他,还是跟他经常喝酒聊天开玩笑,比如历史上记载的“多多益善”的故事,现在听来还是比较轻松温馨的。刘邦问韩信:“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顶多十万。”刘邦说:“你怎么样?”韩信说:“我是多多益善。”刘邦笑了:“您越多越好,现在咋还归我管?”韩信马上拍马屁:“您的才能上天赐予的,不会带兵但是会管将。”
不但刘邦,就是满朝文武,也对寒心十分尊敬,但是韩信一点也没有一个淮阴侯的觉悟,人家对他高接远迎、请客送礼,他却出口伤人:“想不到我韩信这辈子居然会跟樊哙这样的人为伍。”
韩信可能忘了,当樊哙在鸿门宴上怒斥项羽的时候,你韩信还在项羽帐篷外站岗呢,樊哙在前线浴血奋战的时候,你还呆在齐国伸手要管要权呢!
韩信手里有兵有权的时候,想造反却徘徊犹疑,等成了笼中鸟,却真要动手了,而且找的是一个叫陈豨的猪队友,要搞一个里应外合。
结果陈豨真的在外面造反,但是被刘邦三下五除二就给灭了,做内应的韩信刚集合家奴、伪造好了释放收编囚犯的诏书,就被萧何和吕后骗进宫里绑起来杀掉了。而且据记载是萧何下令抓人砍头的,这次刘邦不在家,也没人救命了。
我们可以看出,韩信一生,除了刘邦,没有什么人帮助他,他几次吃亏,都有萧何、张良、陈平的影子。
早就该死的韩信终于死掉了,死之前还坑了总给他出主意的蒯彻一把,差点把蒯彻也送进汤锅煮了:早听蒯彻的话造反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