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鸿章、翁同龢和奕訢都在晚清时期以自己的方式挽留国家
创始人
2025-06-19 16:34:07
0

作为晚清政坛上极其重要的三个人物,李鸿章、翁同龢和奕訢都发挥了各自不同的历史作用,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的进程。

接下来,文史不假努力为您还原这三个历史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李鸿章(1823年——1901年),字渐甫,号少荃,他是被后世争议最多的一个历史人物,与曾国藩、左宗棠和张之洞四人,被并称为清朝末期的“中兴名臣”。

在曾国藩之后,李鸿章成为了当时的汉臣之首,官至直隶总督并兼任北洋大臣,一手创建了北洋水师,是洋务运动的实际推动者。慈禧太后对于李鸿章的评价非常高,称其是“可以再造玄黄之人”。

翁同龢(1830年——1904年),字叔平,号声甫,谥号“文恭”。他是当时著名的清流领袖,不仅为官清廉,而且在文学上颇有造诣,更是同治和光绪两代帝王的老师。

作为咸丰朝的状元,翁同龢在士人中极有威望,出仕后历任户部侍郎、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和户部尚书等要职,一直做到了军机大臣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的职务。

奕訢(1833年——1898年),清道光帝最宠爱的皇子,咸丰帝的同父异母弟弟,被人称为“鬼子六”。

在咸丰皇帝驾崩后不久,奕訢就协同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发动了“辛酉政变”,完全改变了咸丰临终前的政治安排。在同治时期,他在政治上崛起,基本上总理了大清的内政和外交事务,被加封为满清的第十个铁帽子王。

在这三位晚清的重臣之间,李鸿章和翁同龢几乎是水火不容之势。基本上,只要是李鸿章所支持的,比如废科举、重西学、搞洋务、练新军等,翁同龢必定反对。而奕訢

在很多方面都会支持李鸿章。

一、李、翁结怨

李鸿章和翁同龢的恩怨,要从翁同龢的兄长翁同书提起。

翁氏一族从翁咸封时开始发迹,他虽没有中过进士,但却改变了翁家的门风,极力培养儿子翁心存通过科举取士进入仕途。

翁心存有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翁同书、次子翁同爵和幼子翁同龢。翁同书在担任安徽巡抚期间,面对太平天国运动时不但作战不力,甚至还弃城逃跑。加之,他还有包庇叛将苗沛霖的嫌疑,被负责剿匪平乱的曾国藩所弹劾,之后流放新疆伊犁并病死在了西北。

而当时正依附于曾国藩的李鸿章,亲自捉刀代笔了弹劾奏折《参翁同书片》。于是乎,翁同龢和李鸿章二人就此结下了深深的私仇。

二、洋务运动

在1861年,满清为了应对日益频繁的外交事务,应各国列强的要求,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由恭亲王奕訢具体负责。

在奕訢、文祥等朝中重臣的支持下,地方上的曾国藩和李鸿章等人开始进行洋务运动,以此进行统治阶级的自救,也艰难地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步伐。

对此,作为洋务派的领袖人物,奕訢对于李鸿章给予了坚决的支持。不过,洋务运动自然也遭到了顽固派的坚决阻挠,除了为首的倭仁以外,翁同龢也对洋务运动持一种怀疑甚至抵制的态度。

随着洋务运动的缓步推进,开始涉及到了改革旧式教育和引进西式教育。而作为清流的代表,翁同龢顽固的要求继续维持传统教育和理念,对于洋务运动开始愈发的排斥。

甚至于,他利用自己帝师的身份,不断在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面前进谗言,故意抹黑洋务运动。受此影响,原本对于洋务运动基本持支持态度的慈禧太后,态度发生了微妙的转变。

于是,无论是李鸿章还是恭亲王奕訢,都对于这个道貌岸然的翁同龢更加反感。

三、北洋水师

洋务运动在军事领域的最大成就就是建立北洋水师,发展新兴的海军力量。而在北洋水师的问题上,翁同龢与李鸿章和奕訢的关系更加恶化。

慈禧太后虽然下旨,同意由洋务派们筹建新式海军。不过,迫于当时清政府的窘境,海军近代化的进程开展起来可谓是举步维艰,捉襟见肘。

北洋水师在成军以后,虽然一度号称是亚洲第一的海军力量,拥有各类舰船一百多艘,官兵四千多名。不过,这是在翁同龢使坏以前。

等到翁同龢担任了军机大臣并主理户部事务后,立即百般阻挠北洋水师,阻挠李鸿章和他的洋务派们。受此直接影响,北洋水师的发展瞬间进入到了瓶颈期,长期停滞不前。

尽管光绪皇帝非常重视北洋水师的发展,多次下旨拨付军饷和款项。但是,当上谕传达至翁同龢处时,他表面承旨,实则却以种种理由搪塞,比如国库空虚、灾情严重等等。

眼见中日关系越来越紧张,李鸿章断定两国之间必有一战,多次上疏才说服光绪皇帝拨款,准备向欧洲国家购置军舰和弹药。同样,掌管户部的翁同龢继续推诿,找出各种理由拒绝拨付军费。

为了彻底阻断光绪皇帝和李鸿章的念头,他索性将国库仅存的银子拨给了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可见,翁同龢以私废公的狭隘,对于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难逃干系。

基本上,自翁同龢掌管户部后,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就再没有购置过一艘新式军舰,甚至连起码的弹药供给也大受影响,极大地降低了原有的战斗力。

四、甲午战争

正如李鸿章所预料,随着日本的咄咄逼人,终于爆发了甲午战争。日本毕其功于一役,击败了满清政府,而北洋水师也全军覆没,李鸿章受此波及被罢官免职。

早先,在朝鲜国内爆发东学党起义时,朝鲜国王向宗主国大清求救。而日本,也乘机不请自来,借口保护侨民大肆向朝鲜半岛出兵。

按理说,出于国家的道义和宗主关系,清政府应该出兵助其平叛。但是,当时的清政府已经成了一具空壳,自保的实力尚且不足,根本无力出兵国外。

李鸿章正是察觉出了这点,才在出兵朝鲜的问题上持否定态度。可是,翁同龢却不断怂恿年轻气盛的光绪帝,鼓动他在对待日本时采取强硬的手段,甚至不惜与日本进行硬杠。

最终,受其蛊惑的光绪帝,不顾李鸿章的一再劝阻,坚决出兵朝鲜并在仓促之下与日本僵持。丰岛海战,日本主动攻击清军,取得了甲午战争的胜利。

事后,只会耍嘴皮和推责任的翁同龢,竟恬不知耻地将战败的责任全部归咎于李鸿章。不可否认,甲午战败李鸿章难逃罪责,但如果让他承担所有的责任,绝对是不恰当的。

五、戊戌变法

甲午战争的惨败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对国内的时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接引发了随后的公车上书,并在几年后正式开始戊戌变法。

李鸿章被罢职后,翁同龢继续落井下石。为了进一步区分自己和李鸿章的优劣,一向以忠臣自居的翁同龢向光绪帝大力举荐康有为进行变法。不仅如此,他还亲自拟定了戊戌变法的纲领性文件《定国是诏》,更被幼稚的维新派誉为是中国的“维新第一导师”。

事实上,虽然李鸿章赋闲在家,但他依然颇有势力,依然深受慈禧太后的信任。对于维新变法,李鸿章也极为赞同,认为变法也是洋务运动的一种延续。

在戊戌变法前的一个月,光绪帝曾专程前往恭亲王府探望重病的恭亲王,病榻上的奕訢当面向光绪推荐李鸿章和张之洞。而对于翁同龢,恭亲王则痛骂不已。据《清史稿》记载,恭亲王面奏光绪:

若用此人,所谓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大错!

甚至于,恭亲王在过世前还颤颤巍巍地写下了“居心叵测,并及怙权”这八个大字,算是对翁同龢的最终评价和定论。

很多人误认为,因为翁同龢锐意支持维新,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利益,才被慈禧太后罢免。其实,将翁同龢罢职的人并不是慈禧太后,而是当时尚有实权的光绪帝。

通过以上许多事件,光绪帝彻底认清了自己这位道貌岸然和不通实务的老师,只好打发他回家养老。据《国朝事略》记载:

二十四年夏,今上严责中外诸臣实行新政,革翁同龢职,逐回原籍 。

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在光绪二十四年秋,而翁同龢被罢官是在当年夏,彼时光绪皇帝还没有被囚禁,还掌握着朝廷的大权。

六、结语

有人说,李鸿章是治世之能臣,翁同龢是乱世之弄臣,而奕訢则属于掌舵之君。对此,文史不假个人表示有限的赞同。

或许,李鸿章没有那么英明,而翁同龢也没有那么昏庸,奕訢则没有那么睿智。三个满清重臣,都有各自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不过,在面对晚清这艘锈迹斑斑的破船时,三个人尽管存在分歧和矛盾,但也在通过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去续航。

相关内容

侃爷演唱会被吐槽像去米其林...
侃爷的演唱会曾遭遇吐槽,说其像去米其林吃白粥。这一评价看似奇特,实...
2025-07-14 12:39:56
原创 ...
李三万 摘要:甲午海战期间,北洋水师“济远”号管带方伯谦的表现历来...
2025-07-14 12:33:53
原创 ...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 “关注” 。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
2025-07-14 12:33:51
原创 ...
实际上,安禄山到底为何造反只有他自己知道。我们的现在想法就是基于后...
2025-07-14 12:33:38
原创 ...
在《三国演义》中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武将排名榜,所以一般大家都是根据他...
2025-07-14 12:33:33
原创 ...
孝道文化一直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古人们对于孝道文化有着独...
2025-07-14 12:33:15
原创 ...
毛主席和朱德共称为“朱毛组合”,用毛主席的话来说,“朱毛”离了任何...
2025-07-14 12:33:04
原创 ...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很值得探讨,要解答这个问题,得从以下几个方面...
2025-07-14 12:32:59
原创 ...
导读: “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这句代表对爱情忠诚且...
2025-07-14 12:32:59

热门资讯

射箭世界杯中国女队摘银 中国体育报讯 北京时间7月13日,射箭世界杯西班牙马德里站结束了最后一个比赛日的争夺,由朱静怡、鲍怡...
文化特派员蹲点报告:从探文物到... 潮新闻客户端 文化特派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西考古工作站站长张森 重点结对村:衢州市衢江区云溪乡...
重庆瞭望|邓小平:做改革的“实... 1987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美国外宾时说:“国外有些人过去把我看作是改革派,把别人看作是保守派。...
原创 历... 提起我国历史上的皇帝,大多数人都记得创业之君开国皇帝,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大多都是开国之君,...
原创 清... 大家知道,姓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之一,从夏朝的开国君主禹死后,他的孩子启就夺取了王位,开创了“家天...
文化中国行丨看见千年前的“真卿... 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西南角,有一处极简主义风格的建筑,灰红砖墙凹凸有致,现代科技感与历史艺术感交相...
原创 唐... 文|历史回忆室(专注优质原创文章,拥有本文章版权,欢迎转发分享) 在风云四起的宫廷之中被睿宗内禅称帝...
原创 1... 在中国古代,宗族内部经常通婚,皇帝也不例外,比如汉代时期,汉惠帝刘盈在自己母亲吕雉的建议下迎娶自己的...
原创 她... 在历史典籍中,清朝的倾覆是近代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曾经统治大清帝国的爱新觉罗家族也跟...
原创 刘... 刘备不愧为一代枭雄,一生不用赵云,直到临死前才告诉赵云真相 我们国家的历史源远流长,其中的一些故事说...