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灭亡的三大原因,皇帝无度的巡游,开凿运河,三征高丽。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起,隋炀帝杨广就倾尽国力开始了一系列大型工程的建设,如营建东都、开凿运河、修驰道、筑长城、盖行宫、造龙舟等。与此同时,杨广又以雷霆万钧之势展开了一连串对外扩张和强势外交:先是搞定突厥,击破契丹,征服吐谷浑,控制西域;继而经略海外,南平林邑,东征流求,宣慰赤土,使得真腊、婆利、倭国等国纷纷承认隋朝的宗主国地位,并且遣使入朝,称臣纳贡。一时四夷宾服海内无事。
但只有辽东地区的高丽国不但不臣服大隋,还经常扰边,隋炀帝登基后四夷都来朝贺,只有高句丽国不但不朝还勾结突厥等国要偷袭大隋,突厥将高句丽使者绑送到隋炀帝面前,公元611年炀帝下令在东莱海口造三百艘大船准备水路进军,随后炀帝又带领各国国王使节亲临涿郡行宫,并调派江淮以南的水手一万人,弩手三万人,岭南船手三万人前往涿郡集合。随后在河南、淮南、江南等地督造五万辆新式战车,运送到高阳。最后就是征调大量民夫将黎阳和洛口的粮食运送到涿郡备用,但是路途遥远,一路上民夫大量死亡,或者是运送的口粮被民夫自己吃光,最后导致大量民夫逃跑,为隋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埋下了火种。转过了年,隋炀帝在涿郡集结了百万大军和数以百万计的粮草车马,百万大军分两路共24军进攻高句丽,这是中原王朝进攻外族规模最大的一次进攻,堪称空前绝后,
出发前炀帝下了一道旨意如果高句丽国叩头请罪迎接王师他就饶过高丽,隋炀帝的自信过了头,一出师就遇到了麻烦,在过辽河时浮桥架设不成功,令数位隋朝猛将战死在河边,虽然后来一举过河将辽东包围起来,但隋军发现高句丽兵不是那么好对付,接着随军猛攻辽东城,辽东城弹丸之地,哪里经得起几十万大军猛攻,但隋炀帝这时一道圣旨救了辽东城,旨意传谕各军,如果高句丽的守军宣布投降,各路大军必须停止进攻,等待朝廷派遣使者前去交涉。有了这道紧箍咒,隋军束手束脚,因为高句丽军反复无常,打不过就宣布投降,隋军坐等使者前来交涉,等使者赶到高句丽军已经重整旗鼓,隋军就在攻城,反反复复拉锯了几个回合,隋军彻底泄气了,变成了围城战,而大隋水军则一路顺风直扑平壤城,大将来护儿轻而易举攻破平壤杀进城里,见到金银就抢,哪知这正是高丽人的诱敌深入关门打狗,隋军烧杀抢掠正玩的热闹,埋伏起来的高丽精兵冲出如砍瓜切菜一般,杀进城里的隋军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千于人逃出。
随后大军又遇到了军粮短缺的困难,隋军携带了100天的粮食,过于沉重,很多士兵带不动只好将粮食就地埋了起来,但是随着战争的深入,粮食开始不够吃了,正巧高句丽的丞相乙支文德前来求见,他代表高句丽国王前来投降,实际上是来试探隋军。大将军于仲文出发之前,隋炀帝给了他一道密旨,只要是高元和乙支文德来军中投降,就地拿下。于仲文正准备动手的时候,军中的慰抚使、专门负责受降的尚书右丞刘士龙却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皇帝的目的是威服高句丽,现在高句丽要投降我们却要抓对方来使,不道德。以后高句丽其他各道就更不敢投降了。
二人正在争执不下,乙支文德却已经悄悄的溜了,他发现隋军士气不高,粮草不足,高句丽还可以和隋军拼一拼。乙支文德溜走了之后,于仲文忙命人去追,他派人前去告诉乙支文德,说他还有话没说完,希望乙支文德再回去一趟。但这个老油条早溜得连影都没了。
于仲文一看放跑了乙支文德,知道闯了祸,下令大军前进攻取平壤,到了平壤城下,高句丽又投降了,于仲文看粮草短缺接受了投降,大军回撤辽东,刚一开拔,高句丽大军四面包抄,穷追猛打,这时隋军士气全无,一路溃逃,跑到鸭绿江边才遇到接应的隋军。公元613年隋炀帝下旨大军回撤,隋朝唯一的收获就是设置了辽东郡,将辽东半岛纳入到大隋的版图之中。
深入辽东战场的30万隋军,只有2700人撤回,还有七十多万军队在后方待命,炀帝回到洛阳,先杀了慰抚使尚书右丞刘士龙,将于仲文贬为庶民,隋朝也在第一次远征高句丽中大伤元气,为大隋灭亡留下了巨大的隐患,但是隋炀帝的宏图霸业还没实现。
请看下回杨玄感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