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5年,长孙皇后为36岁李世民觅得一15岁秀丽女子,李世民大喜,速速下诏封为充容。岂料,魏征慌忙跑进宫说,“不行!”
一、见妙龄少女,李世民兴高采烈封充容
当时,皇宫上下一片喜庆之气,所有人都在为迎娶新妃忙碌。
魏征小跑着进宫,跪在李世民面前说,自古以来,有道德的君主在眷顾妃嫔的时候,也要想到百姓也有娶妻成家的欢乐,这女子已经许了人家了。
李世民一听惊呆了。
其他臣子一听,觉得魏征怎么能这样,这让皇上的脸往哪搁呀,更何况诏书都已经下了。
左仆射房玄龄给李世民打圆场说道,陛下富有四海,这天下的女子都是陛下的,而且说那女子许了人家也没有证据呀!
这个女子就是郑氏,隋朝骠骑大将军郑权的孙女,通事舍人郑仁基的女儿。
说到这里也许读者好奇,贤明的长孙皇后给36岁的老公找15岁的小姑娘,是心甘情愿的吗?
答案是肯定的,长孙皇后想的是为李世民充盈后宫,繁衍子嗣。
可谁能想到,长孙皇后没意见,魏征却拼命反对。
魏征称郑氏已经许给了陆爽,但陆爽却称两人并没有订婚。
《全唐文》中记载:
太宗闻之大惊,手诏答之,深自克责,遂停策使,乃令女还旧夫.......又陆氏抗表云:“某父康在日,与郑家往还,时相赠遗资财,初无婚姻交涉亲戚。”并云:“外人不知,妄有此说。
李世民很是狐疑,就跟魏征商量,陆爽本人都这么说了,多半就是真的了,我要不就把郑氏娶了吧!
可魏征却仍然摇头。
他告诉李世民,陆爽是将李世民与李渊等同了。
二、冷水泼的有理有据
原来,李渊当初刚平定京城时,宠幸了大臣辛处俭的老婆。
辛处俭气得发颤,指责李渊,你后宫那么多佳丽,却要夺我唯一的老婆,太不道德了。
李渊因此将时任太子舍人的辛处俭调出东宫,任万年县令。
辛处俭为了保全性命,从此就学乖了。
而陆爽怕自己落得跟辛处俭同样的下场,再三表示自己跟郑氏并没有婚约。
李世民听了魏征一番分析,觉得有道理,打算作罢。
然而,不久后房玄龄上书称,经过他的查证,这郑氏与陆爽并没有婚约。
李世民一听,眼睛一亮,娶郑氏的心思又活了起来,但他还是得过魏征这一关。
于是李世民就召见魏征,说这房玄龄都查实了,郑氏与陆家确实没有婚约。
魏征一听,依然摇了摇头,李世民不明白。
魏征毫不迟疑地说,这事牵扯陛下您,朝中大臣去核实的时候,哪敢如实相告啊?
李世民一听,从此作罢,撤回了诏书。
说到这里,也许读者会问九仙月,臣子的本分是在朝堂上辅佐皇上,魏征怎么就敢三番五次去干涉皇上纳妃的事儿,他不怕招祸患掉脑袋吗?
其实不是魏征胆大,而是他在李世民心里与其他臣子压根儿不一样。
三、与众不同的魏征
魏征之所以在李世民心里与其他臣子不同的原因有三点:
其一,李世民因为魏征的意见多次收益。
换句话说,魏征每一次的谏言都让李世民尝到了甜头,所以当魏征就唐太宗封妃这事提出反对看法时,李世民就认为他的反对是有理有据的。
试想一下,如果魏征此前提出的谏言,于李世民没有任何益处,那么魏征在封妃这事上三番五次反对,掉脑袋的可能性更大。
其二,魏征与李世民之间,是君臣亦有着朋友之情。
魏征向来敢于直谏,对李世民掏心窝子的谏言,是难得的贤良之臣。
也可以说,李世民出于对魏征的信任和依赖,允许这个“老朋友”对自己的后宫之事提意见。
其三,魏征本人有才华、有能力、对糟糠之妻不离不弃,很是忠贞。
换句话说,魏征本人很优秀,作风良好,家庭幸福。
倘若魏征养了一屋子小妾,又没能力,那么他阻止李世民封郑氏,只能落得个砍头的下场了。
也正因此,李世民说,魏征是他的一面镜子。
魏征病逝后,李世民痛心疾首,不仅将他厚葬,还亲手拟写了碑文。
然而,谁能想到,半年后,李世民不仅命人砸了他的墓碑,还将魏征之子与公主的婚约直接取消。
四、生前荣宠,死后砸碑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原来,魏征死前将杜正伦与侯君集这两个人保举给李世民,称他俩身负大才,当丞相都不为过,希望李世民能好好重用。
李世民点头答应,魏征死后,就重用了这俩人。
谁知这俩不争气,被重用没多久就获罪了,侯君集甚至有谋反的嫌疑。
历代帝王没有哪个不忌讳臣子结党营私的,李世民因此觉得魏征竟敢举荐这俩名不副实的货,这是举荐同党啊!因此大为光火。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触了李世民的逆鳞。
魏征在世时,不仅将自己给李世民的谏言都整理成册,还拿出来给当时的史官褚遂良看了。
要知道史官可是记录历史的,李世民实在无法接受自己会成为史官笔下那个“只能根据臣子建议行事的皇帝”,这太有损他的明君形象了。
与此同时,朝中那些与魏征有积怨的大臣,纷纷火上浇油借机诋毁魏征,可魏征已死,无法为自己辩解。
于是,李世民就在大怒之下命人砸了魏征的墓碑。
所谓伴君如伴虎,魏征纵然英明一世,也还是难以逃脱贤臣便罪臣的命运。
五、龙有逆鳞,触之必死
其实,魏征之所以从贤臣变为罪臣的主要原因在于,他触了李世民的逆鳞。
所谓龙有逆鳞,触之必死;凤有虚颈,犯着必亡。
《史记》中亦有记载:
“夫龙之为虫也,可扰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人有婴之,则必杀人。
所谓逆鳞,即在龙的喉部以下部位上有倒生的鳞片,如果不小心触摸到,必定会被激怒的龙所杀。
而李世民的这个逆鳞,便是他身为皇帝的“面子”,只可惜魏征在将一生谏言整理成册的时候,忽略了这一点。
倘若他早有计较,也许死后被砸碑这事就不会发生。
只可惜,这世上从来没有“如果”这回事。
其实,任何人身上都有逆鳞,即就是我们常说的“痛处”。
对生活在现代的我们而言,不管是职场上,还是朋友、家人之间相处,都不要去触及别人的“逆鳞”,否则遭殃是自己。
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
关注我,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