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由于封建历史时期是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度,因此皇室子弟对于皇权是非常渴望的,所以历朝历代的王室中,经常会出现因为皇位而争的头破血流的现象。要说夺嫡之争,最为惨烈的当属康熙年间了。
满清朝廷是少数民族出身,虽然满清朝廷并不是绝对的嫡长子继承制,但是由于当年的康熙皇帝想要弥补皇后,因此早早地立了太子。但是由于康熙皇帝又是一位非常严厉的君王,他对于子女的教育非常的重视,所以在他的培养下,子女们个个非常优秀。如此一来就显得太子过于平庸,而康熙皇帝又对太子寄予厚望。
或许是恨铁不成钢,因此康熙皇帝屡次敲打太子,这给了其他皇子一个错误的信号,其他皇子们认为太子已经失去了圣心,他们或许有可能取而代之。同时由于康熙皇帝已经年迈,他对于亲情极度渴望,所以在他没有强烈的干预情况下,导致了夺嫡之争。
这次夺嫡之争差点撼动了满清王朝的根基。看自康熙皇帝缔造了康乾盛世,但是由于其晚年的不作为,导致满清朝廷外强中干,当康熙皇帝撒手人寰之时,一位果断狠绝的君王登基,稳定了朝局,这便是雍正皇帝。
后世之人对于雍正皇帝的评价,大多都是铁石心肠,甚至是为了皇权,不惜举起屠刀,对准自己的亲生兄弟。自从雍正皇帝继位之后,遭到他杀害的兄弟不在少数,因此后世之人总是愿意把雍正皇帝和康熙皇帝一起对比,而二者之间对比鲜明,康熙皇帝仁慈而雍正皇帝心狠手辣,这也是雍正皇帝备受史书诟病的一大原因。
但是康熙皇帝的子嗣,尽管有一部分遭到了雍正皇帝的屠杀,可是仍然有一个人手握重兵,但是却不参与党争,甚至在雍正年间仍然受到重用,他便是皇12子允陶。皇12子允陶的生母地位低微,仅仅是庶妃。
按照清朝的礼仪,身为庶妃的生母是无法亲自抚养自己的孩子,因此允陶从小就不在生母身边接受教育。康熙皇帝亲自为允陶找了一个抚养的人选,这个人曾经历经三朝,而且深受康熙皇帝的尊敬,这便是孝庄太后的侍女苏麻拉姑。
从这一点我们就能够看出,康熙皇帝非常的重视允陶,对于康熙皇帝来讲,他这样做是一举两得,既保证了自己的儿子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将来长大成才。同时又尽了孝道,由于苏麻喇姑年事已高,康熙皇帝希望能让她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
允陶在苏麻喇姑的教育下,他知书达理,对君王忠诚,从来没有不轨之心。而且在面对众皇子的夺嫡之争,允陶也能够置身事外。用现在的话讲,允陶是一位比较佛系的青年。
或许是因为苏麻喇姑的教育,亦或者是允陶自知自己出身低微无能与其他皇子争宠,所以他一直明哲保身。在太后去世的时候康熙皇帝甚至把操办配太后的丧仪这样重大的事情都交代给允陶,没想到允陶虽然年纪小,但是却出色的完成了,这也让其他皇子看到了他的能力。
康熙皇帝对于允陶的成长非常的满意,后来慢慢地交付给他更多的任务,但是虽然肩上的担子重了,允陶并没有参与党争,这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由于允陶并没有参与当年的夺嫡之争,所以对于雍正皇帝来讲,他并不是自己的劲敌。
因此到了雍正年间,允陶也一直非常安全。同样的,允陶也一直非常忠诚地侍奉雍正皇帝,雍正皇帝交给他的所有任务,他都兢兢业业地完成,在雍正皇帝期间,他被封为果郡王。
当雍正皇帝去世之后,乾隆皇帝继位,而乾隆皇帝也非常尊敬自己的叔叔允陶,甚至乾隆皇帝给予允陶很高的评价,他认为允陶是一个一心一意为家国社稷着想的君王,甚至想要把他封为亲王。
总结:由于允陶这些年来的作为,所以一切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地被封为了亲王。去世的时候78岁,是非常高寿的年龄了,同时还得到了乾隆皇帝亲赐的谥号。相比较康熙皇帝其他的子嗣,允陶的一生是令人羡慕的。
虽然他的出身不高,起点并不如其他皇子一般,但是他赢在了出色的人品,以及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上面。在一个尔虞我诈的皇室中,允陶能够全身而退,保全自身,足见其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