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时期,听闻曹植的“七步成诗”时,就曾无数次感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有诗书气自华”。与此同时,曹植才华横溢,却仕途坎坷的经历,也一度让人惋叹。
而在唐朝那个以诗歌会友,文人大家频出、诗词造诣百花齐放的年代,也有这样一位,生命长度仅有27年,饱受命运的不公与打压,却在诗词之路上节节攀升,创造了众多流传千古,无与伦比的诗歌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
相较于许多文人大家的大器晚成,李贺在7岁时就已一举闻名,受到了韩愈等文豪的赏识。这也为之后韩愈力荐李贺创造了缘由。
后因家族的没落,李贺便生长在偏远的昌谷。虽无书声常伴耳畔,更无文人大家日日熏陶,李贺却凭借自己的旷世之才,与超凡的观察力与想象力,每日骑一匹瘦马出行,满载一囊袋写满灵感的小纸条而归。
日复一日,潜心积攒生活中的点滴见闻,最终独树一帜,写出了自己的风格,因其诗歌中常与神仙鬼怪融汇,且诗歌风格怪异奇特,其“诗鬼”的名号正是由此而来。
由于身处边陲,见多了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景,待其成年,怀揣远大理想的李贺便准备踏入仕途,不料,或因其过人的才华,且锋芒过早的显露于世,招来不少歹人嫉妒,甚至以其父亲之名“晋”同音“进”为由,欲阻挠李贺考取功名。
一直十分欣赏李贺的大家韩愈,惜才心切,不止力举李贺,还第一时间站出来,引经据典,据理力争,抨击众歹人的不良之意。可惜,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最终李贺仍旧未能参考,怀揣着满心的伤感与愤慨,回到了家乡。
虽身体状况每况日下,但一身才华无处施展的李贺,始终是韩愈心中的一根刺,经过不断上书举荐,一年后,李贺再次振作,重返长安,终于成功入仕。
由于李贺本就擅长对生活、阅历进行深度剖析。在长安为官的这三年间,所见所闻更是极大程度地丰富了李贺的诗歌素材,期间,李贺创造了一系列鞭挞黑暗现实的经典诗篇。也为其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的杰出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对于后世来说,更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可以说,在中国近现代文坛历史上填涂了浓重的一笔。
但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往往才华横溢的天才,内心总是向往自由。官场不得志的李贺,再次回归田园,并继续四处游历,增广见闻。奈何本身体弱多病,生活拮据,元和八年(813年)年仅27岁的李贺,与世长辞,巨星陨落。
噫吁嚱,回望历史的长河,无数文人轶事璀璨生花,为后人所传颂,更为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积淀了举足轻重的推进力量。而唯有与当年的我们,年纪相仿却英年早逝的李贺,让人悲惋。
但是,虽生而不得志,李贺却从未放弃为国家,为人民发声作为,创造了数不清的名文佳句,供后世传唱。尤其是遭遇挫折的时候,总是给人无尽的力量与激励。就如梵高的《呐喊》,极具色彩,且波涛汹涌,后劲十足。
李白的诗句朗朗上口,而李贺的诗句总是需要细嚼慢咽,反复品味,才能别有一番滋味,动人心弦,不由感叹其精妙绝伦。
吾辈精进!国之壮阔,更待我等探索发现,此生,生而华夏,何等骄傲,吾辈自当自强不息,传递这份生生不息的薪火,为祖国更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