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之后,为了朱明江山万代相传,对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大批功臣勋贵下了死手,比如史书中明确记载,冯胜、傅友德、蓝玉等能征善战的大将均死在了朱元璋的屠刀之下,而徐达、李文忠等开国元勋也有被朱元璋暗害之嫌。可以说,在朱元璋驾崩之前,大多数开国功臣早已经驾鹤西游了,只剩下朱元璋觉得没什么威胁的信国公汤和,以及老将耿炳文等人。
那么,朱元璋为何会选择留下老将耿炳文呢?很多人可能认为,朱元璋留下老将耿炳文,完全是因为耿炳文相对于其他功臣勋贵来讲,威望较浅,能力较弱,没有足够大的威胁。如果朱元璋连耿炳文都要杀掉的话,那么谁来辅佐他的孙子建文帝呢?其实,朱元璋选择留下老将耿炳文,除了耿炳文不具有威胁之外,还有一层关系夹在其中。
耿炳文很早就跟随他的父亲耿君用为朱元璋效力,因战功累升为管军总管。后来,耿炳文的父亲在征讨张士诚的过程中战死,耿炳文就继承了父亲的军职,随军四处征战,立下了赫赫战功。明朝开国之后,朱元璋封耿炳文为镇国上将军兼右率府副使,朱元璋在排列功臣之时,甚至将耿炳文与大将军徐达同列为一等。到了朱元璋在位后期,诸多开国元勋都已去世,幸存的耿炳文因是开国元勋,所以深受朝廷器重。
耿炳文除了是朱元璋的臣属之外,还是皇亲国戚。洪武二十七年(1395年),朱元璋将自己的大孙女(懿文太子朱标的长女,建文帝的姐姐)下嫁给了耿炳文的长子耿璿。从这层关系上讲,耿炳文和建文帝的关系颇为亲密。朱元璋将建文帝的姐姐下嫁给耿炳文的儿子,有其更深层面含义,已经做好了留下耿炳文辅佐建文帝的打算。基于这一点,耿炳文在朱元璋一朝根本没有性命之忧。
后来,耿炳文成为了建文帝最为信任和倚重的将领,六十五岁的时候出任征虏大将军,率领军队北伐燕王朱棣,可是因为在真定一役中,耿炳文战败,建文帝遂以曹国公李景隆(建文帝的表兄弟)代耿炳文为主帅。李景隆是个十足的两面派,明着是朝廷的人,背地里却暗通燕王朱棣,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燕王朱棣率军攻入南京,建文帝在一片大火中不知所踪。有人说,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最不该撤换掉老将耿炳文,而重用李景隆,各位读者,你们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