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老人走过的地方,必定会留下或深或浅脚印。有的化作城池,有的化作名胜,有的成为镌刻在山石上的岩画,有的成为书写于竹简上的墨痕。而当历史老人经过固阳这片浑厚的大地时,他的脚印化作一一个时代特征鲜明的——村落名称。
生意兴衰 商号店铺坐地生根
随着土地的拓荒垦殖,晋、陕、冀等地走西口的人不断云集固阳。农业生产规模的持续扩大和人口的不断增多,使当地对各种手工业、商业、运输业、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越来越越大,各种商号店铺随之增多。据下湿壕镇后脑包村的《重修关圣庙碑记》记载:“其始,人迹罕到,神将焉栖?自嘉庆戊午开荒种粟,商贾杂处,遂成肥壤,人既殷庶,神亦愿依。”此碑立于道光二年,碑文除记载了后脑包村开荒的时间和商贾杂处的情形,还记载了为重修关帝庙捐施钱物的商号铺户名称,大体可以反映出当时商业随农业开垦而逐渐兴起的情况。此外,随着包头水旱码头的繁荣,大型旅蒙商号也纷纷在途经固阳的商道上设立分号。实力雄厚、管理规范的商家比较注重商誉,在商号起名上也比较讲究。根据当时的起名习惯,商号名称一般为三个字,因取以德行商、义利兼顾、以和为贵、善作善成、恒长久远之意,商号名称里多带有德、义、和、成、永、恒等字,如永德成、德成永、大德恒、义德厚、协和义、仁太和、东元永、永和公、恒兴和、合和明、东胜永等等。相传最早在固阳创业的有十二家字号,《固阳文史资料修编》记述,根据固阳旧城建庙碑文记载的捐施名单推测,十二家字号创业应在清咸丰初年。但笔者从当年修筑包固奔坝沟车马道时的碑记中看到,捐建者就有广义魁、永和公、西永兴、公胜西等商号。此商道始修于道光二十四年,成于道光二十六年,可见固阳一些有名的商号设立时间最晚也应在道光年间。协和义是做“皮庄”生意的商号,皮庄与皮毛店都经营兽皮类商品,但两者间有较大区别。皮毛店是牙行的性质,在买卖双方之间起促进成交作用,是经纪人行业。而皮庄则亲手买卖,囤积大量兽皮兽毛等商品后进行贩卖。到光绪末年,协和义发展成为了包头地区十六家较大的“皮庄”商号之一。随着时光流逝,世事变迁,原本遍布固阳各地的商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但这些商号的名称却作为所在村落的村名被保留了下来。
近年来,有人称在“某某成”村发现土城墙遗址,且听村中年长者讲述,祖上相传村周围确实筑有城墙,在城墙的四个角上还建有碉堡。据此,便认为该村在历史上是重要的城池,村名也应是“某某城”,而不是“某某成”。此一说貌似有理有据,言之凿凿,实则似是而非。需要说明的是,很多商号在固阳经营时已属清朝后期或末期。生逢乱世,盗匪横行,大多商号孤悬于乡野之间,成为土匪劫掠的对象。为保障商号正常经营以及掌柜、店员的人身安全,很多商号高筑院墙,顾养拳脚师傅,看家护院。实力雄厚的大型商号则修筑高墙土堡,并吸纳村民入堡居住,共同抵御土匪劫掠。这些土城一般会在四个角上筑上堡垒,堡垒上留有射击孔,以便守护者用弓箭、火铳、洋枪的武器阻止来犯者登城。如,广义魁、银号、永和公、永德成、协和义等商号均建有或大或小的类似土堡,当地人一般称之为“土围子”,从形式上看确实是一座城池。但据此就认为,村名应为“某某城”,那就有违历史本真了。如以此将村名强行更改,以图一时“煊赫”,就更是对村落文化传承的一种破坏了。事实上,固阳历史上以“成”命名的商号十分普遍,如日兴成、三元成、巨和成、天盛成、永德成、大成西,等等。其中大成西分号众多,遍布包头各地,仅固阳境内保留为村名的就至少有三处。遗憾的是,像永德成、大成西这样负有盛名且在《绥远通志稿》中明确记载为固阳境内村落名的称谓,现在很多时候被写作“永德城”“大城西”了,也许过几年就彻底“更名改姓”了!值得注意的是,此类事情已有前车之鉴。如,原大庙乡的长发城、玉元城两个村村名中用“城”字时日已久,不知道这两个村的村民中还有多少人清楚,他们的村名其实来源于商号“长发成”“玉元成”?成书于1943年的《萨拉齐县志》在“萨拉齐县乡(镇)及属村一览表”中,也明确记载了“大成西”的村名。放眼包头地区,以“西”字命名的商号也非常之多。如,永恒西、广恒西、广兴西、永和西、德生西,等等。清嘉庆年间逐渐垄断了达拉特旗甘草买卖的包头“西滩王家”,开设过很多收甘草的分号。其中,“再成西”“全成西”两个分号与“大成西”的名号十分相近,至于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就不得而知了。
事实上,随着农业的繁荣,相关服务业铺户及农副产品加工作坊也逐渐兴旺起来。如制作升斗的斗铺、制作畜力车辆的车铺、加工米面的碾房、酿酒的缸房、榨油的油房等等,这些作坊遍布各地,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成为了所在村落的村名。由于小作坊没有专门的字号,人们就在铺面所属行业前后加上方位、主人姓氏或地貌特征,以示区别。如,西斗铺、东斗铺,王碾房、赵碾坊、王油房、黄磨房,车铺渠、木匠窑、铁匠沟、画匠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