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狂飙飞车》上映五天,凭借良好的口碑,排片和票房持续增长,内地票房预测已从最初的1亿上调至2.58亿。如今,中国观众对好莱坞大片的期待已降至冰点,以至于今年上半年没有任何一部好莱坞电影突破5亿大关。即使是“硬核”阿汤哥的《壮志凌云:独行侠》,凭借高空特技作战,也仅勉强收获4.55亿票房。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经过长期的观影培养与教育,已经深刻影响了好莱坞的创作态度。为了获得中国观众的认可,影片的质量与诚意必须达到新高。《F1:狂飙飞车》便是这种转变的产物。
尽管电影中的文戏篇幅不多,但如果要用四个字概括这部作品,那就是“爽就完了”。赛车画面真实、震撼,带有强烈的沉浸感,令人热血沸腾。之所以如此真实,源于影片在F1赛道上的实地拍摄和真实的F1赛车参与拍摄,更有多位职业赛车手的参与。传闻,几位主要演员也是亲自上阵驾驶赛车。但更倾向于认为,这其实是营销的噱头。毕竟,考虑到好莱坞电影一贯严苛的片场管理,赛车的高速漂移、碰撞、翻车等特技动作,应该是由特技演员或职业赛车手完成的。
电影的焦点之一是其“IMAX特制拍摄”这一营销亮点。IMAX,作为高端影像技术的代表,一直以来都被特效大片冠以“IMAX特制拍摄”的名号,以此来增加其商业价值。《F1:狂飙飞车》也不例外,电影海报上醒目的字体便大肆宣扬这一点。而在国内,片方通过不断强调“IMAX特制拍摄”来吸引观众,甚至让许多影评人在影评中着重提到IMAX的独特视觉效果,进而引导观众选择价格更贵的IMAX影厅。
试想,影片口碑爆棚,热度持续上升后,观众之间的对话场景可能是这样的:
“小帅:我昨晚看了《F1:狂飙飞车》,太刺激了,你看了吗?”
“小美:我在家附近的影院看了。”
“小帅:什么?你居然没去IMAX!这部电影可是IMAX特制拍摄,怎么能错过?”
……
不去IMAX似乎成了一个无法原谅的错。
那问题来了,所谓的“IMAX特制拍摄”到底是怎么一回事?IMAX影厅真的就是《F1:狂飙飞车》的最佳选择吗?
首先,让我们从IMAX公司说起。IMAX,诞生于1970年,其首部电影《虎之子》亮相后,便宣扬“更大、更清晰、更有沉浸感”的理念。早期,IMAX技术主要应用于科技馆、展览馆等场所,后来逐步进入电影放映领域。IMAX的全产业链设计,通过从镜头到放映机的完善布局,使得影像质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清晰度与震撼力。IMAX的独特性,体现在其使用了特殊的65毫米底片及摄影机,并通过DMR技术转印成70毫米胶片,提供给观众极为震撼的视觉效果。然而,随着数字放映的崛起,传统的IMAX胶片放映逐渐被替代。
让我们回忆一下,曾经的《阿凡达》通过IMAX技术展示了其无与伦比的画质,迅速让IMAX成为全球电影技术的象征。全国只有三台IMAX胶片放映机,北京、上海和东莞各有一套。当时,观众为了体验这种超高画质,甚至通宵排队,东莞万达影城也曾因为设备故障让经理下跪道歉,成为影迷热议的话题。
然而,IMAX胶片放映的高成本及繁琐的设备维护,使得其逐渐被数字放映取代。尽管这样,IMAX仍旧坚持自己的“商业路线”,推出了数字放映设备。然而,IMAX数字放映机的分辨率通常为2K,远不如当年的胶片分辨率的6K至8K。即便如此,IMAX依然以“激光光源升级”来提升亮度,但激光技术的散斑问题却始终没有解决,画质在某些情况下反而有所退步。
随着数字放映的普及,IMAX逐渐开放了更多的摄影机品牌合作,将ARRI的ALEXA65等主流摄影机纳入“IMAX认证”计划。尤其是近几年,一些影片也大胆宣称自己为“第一部全程采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国产电影”,这无疑是对观众的一种误导——《F1:狂飙飞车》便属于这种范畴。
事实上,IMAX公司推出的“IMAX特制拍摄”概念,充其量只是将一些主流摄影机进行合作认证,强调它们符合IMAX标准,却忽视了这种合作带来的实际效果。以《F1:狂飙飞车》为例,影片主要采用了索尼威尼斯二代摄影机,这款机器虽具备8K分辨率,但与IMAX胶片的细腻程度无法相提并论。
事实上,IMAX的“多出26%画幅”这一说法,主要是为了突显IMAX银幕较普通影院银幕在画幅上的优势。但仔细分析,IMAX的这一策略实际上是在牺牲普通版本的观众利益,避免了更大的画幅在普通版本中展现。
从而不难得出结论:所谓的“IMAX特制拍摄”更像是一种巧妙的市场营销手段,旨在通过“IMAX”这个名头,吸引更多的观众选择价格更高的影厅。对于《F1:狂飙飞车》这样的影片而言,选择IMAX影厅并不意味着获得了最佳观影效果,相反,一些其他影院的“MAX”厅或杜比影院,提供的观看效果可能更加值得选择。
因此,在性价比的考虑下,只要银幕足够大并且能够保证放映质量,选择合适的放映厅即可。真正值得一看IMAX的影片,可能还得等到诺兰的《奥德赛》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