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知道古代中国有个说法叫“皇权不下县”,意思是在县以下不设置任何行政单位,也就是说县是古代最基础的行政单位,平民百姓们能接触到的王法和朝廷政治,都发生在这个小小的县衙里,这才是古代最普遍的政治生活。
(古代县衙)
我们先从清朝的地方行政结构和官职结构看起吧。清朝版图上中国有23个省,号称封疆大吏的总督是正二品,管辖两到三个省的军政,总督之下的巡抚是省主官,从二品。
再有就是布政使,他负责财政、民政和考核文官,提刑按察使,他负责全省的邮政和司法系统,盐运使负责朝廷官盐,省学政负责科举考试。
(大清疆域图)
省级之下是府和直隶州,类似于今天的市。府的主官是从四品的知府,直隶州是省直辖。再向下就是州县了,主官一般是六品。
康熙年间,全国共有170多个府,1500多个县级行政单位,后来的光绪时期和这差不多,只是增加了100多个府级单位。
(清朝地方官职图)
县是最小的行政单位,省里的各路官员都管得住他,除了总督、巡抚、知府这样的顶头上司,就连漕运官员、茶盐道这种分支官员也可以拿知县问罪。
民间说的“七品芝麻官”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影视剧中的清朝知县形象)
但是我们别小看了知县,他们在清代政治中的地位,既特殊,又重要,他们才是清朝官场上真正的行政长官,因为只有知县才是掌管实际事务,和老百姓打交道。
很多清朝人都有一个共识,地方政绩的好坏全靠知县,总督巡抚们只不过是摆设,没什么实际作用。他们这些上司,只负责向下发布号令,向上汇报工作。
所以清朝只有两种文官重要,一个是负责最高决策的内阁大学士,一个就是最底层的知县。
(官至内阁首席大学士的和珅-剧照)
清朝有规定,所有地方官员不得在本省当官,这就加大了知县的工作难度,本就对业务不熟悉,又来到陌生的地方,更是两眼一抹黑,这官儿得有多难当。他们面临更大的一个问题是,没钱。
知县几乎是没有中央财政拨款的,清朝直到雍正年间才给知县发了工资,七品知县的一年俸银也就几十两,加上养廉银差不多可以到达百两。
但是知县的开支是不分公私的,除了他要自己养家糊口,还要自己支付衙门的办公费,上级官员来了还要自掏腰包接待,时不时还会受到勒索,光这些开销,每年从五千到一万两不等。
除此之外,知县还要给自己雇一个师爷,就是一个帮自己出谋划策的人,这就又得好几千两。
(知县与师爷)
县官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雇佣师爷?因为他本人不懂业务、不通法律,只要请到好的师爷,自己只要负责名面场上的工作就可以了,师爷负责实际的行政。
有的读者就有疑问了,为什么知县的帮手还要自己花钱雇,朝廷不给派遣吗?对,朝廷还真不派遣。清朝的规定是“权力下放后不分割”,所以知县享有全部权力。
这听起来挺好,一个人在地方作威作福,其实并不是这样,这就意味着所有责任都得知县一个人负。这个县不管是什么税没交够,盗匪没抓住,或者是判出了冤假错案,全是知县一个人的责任。
(古代公堂)
你看看当个知县好难呀,但作为清朝最重要的官职,朝廷对他的工作是既不出钱,又不出人,所有责任还得赖在知县身上。
他们看似掌管一方,但是所有重大决策都得请示上级,为了避免犯错误被罚,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谨小慎微,少说话,多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