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年那会儿,清朝在康熙皇帝的治理下可火了,简直就是繁荣昌盛,各国都来朝拜,整个国家都安安稳稳的。
七月,天气热得跟火炉似的,紫禁城里更是热气腾腾,皇帝都觉得快受不住了。
康熙帝想了想,还是跟往年一样,打算去热河那儿避避暑。
这次啊,康熙皇帝在半道上突然下了一道特别的命令。
他想要武英殿的总头儿赫世亨,去找那个最近才到北京来的意大利人多罗主教,要个叫“绰科拉”的玩意儿。
这“绰科拉”呀,其实就是我们今天常吃的那个甜甜的巧克力!说到巧克力,是不是立马就想到了它那诱人的味道呢?没错,它就是“绰科拉”的化身,让我们一吃就停不下来!
赫世亨可真卖力啊,忙前忙后地还写了一份近九百字的说明书给康熙。结果你猜怎么着,康熙看完之后,竟然直接问这药有啥效果。
赫世亨的“说明书”里到底写了啥?为啥这位帝王会突然心血来潮想吃巧克力呢?咱们来聊聊这其中的奥妙。
【一、神秘的“绰科拉”:是饮料,还是药方?】
康熙三十二年的时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不小心得了场病。
这病吧,算不上什么大病,但也不能说它小。它就是那种让人挺头疼的疟疾。
那时候,这病可真是个难搞的家伙,太医院的医生们想把它彻底治好,一点儿不留,可真是花了不少心思和力气呢。
就在这时候,一个外国传教士神秘兮兮地拿出了一个宝贝,名叫金鸡纳霜。
金鸡纳霜其实就是“奎宁”,一开始是南美洲秘鲁那儿的特产。后来啊,传教士发现了它,就把它带回了欧洲。就这样,金鸡纳霜就在欧洲传开了。
这种树的树皮里能提炼出有用的生物碱,它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特别牛。你知道吗,在二战那会儿,它可是帮了大忙,作用可大了!
这传教士带来的药,真是神效啊!康熙吃了以后,病马上就好了,真是解了个大难题!
从那会儿开始,康熙帝对西洋药就变得特别感兴趣了。
多年后,一群意大利传教士到访,还带来了美味巧克力呢!
那时候,中国人把这东西当成一种药材,给它取了个音译名字,叫“绰科拉”。现在听起来可能有点奇怪,但那时候这就是大家对它的称呼。
“绰科拉”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其实就是一种液体啦。
最早啊,这可是墨西哥人的宝贝。后来啊,十六世纪的时候,欧洲探险家们发现了新大陆,就把这神奇的东西带回了西班牙。西班牙人一看,觉得这玩意儿不错,就加工了一下,变成了好喝的饮品。
把可可豆磨成粉,再加点水、糖和香精,这几颗普通的豆子就神奇地变成了法国超流行的“养生秘籍”。真的挺有意思的吧!
1644年那会儿,就有专家写论文夸这种饮品,说它营养超丰富,喝了能补充体力,比肉汤还金贵呢!不过啊,为了健康,每天别超过两杯哦。
后来呢,人们又在巧克力里加了胡椒粉和葡萄酒,觉得它能治肺痨,就这样,这个“神奇”的药方传到了英国。
商人们眼瞅着机会来了,赶紧行动起来。他们给原本苦涩的饮品里加了牛奶和糖,还把它做成固体,这样口感就更好了,大家也更爱喝了。
巧克力这东西,大家现在都很熟悉了,它其实就是这么一步步演变过来的。
1704年冬天,传教士铎罗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
康熙一见到这位从远方来的客人,心里特别高兴,赶紧热情地招呼他,让他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宴会狂欢结束后,两个人好像就没啥交集了。直到第二年夏天,皇帝在去热河避暑的路上,才又想起了他,仿佛好久不见的老朋友。
康熙皇帝一声令下,武英殿的总监造赫世亨就接到了任务,他得帮皇帝去讨要些东西。
其实啊,康熙是让赫世亨去找铎罗要一种西药,那药名儿叫“deriyaga”,是从满文音译过来的,可到现在咱们也不知道这药到底是干啥的。
康熙在圣旨快结束时,对赫世亨说:“赫世亨啊,你要是去铎罗那儿,看到有绰科拉的话,别忘了带点回来给我尝尝。”
皇帝突然有了新想法,赫世亨哪敢有丝毫的马虎,赶紧认真应对。
他找到了铎罗,得知那儿有150块巧克力。他挑来挑去,最后选了50块最好的,打算送给康熙尝尝。
为了让皇帝开心,他可真是在包装上费了不少心思呢。
赫世亨从铎罗那儿打听到了欧洲有钱人吃巧克力的讲究方法,他马上吩咐手下打造了一套银器,专门用来装巧克力。这样,他们就能像欧洲人那样,用高大上的方式来享受巧克力啦!
他还特地用黄杨木精心制作了搅拌签子,装进一个特别好看的柳条匣子里,然后一起送到了皇帝那儿。
但他心里明白,光有这些还不够呢。赫世亨真是个细心的人,还特地附了一封“说明书”,真是周到!
他在奏折里,先是把这段时间的工作情况都给大家说了说。
赫世亨说,他都是从鲍忠义那儿打听到的这些关于巧克力好处的信息。
“鲍忠义”这名儿听起来像是中国名儿,但其实它是音译过来的。这位老兄啊,其实是个从西洋过来的医师。
鲍忠义给赫世亨介绍,巧克力是美洲和菲律宾那边来的,得用可可豆和另外八种东西一起才能做出来。赫世亨为了让皇帝高兴,还特地列出了这八样东西,还特地标出了三种重要的:肉桂、秦艽和砂糖。
他说啊,这三样东西咱们中国就有,可是另外那五种,可都是进口的,咱们国内可是找不到的。
搞明白了原材料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琢磨如何把这些材料变成美味的巧克力啦!
赫世亨坦诚地跟康熙说,关于那八样东西的比例和用量,他真的是一无所知,到现在也还没拿到具体的配方呢。
他很快就转了个话题,说他对制作的一些工艺已经搞清楚了。
赫世亨说,想喝绰科拉,得先把它放到铜或银的罐子里煮,再加砂糖弄成糖水。最后呢,用黄杨木的捻子搅一搅,就能喝了。
为了证实这个说法是不是对的,他又跑了一趟,找到了葡萄牙的传教士徐日升。在徐日升那儿,他也得到了同样的答案,这才放心地告诉康熙皇帝。
说到这绰科拉的口感啊,赫世亨就用鲍忠义教他的那句话来简单说说,那就是:这玩意味道温和,又甜又苦,真是别有一番风味呢!
赫世亨觉得自己准备得特别周全,一切都妥当了,于是满怀期待地等着皇帝来夸他几句,心里美滋滋的。
谁曾想啊,康熙皇帝看到这篇饱含深情的“小作文”,却表现得相当冷淡,一点都没被感动到。
他直接批评赫世亨说:
前面说了一大堆花哨的东西,但关键的问题一个没说清:这绰科拉到底能治啥病,有啥好处?这工作做得太水了,得重新来过,好好说说它的好处才行。
康熙眼里,绰科拉可不是随便什么喝的饮料,它可是实实在在的药呢!
赫世亨在聊药物时,却一句都没提疗效,这明显是重点没抓到,办事不太靠谱啊。他得知道,作为药物,疗效才是最重要的。
这封回信可把赫世亨给吓坏了,他赶紧按皇帝的吩咐,重新去打听消息。
【二、自有妙方:康熙不屑绰科拉】
没过多久,康熙皇帝就再次收到了赫世亨写来的奏折。
但这次啊,皇帝一看折子上的第一句话,眉头就皱起来了。那句话说的是:“绰科拉可不是药啊。”
为了让康熙皇帝开心,赫世亨可没闲着,他到处跑,找了一大堆传教士问绰科拉的事儿。费了好大劲,他终于搞到了这份详细的报告。
可是啊,报告上的内容,康熙看了还是觉得不太满意呢。
赫世亨给康熙解释,那个绰科拉呀,它其实并不是药,就是一种茶啦。
他说,在国外,每天喝上一杯或两杯绰科拉,对身体特好。不论年纪大的老人家,还是胃不太好的朋友,甚至拉肚子、感觉身体有寒气的,都可以喝。绰科拉不仅好喝,还能帮咱们消化,缓解肚子里的积食,真是不错呢!
不过,绰科拉这东西,喝的时候也得注意,不是随便啥时候都能喝的。
身体有病的得注意啦,像得了痨病、痔疮流血或者气喘的,千万别乱喝东西,不然病情可能会更严重,对恢复可没啥好处。大家一定得记住啊!
赫世亨费尽心思,搜集了这些情报,然后心里七上八下地把折子呈给了康熙。他也不知道康熙看到后会有啥反应,真是让人捏把汗啊。
不过,康熙的反应更冷淡了,他只是简单地回了三个字:知道了。感觉他对这事儿不怎么上心啊。
大家都不知道赫世亨送的50块巧克力康熙吃没吃,但有一点挺明显的,康熙根本看不上这东西,估计也不太喜欢。
后来康熙皇帝再也没下过命令,让下面的人给他送巧克力了。所以从那往后,巧克力就不再是贡品啦。
巧克力首次来中国,结果却没能成功,就这么告一段落了。
直到近现代啊,张德彝第一次出门远行,这个才又重新被人们给看到了。
那会儿,张德彝刚在同文馆学完课,就给光绪皇帝当外语老师了。
同治五年,这位十九岁的小伙子被清政府选中,去欧洲各国游玩了一圈。在游玩过程中,他居然又碰到了当年康熙帝没理的那个绰科拉,他就把这东西翻译成“炒扣来”了。
张德彝去欧洲旅行时,每天都会在日记里记下他看到的新鲜事。其中有一天,他特别提到了欧洲人的早餐,说有一大壶“炒扣来”,看起来挺有意思的。
那个时候的中国人啊,虽然过的是平凡的小日子,可处处都觉得新鲜,到处都让人惊叹不已。
不过啊,那时候的清朝已经开始慢慢不行了,康熙那个辉煌的时期,早就过去好多年了。
多年以后,再次看到同一样东西,我们翻开历史书,回忆那些交错的瞬间,想想过去那些漫长的时光,真是让人心里五味杂陈,感慨万千啊。
不过啊,那时候的康熙皇上可能没想到以后会发生啥。他嘛,作为那么牛的盛世君王,当然有理由感到骄傲啦!
康熙皇帝觉得,这西洋的绰科拉,其实就是个能养身的茶,咱们华夏大地上,最不缺的就是各种养生茶了。
哎呀,折腾了半天,才发现这东西原来不是什么灵丹妙药,就是我们平时不太爱喝的那种茶。
这么一想,康熙就觉得没啥兴趣了。他这人,本来就不爱吃什么养生药。你知道,满族的老传统就是注重饮食调理,不靠吃药来养生。
他曾经狂妄地说过,那些爱吃补药的人,跟那些只喜欢听奉承话的君王没啥两样。你说这世界上,哪有只爱听好话,却真的能受益的人呢?
所以,他果断地告诉大家:“朕可从不吃啥药。”
这么说来,康熙皇帝对巧克力不感兴趣的态度,其实也是有原因的,咱们也能找到点线索。
康熙皇帝啊,他可不是那种爱乱吃补药的人。更有意思的是,他还反过来帮赫世亨治过病呢,真是让人佩服他的医术和智慧啊!
赫世亨平时主要负责帮康熙皇帝管理图书和刻印书籍。他工作期间,刻了好多皇帝指定的书,最有名的就是《十三经注疏》和《二十四史》。这些书后来被人们叫做武英殿本,特别有名,影响也很大。
不过啊,有一天赫世亨突然生病了,啥也干不了了。康熙知道了这事,心里特别着急,特别关心他。
赫世亨觉得上司真关心他,心里挺感动的。他告诉来问候的人,早上的时候他冷得够呛,可到了中午,心里就像火烧一样,热得难受,怎么睡都睡不着,吃饭也没胃口。
康熙派人过来问他情况时,他刚喝完一碗粥,但身体还是疼得厉害,感觉特别虚弱,走路都走不动。
不过说起来,跟康熙比,赫世亨这人啊,那可真是个养生高手!所以啊,他当年才能洋洋得意地给康熙写了几百字,好好介绍了一下巧克力这好东西。
康熙皇帝实在看不下去了,他决定亲自来管管赫世亨的病情。他告诉赫世亨,别再整天想着那些滋补的东西了,试试食疗吧,吃点对身体好的食物。
他让人给赫世亨送去了狍子肉和黄雉,还特地叮嘱说,别再只喝那清汤寡水的菜粥了,现在得靠吃东西来养身子,好好补补气血和元气,药就先别用了。
这是皇帝赏赐的宝贝,赫世亨虽然不太情愿,但也不敢不吃。没想到吃了以后,身体竟然神奇地好了很多!真是太神奇了!
康熙高兴坏了,在批阅奏折时写道:之前还以为赫世亨这病够呛了,没想到现在听说他恢复得挺好,真是太好了!
于是,他赶紧抓住时机,再给赫世亨送去了十尾螂鱼。没想到才过了一个星期,赫世亨就已经完全康复了。
他写信给康熙感谢说,多亏了皇帝帮忙调理身子,他现在胃口好多了,能走路也能正常吃饭了。
赫世亨可能说了些好话哄康熙开心,但不管咋样,康熙对养身可是有自己的一套看法的。
这看起来就像是清朝那几代盛世皇帝们的一个传统,他们都继承了这样的习惯。
康、雍、乾这三位皇帝,他们都觉得自己在医学方面挺有研究的,所以啊,经常和太医院的医生们争论不休,吵个不停。
他们给太医的批文里,经常看到“早就该治了”这种埋怨。而且,他们还会说太医医术不行,有时候还会冷嘲热讽,说什么“最后还是治死了”这样的话。
这究竟是种实实在在的自信,还是一种没啥根据的自大,短时间内,还真说不清楚。
不过这事儿吧,正好儿说明了康熙为啥子不稀罕巧克力。
虽然这样,康熙皇帝还是对那位给他带来巧克力的铎罗先生好好感谢了一番。
他给了铎罗好多超棒的宫廷美食,真是太大方了!为了表示感谢,铎罗还给皇帝写了封感谢信呢。
在信里头,他挺风趣地说,上次康熙爷赏的东西,让他吃得特别开心,这回又得了恩惠,他这瘦小的身板儿估计得胖一圈了。
大家可能不知道,康熙有个习惯,那就是特别优待传教士。这跟他给人的印象可能不太一样,但事实就是这样。
他可不是那种自大的东方国王,反倒是个对西方啥都好奇的皇帝科学家。他爱学习,对新知识充满渴望,喜欢钻研各种科学玩意儿。
他跟传教士打交道的时候,你就能看出他的特点。
【三、中西之间:康熙与传教士】
康熙皇帝在位时,紫禁城的很多地方都有西方传教士在溜达。
他们啊,有的就在钦天监忙着编历法、造天文仪器;有的在宫里修钟表和其他机械;还有的更厉害,直接当上了皇子们的老师,教他们画画、音乐什么的。
翻译大神们也陆续登场啦,他们就像一座桥,把东西方文化紧紧连在了一起。
康熙皇帝在收到铎罗送的巧克力一年后,听了传教士张诚的主意,决定找些传教士来帮忙,给大清画张全国地图。这下子,大清的地盘就能看得更清楚了!
十年后,《皇舆全览图》终于搞定了,这次可是好多传教士一起努力的成果,得有十多人参与呢!
他们用了西方的地图制作技术,像经纬图法、三角测量法和梯形投影法这些高级方法,成功在全国找到了六百多个关键的经纬点。这样一来,他们测绘的面积特别广,超过了一千万平方公里呢!
哪怕放在现在这么高科技的时代,这依然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呢!
后来啊,传教士马国贤把这份地图带到了欧洲,结果这地图就成了那时候欧洲出版中国地图时,最靠谱的参考样本了。
除了这些,康熙皇帝对数学和几何学也是特别感兴趣。
他不仅啃过那本《几何原本》,还跟张诚他们一起琢磨过天文现象呢。这哥们儿可真是个学霸,啥都懂!
这些传教士每天都得进宫,给康熙上课,一讲就是两三个小时,不管刮风下雨都不停。可见康熙对学习的热情有多大啊!
康熙帝为了让传教士们能更好地施展才华,还特地给他们准备了个化学实验室呢!
实验室里摆满了银制的实验器材,方便他们研究西药。传教士们不光用金鸡纳霜,还治好了康熙的心脏病和上唇肿病,真是太厉害了!
康熙皇帝可不止是个政治家,他对音乐和绘画也挺有研究的。徐日升这位大名鼎鼎的宫廷传教士,他还有个身份就是乐师。康熙特别欣赏他,夸他是难得的奇才,还帮着他写了一本讲外国音乐的书,一起收进了《律吕正义》里头。
康熙皇帝可是个开明的君主,他支持南怀仁勘测京郊万泉庄的灌溉工作,还听了传教的建议,推广种植牛痘。他还在北京建了好几个气象站,这些做法在当时可是超级前卫的。
康熙和传教士们之间关系挺铁的,他们之间有很多互动。而且,康熙对西方文化真的超好奇,总是想了解更多。
康熙皇帝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吃到巧克力的人,这事儿可不是碰巧哦。
其实,那颗小小的巧克力,就像是个小小的窗口,让我们窥见那个大时代的风貌。在康熙那个年代,发生这样的事情,完全是理所当然的嘛。
不过说实话,康熙对传教士的支持,说实话啊,主要还是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政治需要,而不是真心想推广科学。这多少让人觉得有点遗憾。
这些超厉害的技术啊,大多数时候都是给宫廷里用的,或者是用来加强统治的。这样一来,大家就不太知道它们了,它们就没能走进普通人的生活里。
康熙对巧克力的看法,可能就说明了这么回事儿。
想了解,但总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好像啥都不看在眼里。这个皇帝啊,总是被那种“天朝上国”的光环笼罩着,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因为这个光环。
#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