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章太炎在《苏报》上,对慈禧、光绪破口大骂。慈禧勃然大怒,要凌迟他。然而,章太炎躲在租界,就是不出来。慈禧实在没办法,最后想了个歪主意。
章太炎是国学大师,他的学生有鲁迅、黄侃、钱玄同等等。
但他最出名的,不是学问,而是骂人。章太炎骂人,比鲁迅还厉害,指名道姓,大开大合。1903年,章太炎对康有为保皇非常不满,便在《苏报》上写了篇文章,痛斥康有为,顺带把慈禧、光绪骂成“汉族公仇”“跳梁小丑”。
不得不说,这事也就只能发生在晚清。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平民可以公开辱骂皇室。慈禧当场大怒,下令逮捕章太炎,想要把他抓起来凌迟。当然,章太炎也不傻,他躲到了英国租界里,打死都不出来。
慈禧的手伸不进去,但这样忍着,也不像她的风格。于是,她向英租界施压,要求查封《苏报》,并且逮捕办报人。《苏报》的总部就在英租界,但英租界拒绝了慈禧的要求。他们素来讲究新闻自由,而且巴不得抹黑清政府。
按理说,事情到了这里,就僵住了。但慈禧这个人,不到黄河不死心,她想了一个歪主意,还真的让章太炎付出了代价。只是,她自己也成了个笑话。她先派人代表清政府,去英租界打官司,状告章太炎“劝动天下造反”“大逆不道”。最终,租界按照法律流程,查封了《苏报》,并逮捕了章太炎,给他判了有期徒刑3年。此时,慈禧提出引渡,却遭到英国的断然拒绝。某种程度上,英国是站在章太炎这边的。只是碍于压力,他们不得不给他判刑。但英国人非常清楚,此时,若是把章太炎交出去,他势必小命不保。
为什么说慈禧的做法,是歪主意呢?因为慈禧的做法,虽然让章太炎受到了惩罚,可她无疑是把国家的尊严踩在脚底下摩擦。任何一个国家,主权都是不容侵犯的。租界设在国土上,就算了,毕竟打不过人家。现在最高掌权者想要惩罚国民,还巴巴跑去别人的法庭,简直贻笑大方。
按照国际法的观念,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容许外国法庭进行审判。毕竟,国家和国家是平等的,一个法庭,怎么能让一个国家当原告呢?慈禧自然不会想这么多。她可能只想着撒气,却不曾想,自己就成了一个笑话。
值得一提的是,章太炎被关了起来,不仅没损伤他半点名气,反而因为这件事,大家对他更加敬重了。1931年,杜月笙修建家祠,专程派门徒徐福生,去请章太炎写文章,当镇宅之宝。之所以派徐福生,是因为他和章太炎,被关在了同一个监狱。当然,章太炎骂人那么厉害,人也非常傲气。他客客气气招待徐福生,顺手把1000元润笔费,原封不动退了回去。
其实,章太炎非常缺钱,曾经穷到20个月交不起房租,差点被房东驱逐,后来靠着学生帮忙,才解了一时之急。他曾经想要买烟,兜里没钱,就写了个纸条给朋友,借2块钱买烟。另一个朋友问他:“既然开了口,为何不多借点?”章太炎摇摇头:“我和他只有2块钱的交情,多了怕借不到。”不过,最后,章太炎还是给杜家祠写了一篇《高桥杜氏祠堂落成记》,还非常得意,自诩“传世之作”。章太炎写这篇文章,倒也不是为了钱,主要是杜月笙太会办事了。
徐福生失败后,杜月笙就找到了章太炎的学生陈存仁。这个陈存仁,就是之前帮章太炎交房租的学生。他太了解老师了,因此绝口不提钱的事,天天和老师聊游侠,然而顺势讲一讲杜月笙的故事。等时机成熟,他就对老师说:“太史公在《史记》上作过一篇《游侠列传》,老师何妨为杜先生的祠堂落成做一篇文章,做镇宅之宝?”就这样,章太炎开开心心,花了40分钟,一挥而就。此后,杜月笙特地拜访章太炎,彬彬有礼。而另一边,陈存仁就把1000元润笔费,悄悄塞给了师母。
因为相谈甚欢,章太炎还给杜月笙赐名。此前,杜月笙叫杜月生,非常普通。章太炎便取《周礼·眠嘹》中的,“凡乐事,播镛,击颂磬、笙磬”,为杜月笙取了个大名“杜镛”,让他号“月笙”。这样,既保留了乳名的原音,还寓意着发扬光大,典雅不俗。就这样,凡是公开场合,杜月笙都用“杜镛”二字签名。而他也常常用各种途径,给章太炎送钱。
章太炎的生活有了保障后,就开始设立“章氏讲学会”。许多社会名人都给他捐款,鼓励他四处讲学,其中张学良捐了3000,孙传芳捐了2000。1936年,章太炎去世,享年67岁。他的一生,弟子无数,尤其愤恨日本侵略中国,经常赞助抗日救亡运动。他骂了很多人,袁世凯称帝时,他站在新华门外,破口大骂一个小时,最后被软禁于龙泉寺。民国虽乱世,依然有铮铮铁骨。在爱国这件事上,章太炎也算守住了底线。你怎么看?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