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载沣成婚后带着媳妇进宫谢恩,慈禧拿出首饰盒让侄媳妇随便挑,之后就板起脸教训,让她孝顺好婆婆。两人临走,慈禧特意叮嘱载沣,“你媳妇要敢欺负你,告诉我,我给你做主!”
载沣,道光皇帝第七子醇贤亲王奕譞的第五子,光绪皇帝同父异母的弟弟,慈禧的亲外甥,溥仪的亲生父亲。
这样显赫的身份,在当时的大清朝找不出第二个。
可这样的身份地位,为何还需要慈禧做主?这要从载沣结婚说起。
当时载沣奉慈禧太后懿旨与荣禄的女儿成婚,婚礼声势浩大,不光慈禧随了丰厚大礼,就连被幽禁的光绪也高兴地随了礼。
婚礼后,这对小夫妻进宫谢恩,慈禧连忙打开保险柜端出自己的首饰盒让侄媳妇随便挑。
可刚赏完,她就板起脸教训新媳妇,“你要好好孝顺你婆婆,尊敬丈夫……”巴拉巴拉说了一堆。
说到这里也许读者们会好奇,只孝顺婆婆吗?公公呢?
其实,醇贤亲王奕譞当时已去世十几年了,也就不用孝顺了,而奕譞的老婆是慈禧老佛爷的亲妹妹,自然得好好孝顺。
然而,慈禧虽然嘴上说要替载沣做主,心里却很希望载沣是个怕老婆的,因为她对这个侄媳妇寄予厚望。
事实上,载沣的老婆瓜尔佳幼兰,是慈禧的养女,飞扬跋扈惯了,慈禧一番教训,她却左耳进右耳出,权当耳旁风了。
刚嫁进醇王府,她就叫来管家,宣布了两件事。
其一,她吃不惯王府的饭,要撇开婆婆、丈夫自己出钱开个小灶,单做单吃。
其二,以后府里所有下人要管她叫“老爷子”,她说什么就是什么。
这一番操作,还真有点慈禧养女的作风,载沣自打结婚后就从一个王爷变成了一个忍气吞声的“小媳妇”。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记载过一件事,载沣的“小媳妇”形象被展现地淋漓尽致。
一天晚上,载沣回到家里发现没关窗户,于是质问太监,为什么不关窗户?怎料,太监竟振振有词地答,“老爷子还没回来,不忙关?”
载沣一听,差点气炸,就罚太监跪着。
一女仆替主人鸣不平,痛斥跪在地上的太监,“要是老爷子,还不把你打成稀烂!”
不过,闹归闹,瓜尔佳幼兰终究没有辜负慈禧的期望,婚后三年多就生下一子,也就是后来的溥仪。
《清德宗实录》记载,溥仪的名字是光绪亲自过问后取的。
彼时,慈禧71岁,而让溥仪取代不听话的光绪成为另一个“儿皇帝”,然后让载沣辅政,就是慈禧的如意算盘。
那么,慈禧为何选中载沣呢?
其一,是身份,即是显赫的皇亲,又是溥仪的生父,老子辅佐儿子,再天经地义不过。
其二,性格软弱,好拿捏。对慈禧而言,只有好拿捏,才不会对她这个老佛爷生出二心。
其实不管是支持慈禧的、还是支持光绪的,因为载沣的身份,这两方势力均能接受。
载沣道也不负众望,虽然学识不错,满语又很好,但仍然很好学,1901年出使德国后还学了不少西方的科学知识。
鉴于此,溥仪出生后,慈禧便有意提拔,不到一年,载沣就从一个实习军机大臣成了首席军机大臣。
他就这样被慈禧推上了“执政”的舞台,不过3年,他就成了皇族口中“断送大清江山的人”。
【九仙月】
徐世昌曾评价载沣:大清亡在一班“小爷们”身上,而小爷们的带头大哥正是身为监国摄政王的载沣。
其实,在当时大清本就气数已尽,说是载沣断送的毕竟有失偏颇。
客观来说,载沣固然加速了清朝的灭亡,但与儿子溥仪相比,他也是一个有民族气节的人。
1934年,溥仪在日本人扶持下登基,建立伪满洲国,载沣带着儿子溥任赴东北劝说溥仪远离日本人。
他语重心长地对溥仪说,“别拿日本人当傻子,他们不是好东西,不会打下江山让你做坐。不如当个百姓算了,起码活得像个人!”
可溥仪不仅不听,还要让家人都留下。
日本人更是开出了每月1万元车马费的条件,让载沣留下。可载沣宁愿回天津靠变卖家产维持生计,也没答应日本人。
所谓,人看后半截,晚节不可丧。
我们评论一个人的品行,关键看他能不能守住晚节。载沣纵然一生都被人说软弱,但后来在民族气节上,他比那个皇帝儿子强多了。
那么,你觉得呢?欢迎评论区留言。
关注我,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