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推翻后周,建立大宋王朝,是为宋太祖。为稳固新朝统治,赵匡胤于当年秋天在洛阳设宴,意图收缴各路大将的兵权。
此举固然出于防患于未然的考量,但赵匡胤在释放军权时,却有意无意地“漏掉”了一个人——他的同母异父弟弟赵光义。
多年后,赵光义终于在斧声与烛影中夺去兄长的江山,开创宋朝第二个王朝。
兄终弟及,弑君篡位,乃是中国历史上的惯例。但对宋太祖赵匡胤而言,他始终无法想象,自己信任有加、待之如子的亲弟,会在自己垂暮之时对自己痛下杀手。
这充满悲剧色彩的兄弟阋墙,成就了宋太宗赵光义,也结束了赵匡胤一手创立的大宋帝国。
一、陈桥兵变时,赵光义立下汗马功劳
960年,中原地区战乱频繁,五代十国混战不休。此时,后周王朝已经日渐衰微,有名无实。
留守陈桥驿站的赵匡胤看准时机,联合驻军中的重要势力发动兵变,意图改朝换代。
赵匡胤深知,要使此次兵变成功,必须取得优势兵力。
因此他派遣自己的亲弟赵光义率先带领心腹营队攻占京城要害,为大军进入创造有利条件。赵光义勇猛过人,很快占领了京城的几处重要据点,对后周军队形成了致命打击。
在赵光义的协助下,赵匡胤的大军很快攻克京城,后周灭亡。众将推举赵匡胤为帝,建立大宋。
诞生宋朝的胜利,赵光义可谓立下汗马功劳。赵匡胤登基后,对弟弟赞不绝口:“弟弟赵光义勇猛过人,战功卓著,当真是助我大业的良将。”
二、杯酒释兵权时,赵匡胤刻意留下赵光义
新朝建立后,赵匡胤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整合军权,防止地方势力作乱。因此,他设计了一场“杯酒释兵权”的政变。
960年秋,赵匡胤在洛阳花园设宴,请各路大将入京,表面是犒劳三军,实则要收缴他们的兵权。
席间他先哭诉自己的不称职,感动群臣。又反问众将是否也怀有谋逆之心,众将只好交出兵权。赵匡胤得逞后心中暗喜,这样他可以安心整顿朝政了。
但有一点令人迷惑——赵匡胤刻意没有把赵光义也召来参加此宴。有谏官提醒他,赵光义仍握重兵可能成为患,必须解除其兵权。
赵匡胤却对此不以为然,认为赵光义忠心耿耿,绝不会背叛。于是他刻意放过赵光义,让他继续握有军权。
这份超乎常人的信任,无疑水浇了赵光义夺权的野心。
三、金匮之盟时,赵光义表态支持兄长
大宋初建国之后,皇位继承成为赵匡胤心头大患。他担心诸子争位,考虑到让赵光义直接继承,以规避传位风险。
于是,赵匡胤与赵光义在太庙前的金匮石前立誓,达成“金匮之盟”,以示兄弟情谊天长地久。
赵匡胤表示要传位给赵光义,赵光义也表态支持,并称颂兄长英明,自己定当扶持大宋江山。
当时的人都认为,大宋皇位有了可靠传承人选,江山康庄指日可待。但他们无法想到,金匮之盟成就了赵光义,也埋下了宋太祖覆灭的远因。
四、赵匡胤猜忌生根,赵光义野心膨胀
金匮之盟达成十多年后,赵匡胤对赵光义的信任动摇了。他发现赵光义掌控朝政大权,引起朝野不满,担心他成为自己的心腹大患。于是赵匡胤开始暗中培养太子赵德昭,意图改变继承人。
赵光义都看在眼里,认为赵匡胤要撤销金匮之盟,夺去自己的继承权。一旦兄长改立新储,自己就要被赶尽杀绝。
于是,他在心中燃起了对皇位的觊觎与渴望,认为自己有实力与人望与兄长抗衡,甚至有机会统治天下。
兄弟之间由信任到猜忌,赵匡胤的疑神疑鬼培育出了赵光义的野心。现在却愈行愈远,日益形同陌路。
五、斧声烛影时刻,赵光义弑兄称帝
976年,天禄初年,病弱的赵匡胤想与赵光义说明皇位之事,化解他的疑虑。但两人久违相见后,赵匡胤欲言又止,赵光义一言不发,气氛非常诡异。
赵匡胤还来不及解释,赵光义已忍无可忍,掏出天子宝斧砍向兄长。只听“当”的一声,赵匡胤应声倒地,胸口血流如注。
“斧声烛影”时刻,赵匡胤在弟弟的凌迟中毙命,于枕席之间气绝身亡。
弑君夺位的赵光义随即登基为帝,是为宋太宗。开国之主就这样在暗箭的算计中落得悲惨下场。
六、解析赵匡胤为何信任赵光义
赵匡胤之所以幼信赵光义,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两人骨肉亲情。他们同母异父,兄弟情深。赵匡胤认为骨肉手足不会相残。
第二,赵光义立下汗马功劳。兵变夺权时,赵光义如其所期望地立下大功。赵匡胤认为他忠诚老实,必能扶持大业。
第三,为绕过皇位继承风险。赵匡胤担心诸子争位,所以选择传给赵光义,得到他的支持。
第四,赵匡胤容易信任他人,而忽视弟弟日渐膨胀的野心。
第五,受传统伦理约束。兄友弟恭是古代道德规范,赵匡胤难以想到弟弟会弑君篡位。
综上所述,宋太祖对赵光义有天真的信任,这直接导致了他的失败收场。一个小小的疏忽漏洞,造就了千古悲剧。
七、启示:权力争夺间难逃阴谋
赵匡胤与赵光义兄弟反目,是权力争夺的必然结果。它启示我们:
第一,骨肉也难保真情。感情用事会付出惨痛代价。
第二,人心难测,需防微杜渐。监督是一个长期课题。
第三,权力斗争凶险无情。防人之心不可无,以免被算计。
第四,在易子而储的体制下,皇位传承向来困难重重。我们需要更科学文明的运行机制。
第五,历史悠悠,兴衰轮回,人生如梦,际遇多舛。我们应当宽以待人,慈悲为怀。
结语
赵匡胤与赵光义从手足情深到兄弟阋墙,最终导致宋朝第一次易主,实在令人扼腕叹息。一个小小的疏忽造成了巨大的悲剧,给后人带来深刻启示。
历史滚滚向前,宋太宗接过了大宋江山,而创业之君只能无奈地接受命运的安排。
当我们站在历史长河中思索这段惨剧时,会更加认识到权力的险恶,同时也应宽以待人,防微杜渐,方得安宁。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